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别让手机霸占了亲子时间
“我给妈妈讲故事吧!不要看手机了吧!”“爸爸你手机里到底有什么?为什么你只看它不看我?”“爸爸!我也要玩手机!”当听到这样孩童的稚嫩的话语,为人父母者有何感慨?若是询问父母:“孩子与手机哪个更重要?”大家一定会回答:“当然是孩子重要呀!”只可惜说归说,做归做,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有些父母成了“低头一族”,只顾着拿着手机,埋头忙着刷微信、看新闻、看连载、购物、娱乐,而对于孩子的各种需求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手机父母请抬头,你们的表现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他们带来错觉,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爸爸妈妈才不愿意理睬。让孩子有被忽视感,再加上家长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也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也会成为新一代的“低头一族”,沉溺于电子虚拟世界,逐渐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交际能力。
13.孩子怎么不喜欢说话?
【案例】
4岁的男孩洋洋,由爷爷奶奶带到儿科门诊就诊,原因是他们想让医生看看,孩子有什么问题,怎么眼看要进幼儿园了,但洋洋除了叫一声“妈”,其他都不会说,即便说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迸。医生对洋洋进行了各方面的检查,同时还进行了智力测试,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的原因。医生表示可能孩子是因为缺少语言刺激而导致的语言发育障碍。爷爷奶奶很纳闷,什么是缺少语言刺激?医生问平时在家大人都和孩子说话么?两位老人表示平时小孩是由他的父母抚养。医生继续问,孩子的父母平时和孩子说话么?两位老人连带愠色,抱怨道:“我们三代不是生活在一起,双休日我们回去帮他们整理一下,儿媳妇工作很忙,不太带孩子的,基本上都是我儿子带孩子,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医生您知道的,就埋头玩手机,扔给孩子一些玩具,自己根本什么都不管了!”医生听了笑笑说:“这就是问题的根源,让你的儿子扔掉手机,和孩子多说说话,每天至少要保持一定量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念念儿歌、背背古诗,总之要和孩子多说说话,这是我今天的药方。”
【分析】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她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当孩子处于某个敏感期时就会产生一种敏感力,此时他们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归纳出9种幼儿的敏感期,诸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等。儿童处于语言敏感期一开始会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牙牙学语的声音,慢慢地就会需要与家长的交流,从模仿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若是在这个阶段家长不注意与孩子的互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
【支招】
把握敏感期适当刺激: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心智接触外部世界,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间点。孩子成长的“敏感期”是不可逆的,错过就错过了,不会给回补的机会。作为家长,要懂得把握孩子成长阶段的各个“敏感期”,给予幼儿相应的适宜刺激,才能为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注陪伴内容适切适时: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的“敏感期”,父母的陪伴都十分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敏感期”给予相应的内容。如在语言发展“敏感期”,作为父母就需要语言刺激,父母不仅仅要和孩子多说话,还要和孩子一起念儿歌、讲故事、背诗歌等。如果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便会对孩子将来的语言发展带来影响。
14.孩子为什么如此退缩?
