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感冒
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咽痛以及恶寒、发热、咳嗽等一系列症状,起病较急,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但易合并细菌感染,导致病情加重迁延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1.穴位贴敷
(1)处方一:贴涌泉法
方药:白芥子20克,栀子20克,杏仁20克,吴茱萸10克,樟脑10克。
取穴:涌泉。
操作:上药研末和匀,调成饼状,分贴于双侧涌泉穴(足心),布包扎,用热水袋加温片刻。24小时后取下,效果不显,续贴1次。
方解:方中配以辛温解表、走窜通络之药物,通过刺激涌泉穴,疏通经络、温阳益气、驱散外邪,起到使肺气正常升降、温补脾肾的作用。白芥子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主治感冒发热,怕冷,无汗,胸闷,咳嗽;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吴茱萸散寒止痛;樟脑通窍。以上诸药取其辛温发散之功效。涌泉穴义为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故用上述药物敷贴涌泉可达到散寒祛风之功效。本法对小儿流感、腮腺炎等引起的发热也有疗效。
(2)处方二:敷脐法
方药:川黄连 20克,虎杖 20克。
取穴:神阙(脐)。
操作:用白酒或75%酒精500毫升浸泡1周,滤取药液瓶贮密封。用时以药棉少浸此药液,干湿适度,涂脐,一般30分钟可退热(感冒发热)。
方解: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虎杖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神阙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二药涂擦神阙可达到清热泻火退热之功。
2.中药足浴
(1)处方一:风热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鼻塞涕浊,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黄而黏稠,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
①生姜公英汤
方药:生姜50克,蒲公英100克。
操作:将生姜切细,蒲公英择净,同放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5~10分钟,水煎取汁,候温浴足,每次10~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天。
方解: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之功,冬季用姜泡脚可驱寒、祛湿,起到治疗感冒的作用,再配以大剂量的蒲公英清热解毒,抑制生姜的热性,引热下行。
②二青蓝根汤
方药:大青叶50克,青果50克,板蓝根50克。
操作: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候温浴足,每次10~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天。
方解: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青果行气,使热从下行。
(2)处方二:风寒型
症见畏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①羌活解毒汤
方药: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麻黄各30克。
操作: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候温浴足,每次10~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天。
方解:羌活、独活具有解表止痛的作用,治疗风寒感冒,伤风咳嗽,头痛无汗;白芷能治疗头痛鼻塞以及外感风寒的症状;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能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有活血行气、散风止痛等作用;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②香苏白芷川芎汤
方药:香附、紫苏、白芷、川芎、藁本各30克,豆豉、甘草各5克。
操作: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候温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连续3~5天。
方解:香附味辛,取其行气走窜之功效;紫苏散寒解表,理气宽中,善治风寒感冒;白芷、川芎味辛,可行气活血,散寒止痛;藁本辛温香燥,性味俱升,药势雄壮,善达巅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故用治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头痛、鼻塞、巅顶痛甚者;豆豉功主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散寒,解表之功。
3.针刺
(1)处方一:风寒型
取穴:迎香(双)、风池(双)、印堂、百会、合谷(双)。
操作:施针时,穴位常规消毒,迎香斜刺入1厘米左右,风池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印堂向下平刺,百会平刺,合谷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同时结合艾灸,艾灸选取百会、印堂穴进行艾灸,每次施灸不少于30分钟,每日1次。
方解:取夹于鼻旁之迎香与位于鼻根的印堂远近相配,可收疏风通络、散寒通窍之功;风池为胆经与阳维之会,位居脑后,乃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又是风邪最易侵犯和蓄积之处,故此穴为祛风、散风之要穴,与迎香前后相伍,共奏祛风散寒、通络利窍之效;鼻为肺之窍,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取大肠经之原穴合谷可宣肺利窍,并与百会上下相配能温肺散寒,通利鼻窍。如此针灸、远近、前后、上下相配,相得益彰,故取效显著,为治疗风寒感冒的较佳疗法。
(2)处方二:风热型
取穴: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少商。
加减:鼻塞流涕、鼻腔灼热者加迎香;呕吐腹痛者加中脘、足三里;高热无汗者加太溪、陶道;咳嗽者加太渊、尺泽;头痛头晕者加太阳、风池、列缺、太冲;热盛者加曲池。
操作:少商点刺放血,其余穴位针用泻法。治疗4天为1个疗程。
方义: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疏风散热;少商点刺出血,以泻肺经风热而利咽喉。
4.艾灸
取穴:大椎、陶道、1对夹脊穴(第1胸椎两侧旁开0.5寸)、足三里。
操作: 取坐位,1 对夹脊穴向脊柱方向针刺不宜过深,其他穴位垂直进针,平补平泻,针毕每穴均悬灸4~8壮,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
方解:艾灸是以艾叶这种可燃的中药作为原料进行燃烧,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治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行气的药效,其强烈的芳香药味可以通窜九窍。在穴位运用方面,大椎、陶道清热解毒,通阳散寒;一对夹脊穴,清热利血,通经解毒;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和胃益气,祛风利窍。
5.耳穴埋豆
取穴:肺、大肠、肾上腺、内分泌。
操作:在上述穴区用碘伏消毒耳郭,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所选耳穴上,用手指轻压穴位1~2分钟,使之产生痛热胀感。嘱其回家后每隔3小时逐穴按压1次,每穴按压10~15下(约0.5分钟)。双耳交替使用,隔日1次。
方解:耳穴肺可益肺气,利气机;大肠可培土生金,增强人体卫外之功;肾上腺、内分泌可培元固本、疏肝理气、抗过敏、抗感染。如《灵枢·口问》载: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耳通过十二经脉可以联系并反映各脏腑功能。通过以上耳穴施以压丸法,可以使人体各部得以调整虚实,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6.其他
中医在治疗感冒方面还有刮痧、拔罐等传统、易于操作的方法,介绍如下。
①刮痧疗法
取穴: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取常规刮痧板,在局部皮肤消毒后,涂抹适量刮痧油,在背部顺膀胱经夹脊穴从上往下刮,每分钟20~40次,以局部皮肤发红、发紫为度,可解肌发表。
②拔罐
取穴:尺泽、风府、风池及背部膀胱经。
操作:取大小适中的玻璃罐,常规消毒后备用,局部皮肤用碘伏消毒后,晾干;可先走罐、闪罐,待局部皮肤发红后留罐15~20分钟,后放气取罐,并在拔罐处轻轻按压片刻。拔罐后休息5分钟,并防止受寒。
以上方法都可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