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
11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青少年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往往是有什么样的开始,就决定着什么样的人生走向,此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俗语一生成败看童年、三岁定终生,说的都是此意。如何教子?用什么教子?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讲究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各种知识。”也就是说,做人是世间最大的学问,孩童教育首重德行,学会做人处事乃最大要务,书本上的知识相对次要,不能本末倒置。
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格,让人成为人本身、成为人格完整的人,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绝不仅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但现在的教育过分强调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实用心理、职业技能成了教育的主要诉求,严重忽视甚至放弃了人文教育,没有为提升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上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结果培养了大批有科技知识无人文修养的人。现实中那些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缺智慧的人还少吗?一个人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只能说明他达到了相应的知识水平,并不能说明他达到了相应的文化高度。如果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谁敢说他有文化呢?日常生活中不乏知识库式的年轻人,谈起来滔滔不绝,似乎无所不知,但往往只见科技知识不见人文修养。
现在是科技的时代,孩童的成长需要科学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也离不开人文学养,科技与人文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孩童若能在成长起步阶段同时受到科技与人文的滋养,乃人生之大幸,长大成人后必定能飞得更高、更远、更稳健。所以,应该多用那些对终身都有价值的、最适性的、原创性的、源头活水般的传统经典文化温润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长大了自然会体悟出古圣先贤的深刻要义而受益终生。人的生命质量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有无与高下,只有具备高尚人格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可能有完美的人生,而这和科技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