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研究论丛(2015年第2期/总第2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黎双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

齐济[2]

内容提要 黎巴嫩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会地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之一,势必对中国“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从黎巴嫩地理位置、内政外交等概况谈起,以中黎建交为节点,分析建交后两国关系的发展状况,重点剖析中黎双边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中黎关系 机遇 挑战

一 黎巴嫩概况

黎巴嫩全称是“黎巴嫩共和国”,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部沿岸,东部、北部毗邻叙利亚,南部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边界未划定)接壤。黎巴嫩国土面积为10452平方公里,呈狭长状,海岸线长220公里。

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河流众多,无戈壁沙漠,是中东地区水资源较为充足的国家。每年有4~5个月的丰雨期,高海拔山区每年有4~6个月覆盖积雪,融水滋养了黎巴嫩山区及粮仓贝卡谷地。但由于缺少水利设施,水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黎巴嫩(以下简称黎)约有人口412.5万,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18个教派组成,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英语。由于连年内战,黎巴嫩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裔人口多于国内人口的国家。世界各地黎裔人口约1500万,相当于本国人口的3~4倍,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等地区。

首都贝鲁特的人口约150万,占黎人口总数的40%。贝鲁特是黎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素有“中东小巴黎”之美誉。[3]

黎巴嫩地处亚非欧交会地带,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6月,黎被英国军队占领,同年11月法国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离。1975~1990年,黎经历长期内战和以色列的两度入侵。1976年,叙利亚军队受阿拉伯国家联盟委派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直至2005年全部撤离。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与黎真主党爆发冲突,8月14日,双方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701号决议,实现停火,但时至今日,双方仍冲突不断,交火时有发生。[4]

二 中黎建交后双边发展概况

中国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黎新任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表示希望与中国建交。中黎两国随即通过双方驻苏联和法国大使馆进行了进一步磋商,并于1971年11月9日正式建交。同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还有科威特、伊朗、土耳其等。1972年1月,中国在贝鲁特开设大使馆,11月,黎外长哈马德访华,双方签订了中黎贸易协定。但中国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黎又连年内忧外患,故双边切实交往较少,贸易额不大。

1975~1990年,黎巴嫩内战持续不停,社会稳定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其严重,昔日繁荣的阿拉伯国家遭遇了资金、技术外流,工厂、企业倒闭,农业瘫痪的浩劫,黎巴嫩人民几乎一夜间从天堂坠入地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内战结束后,黎政府重整旗鼓,以建设家园、振兴经济为工作重心,成立了黎巴嫩发展与重建委员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经济振兴之路。中黎遂恢复贸易往来,先后签订了《中黎贸易协定》(1995年12月)、《海运协定》(1995年6月)、《民用航空运输协定》(1996年6月)、《中黎两国鼓励和相互投资保护协定》(1996年6月)、《中黎两国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1996年6月)、《中黎两国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200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黎巴嫩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0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黎巴嫩共和国政府旅游合作协定》(2005年12月)、《关于中国旅游团队来黎巴嫩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200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黎巴嫩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黎巴嫩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1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黎巴嫩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2013年2月)。[5]2015年4月,陕西宝鸡、延安分别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哈马纳市签署友好城市意向书。在此期间中国向黎提供多笔无息或无偿经济援助,用于其战后重建。截至2015年2月19日,中国已向黎巴嫩派出13[6]批维和部队,对其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向当地人民传递了中国人民的情谊,与之建立起了深厚友谊。

总体而言,中黎建交后,双边关系稳步发展,中国以“主动、积极、稳妥”为方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相互支持、平等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政府支持黎巴嫩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黎国内和解、推动黎与邻国发展睦邻关系,支持黎政府为民族和解和重建家园所做出的努力,积极开展官民各层次交流,深化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多形式的友好合作,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同时,黎巴嫩也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曾婉拒陈水扁等过境要求。2006年9月,黎巴嫩在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发言支持中国立场,反对将所谓“台湾问题”列入联大议程。黎巴嫩从官员到平民,对中国的态度普遍友善。英国广播公司于2005年年初对22个国家2.3万人进行的民意调查中显示,被调查者对俄罗斯和美国的好感率分别是36%和38%,而对中国的好感率达到48%,其中对中国最有好感的国家就是黎巴嫩,高达74%。[7]

