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冲动”与“行动”
我们知道,“冲动”和“行动”是两种突出的“生命现象”;尤其是“行动”,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对于“有生命的影像”来说,也是如此。在电影中,作为影片的“有生命的影像”就通过分别化身为“冲动—影像”和“行动—影像”,经验性地呈现了这两种“生命现象”的实质。阐明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之所在。
作为阐述的切入点,我们需要回溯到“运动—影像”形态的“有生命的影像”。如前所述,所谓“运动—影像”,便是在“感知”、“动情”之基础上总能够做出相应的“有效行动”的影像。稍稍展开一点说,当“有生命的影像”在“感知”到某种“冲击”并现出自身之“情态”之际,如果它能够针对“冲击”的、有效的“回应行动”,那么它便是“运动—影像”。是否能够做出如此的“行动”,是我们判定“有生命的影像”是否“运动—影像”的标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生命的影像”不可能不运动,因为“生命”本身必定具有自身的“活性”,即“纯粹运动”。日常层面上我们理解的“运动”,便是如此“活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判断一个“有生命的影像”是否是“运动—影像”的标准不在于“运动”,而在于它能否针对自身所受到的“冲击”做出“相应且有效”的回应。如此“相应且有效”的回应,便是日常所谓的“行动”。
据此,我们强调:当“有生命的影像”突出地呈现出自身针对“冲击”的有效性“行动”之际,它便会转化为“行动—影像”。
不过,“行动”有一个前提,这便是“冲动”。换言之,任何“行动”都必然是在“冲动”的基础上做出的。进而,当“有生命的影像”突出地呈现自身的“冲动”之际,它便会化身为“冲动—影像”。
让我们首先阐述“冲动—影像”,明确其“影像征兆”,阐明“有生命的影像”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