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研究
政治社会化是每个政治系统通过影响民众的政治思想与态度来维护自身政治秩序和稳定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些社会动员公民政治参与,并促进社会政治系统变革的重要路径。因此,对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构成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也理所应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研究领域。自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经历了从结构论到建构论的研究范式发展,在积累相当多重要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遭遇了难以突破的片面性研究瓶颈。本章在回顾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尝试突破传统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系统与个体之间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以“社会互构论”为主要理论视角,以全球化为视阈,综合本项目研究中的五个问卷调查资料和部分深度访谈资料,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中等水平的政治定向;他们对政治系统的理性情感认同高,感性情感认同较低,内容合法性认同高,形式合理性认同较低,政治认同程度较高,政治参与程度偏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体现出了开放性、包容性和接纳性的特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系统与个体间的一种相互型塑和建构。一方面,外在的社会化机构通过对大学生政治认知图式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型塑和建构了大学生的政治定向及其政治参与;但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对政治认知图式的重构与改变、对政治的选择性认同及对政治的选择性参与,不仅型塑和建构了自我,也型塑和建构了系统。上述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表现为:①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消极悲观,他们总体持认同态度,但其认同的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相比于其他教育途径,大学阶段的政治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创新;③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与特点,今后应该重点开展参与式教育,正确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批判性思维、政治兴趣等政治认知图式;④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与效能感的培育,促进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和谐发展和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真正实现个体与系统的“互构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