三 中黎建交后双边发展的机遇

中黎两国同为包容性很强的国家,这为双边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与机遇。黎地处亚非欧战略要道,自公元前19世纪起,先后遭遇法老、亚述、迦勒底、波斯、罗马、拜占庭、十字军入侵,以及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英、法等国的征服,每次遗留的残部或随从就与当地人融合,将各自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汇入当地。因此,国土面积小、人口又少的黎巴嫩,成为世界上人种融合、吸引外来文化最多的国家之一。黎现存政党70个,教派18个。各党派、各教派之间虽然存在分歧、矛盾,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撑起了黎巴嫩这个国家,它就像由诸多部件组合而成的机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足以形成黎巴嫩的色彩斑斓,但同时这台机器又似乎缺少了一些润滑剂,时而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多党派、教派、族群的长期共存造就了黎巴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强大包容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国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每一次外敌入侵,同时我们也开放国门欢迎善意的来客,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诚邀其他兄弟国家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就发展现状而言,笔者认为中黎双边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机遇。

首先,中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很大的合作可能。中国在基建方面的经验成熟丰富,已成功援助多国共同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人民生活水平。而黎经过连年内战,家园重建有所起色,但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改善,以保证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只有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故帮助黎基础设施建设是切实地有助于其社会稳定,从而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其次,中黎在新闻传媒领域具有深远的合作前景。新闻传媒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输出和输入信息、文化,促进两国共识,增进人民交往等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新闻传媒领域的旗手,中东新闻出版的中心,贝鲁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新闻出版中心的称号。[8]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黎巴嫩新闻出版业的鼎盛时期,但多年内战使其遭受了严重打击,然而思维活跃、崇尚自由、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黎巴嫩人并未因此消沉,转而将目光投向海外,在阿拉伯兄弟国家乃至伦敦、巴黎等欧洲城市展开其新闻传媒事业,在政治、商贸等领域,在最敏感的问题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而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努力建立与他国之间的共识,新闻传媒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平台。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的主要阿文媒体现有CCTV阿语频道、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今日中国等,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媒介建立起与黎巴嫩的密切联系和深度交往,势必会快速增进中阿共识,扩大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掌握阿拉伯世界的最新动态,为中阿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前沿信息和有力保障。

再次,中黎在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目前,中国已在黎巴嫩开设孔子学院,教授黎巴嫩人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阿友谊。中黎每年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教育交流是促进两国友好往来的最佳方式之一,并且具有延续性和广泛的影响力。黎巴嫩同中国一样,都是尊师重教的国度,两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均较高,教学质量良好,但我国每年与黎巴嫩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互派留学生、派出访问学者等并不充分。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教育交流契机,不仅可以进行学术合作、共同科研,还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掌握黎巴嫩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社会走向、发展动向,不仅可以加速中黎双方的共识,更能加强中阿在各领域的合作交往。

最后,中黎旅游产业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内战前,旅游业是黎巴嫩经济四大支柱之一,年接待入境游客相当于当时黎巴嫩人口的一半,在整个中东地区居于前列。[9]黎巴嫩自然环境优美,有饱经岁月变迁依旧傲然挺立的千年历史遗迹,也有安逸舒适高端现代的海滩浴场,有连绵不绝巍峨肃穆的雪山,也有历经沧海桑田留下的海洋古生物乐园。除了古迹游和风景游之外,游客还可以享受满足味蕾的阿拉伯美食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备的旅游设施、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造就了黎巴嫩休闲度假的天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出国旅行人数逐年增加。游客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两国友谊的使者,是代表中国形象的一面旗帜。诚然,中国人赴黎旅行既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又能够增进两国民间共识。

