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依恋理论的独特优势

任何单一的视角或模型都无法捕捉到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的理论相对于经验来说太贫乏了。”然而,为了让临床治疗师以最高的效率和最有效的方式工作,我们需要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关于人类功能要素的理论,该理论能解决情绪、认知、行为和人际功能障碍。这个理论必须同时适用于个体、夫妻和家庭治疗,它必须提供三项基础知识(这一要求对任何科学领域都适用):基于对观察及模式概括的系统描述、预测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有大量实证研究支持的一般性解释框架。理论必须对个体的最佳功能和心理韧性(resilience)、个体随着时间推移的发展和成长、个体的功能障碍及其延续方式,以及有意义的持久变化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描述都具有说服力和可证伪性。

具体而言,心理治疗需要理论(或路径、地图)指导我们帮助人们改变核心组织变量的水平,例如情绪如何被习惯性地调节、自我和他人的核心定向认知(core orientation cognition)如何被建构和处理,以及如何塑造关键行为和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理论必须超越内在,必须以简约而系统的方式将自我与系统、内在的真实个体和外在的互动模式联系起来。理论必须与新的神经科学前沿研究结论相一致。最重要的是,它要与我们是专注于与他人获得联结的群居动物这一研究结论相一致。

我认为只有一个理论能够满足这些标准,那就是鲍尔比(Bowlby, 1969, 1988)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也称作依恋理论。虽然依恋理论最初是有关儿童早期发展的,但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它已经扩展到成人和成人关系中。正如瑞勒斯和辛普森所指出的(Rholes & Simpson, 2015):“在过去十年中,很少有理论和研究领域的成果比依恋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更有成效……目前接踵而至的大量支持依恋理论主要原则的研究成为当今心理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此外,依恋理论与当前的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其核心内容是,我们首先是一个社会化的、关系化的和有联结的物种。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与他人联结的需求塑造了我们的神经结构、对压力的反应、日常的情感生活,以及那些典型人生的戏剧化人际境遇和困境。

最近麦根艾维塔和安珍(Magnavita & Anchin, 2014)明确提出把依恋理论作为所有心理治疗方法的基础。他们认为,这一理论构建了被长期追寻的“圣杯”,即最终允许对各种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s)采取一致的方法,并设法解决性格改变和长效的症状缓解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依恋理论为许多特定方式的干预提供了实质基础,如个体心理治疗(Costello, 2013; Fosha, 2000; Wallin, 2007)、夫妻治疗(Johnson & Whiffen, 2003; Johnson, 2002, 2004)和家庭治疗(Johnson, 2004; Hughes, 2007)。所有这些学者都强调依恋理论本质上的统一性,并且这一观点使我们能够超越区域化和碎片化,进入威尔逊所说的“一致性”(Wilson, 1998)。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有序的,并且可以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则和过程中发现这种秩序及系统排列。这些规则产生于从不同现象中得出的证据的汇合,并共同为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提供可行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