【案例】
心语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女生,在这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让她的母亲留下来要好好就孩子的情况作沟通,原来老师认为心语平时的在校表现实在令人担忧,任何活动她都不愿意参加,不爱与其他同学主动交往,性格孤僻,几乎没有朋友。最让老师惊讶的是这一次校园艺术节,老师为了给她一次锻炼的机会,让她参加了一个小组唱的表演,结果没想到,心语竟然在第一次彩排的时候哭着“逃”回了教室。老师询问了原因,是因为心语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一次节目的表演,她对自己极度没有信心,所以选择逃避。
接着老师询问了心语妈妈孩子在家的表现,心语妈妈似乎也含含糊糊说不清,只是表达她和心语爸爸工作很忙,回到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精力管孩子,孩子从小到大都很乖,也不声不响的,不让人操心,他们3个在家里基本上各忙各的,孩子一个人写作业不用人管,孩子的爸爸在手机上打游戏看小说,她则基本上是刷微信和买东西。
听了心语妈妈的表述,老师深深地叹了口气:“孩子不声不响并不代表没有问题,不需要关注与陪伴。你们这样各忙各的,往往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忽视感,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rlock)曾做过关于表扬与批评效果的实验。研究者将一百多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被试分为3组,各组学生能力相当。让这些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第一组是独处一室,不管不问的态度;第二组则对孩子所表现的优点逐个点名进行表扬;第三组是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错误大声给予批评。实验发现,成绩最好的是第二组表扬组,其次是批评组,最差是忽视组。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大人的反馈,对孩子最为不利的是家长的忽视,那些得到父母足够爱的孩子,享受父母的爱,自信且内心充满力量;那些被忽视的孩子,则是小心翼翼地期待父母的关注,失望又无助。
【支招】
关注内心的感受:在当今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我们每个个体依旧需要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的需求,孩子也是一样,没有被关注感会导致孩子迷失方向,甚至丧失自我价值感。作为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当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才会从内心拥有自我价值感,才会有信心主动适应,积极交往,迎接挑战。内心的强大力量才是孩子跑完人生终点的最持久的动力。
重视陪伴的方式:作为父母无论自己多忙,多累,都要想办法抽时间去陪伴孩子,并且要注重陪伴的方式,不同个性的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于陪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亲子阅读,在分享探讨中拉近亲子关系;有的是在运动竞技中融洽亲子关系,有的是父母静静在一旁,让孩子独自面对挑战,然后告诉他爸爸妈妈一直在身边支持他、为他鼓掌。
15.孩子为何对啥都没有兴趣?
【案例】
涵涵读三年级了,学校老师反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令人担忧。正好这一天是学校的半日活动,涵涵爸爸要去看看涵涵在校的表现。半日活动上了一节语文课和一节美术课,果然,涵涵爸爸发现涵涵在语文课上常常心不在焉。老师在课堂上想了很多办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班里的同学们表现都是非常投入,但是看看涵涵,举手率为零,唯一的一次发言是小组开火车读课文,短短一句还错误百出。涵涵爸爸想,也许涵涵不喜欢语文课,美术课总是可以投入一些吧,却没想到孩子的问题还是一样,在老师的讲述过程中涵涵已经表现出没有兴趣和不耐烦,巴不得可以快点动手画,又因为没有好好听讲,所以自然也画不好。在画画的过程中,涵涵爸爸还发现涵涵不仅画不好,而且还很快就没有了兴趣,随意图,随意剪,一堂课结束,别的小朋友的作品呈现各有千秋,但是涵涵却上交了一份歪歪扭扭的未完成作品。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涵涵爸爸一边开车一边想,孩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坐在后座的涵涵拿着iPad在使劲划着戳着,涵涵爸爸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喝道:“不要玩了!”涵涵根本停不下来,一边玩一边还理直气壮地回答:“爸爸是你说的呀,你玩手机,我玩PAD嘛!”
【分析】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提出:陪伴孩子者的行为与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如今,智能电子产品日益普及,许多家长陪伴孩子时并不专心,经常还会做别的事情,比如玩手机、玩电脑等。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够专注,就可能导致孩子在注意力方面的发育受到拖累,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却是影响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
【支招】
审视父母行为: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故此为人父母者时时需要自己觉察,常常叩问自己:“我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做孩子会如何看待?”“这样做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若是不恰当要及时调整,特别是作为家长,要抵制住电子产品的诱惑,专注陪伴孩子成长。
提升陪伴质量: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高品质的陪伴,所谓高品质的陪伴,就需要每天确保有专注的陪伴孩子的时间量,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不想着压力、不想着工作、不走神,心无旁骛。在陪伴的过程中还要及时给予孩子正反馈,如摸摸头、拍拍肩、竖一下拇指、给一个拥抱等。
亲爱的家长,请暂时将手机抛在一边,抬头看看孩子吧!和孩子一起读书写字;和孩子一起唱歌舞蹈;和孩子一起运动旅行。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春夏秋冬的更迭,专注地分享与聆听,与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