四 中黎建交后双边发展的挑战

首先,黎巴嫩发展受到本国多宗派、多党派、多族群的掣肘。政局不稳定,使得在黎投资面临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风险。黎巴嫩国内政治派别长期对立,政治矛盾极易转化为军事冲突。由于黎巴嫩国内独特的宗教派别分布,加之黎巴嫩中央政府孱弱,政府武装力量无法有效的震慑各派政治军事力量,黎巴嫩国内的军事冲突往往时间上持续较长,对于黎巴嫩国内的社会经济破坏力较大。[10]

其次,黎巴嫩发展受到周边国家、区域大国、极端组织等影响,使得在其内部的海外投资发展缓慢、难以推进。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自1978年起,黎以冲突不断。1978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打击巴解武装,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大规模入侵。1985年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850平方千米的安全区,驻扎千余人部队。2006年爆发黎以冲突,2010年黎以武装部队在边境地区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导致多人伤亡。黎以海上边界未划定,双方在海上经济权益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黎叙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曾是同一个国家,黎独立后,叙未予承认,黎叙仍保持“特殊关系”。受叙利亚危机外溢影响,黎叙边境地区紧张加剧。“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的武装分子时常从叙利亚潜入黎巴嫩,并占据边界一些山区作为据点向黎巴嫩境内的军事设施和民用目标发动袭击,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破坏了当地的投资环境,使得外国人不敢在黎巴嫩进行投资。事实上,内战后的黎巴嫩社会并非外界报道的那样动荡不安,边境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也较为安稳。投资合作虽存在风险,但前景仍然比较乐观。

再次,黎巴嫩与中国在地理环境、历史传承、意识形态、政治构成等方面均不一致,导致黎对中国缺乏了解、缺乏信任,甚至存在些许偏见,故中黎关系虽然稳步前进,但并未取得很大发展或是有持续影响力的成就。事实上,这也是中阿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障碍。“半岛台”、《生活报》等阿文报刊媒体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经常就中国“边疆暴乱”问题做文章。也有相当多阿拉伯人认为中国企业是在掠夺他们的资源,是导致当地年轻人失业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迅速崛起,他国投以不信任、警惕性的目光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利用好交流合作的机遇,势必会实现双方共识、共存、共荣的美好愿景。

最后,中国一些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企业、公司等在与阿拉伯世界开展项目时易急功近利,与当地人合作不深入、不精进,注重短期效益,但文化宣传不足,忽视长远目标,并没有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国对阿拉伯世界没有深入的了解和透彻的研究,派出访问学者对其进行长期深度研究不失为一种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

总体而言,中黎双边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就黎巴嫩目前形势而言,该国虽已走出长年内战,国家建设有所复苏,但受到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等周边国家的冲击,黎巴嫩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影响,尤其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会日益增大。因此,中国可以暂缓进行对黎巴嫩国家级项目投资,适当进行民间商贸往来,加强教育传媒领域合作,加大人道主义援助。


[1] 本文是2015年度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在华阿拉伯人眼中的‘一带一路’研究(项目号ASC2015QN02)研究成果。本文受到“教育部2015年指向性课题——大国围绕叙利亚危机的博弈及其对中东局势的影响研究”项目资助。

[2] 齐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师。

[3] 刘振堂:《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黎巴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第1~3页。

[4] 《与中国驻黎巴嫩共和国大使馆经商参处葛华经济商务参赞访谈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t_zhcjd/subjectd/200909/20090906519577.shtml。

[5] 《中国同黎巴嫩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yz_603918/1206_604378/sbgx_604382/t6300.shtml。

[6] 《黎巴嫩维和任务区的“中国年”》,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2/5734586.html。

[7] 刘振堂:《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黎巴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第126页。

[8] 刘振堂:《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黎巴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第137页。

[9] 刘振堂:《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黎巴嫩》,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第156页。

[10] 王晋:《“一带一路”投资政治风险研究之黎巴嫩》,中国网,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38_12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