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在低碳经济框架下对金砖国家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这在金砖国家合作研究方面较为少见。自“金砖国家”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多数研究都聚焦在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制度与规则等方面,但是对金砖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同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金砖国家,更需要学者们在具体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借助于一些研究成果,金砖国家才能够实现跨越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阶段。本书在此基础之上,又加入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条件——碳减排目标,这使得对金砖国家的研究更加实际且难度加大,这也是本书的突出特色和创新之处。
该书详细梳理并比较分析了金砖国家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和经验。在产业发展方面,金砖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巴西和俄罗斯已经从工业化过渡到以第三产业推动经济总量发展的阶段;中国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不同于其他国家“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发展顺序,印度首先发展第三产业,然后才大力发展工业;南非工业化进程也逐步提速。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国家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国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金砖国家碳排放强度的差异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各国的碳排放还受到其他因素,比如经济总量、能耗水平、减排技术、排放政策等条件的影响。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发展和产能合作不断深化,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约束,探讨金砖国家之间以及与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发展和产能合作是当前乃至未来的重要发展议题。金砖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产业比较优势、国际分工、要素禀赋等不同,这正是金砖国家开展产能合作的基础,也契合优势国家产业梯度转移的合作模式。如何把金砖国家的碳减排目标纳入模型之中,进而构建碳减排对经济增长和产能合作的模型,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创新之处。众所周知,降低碳排放强度是金砖国家采取的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最主要方式。通过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即使在金砖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条件下,各国产业之间的产能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本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了金砖国家间的产业发展与合作问题,这比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研究产业与经济发展更加客观与现实。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约束条件,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如何在实现碳排放目标的前提下,最大化经济产出以及深化彼此之间的产能合作,本书为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本书还对金砖国家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碳排放博弈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能源产业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一些建议可应用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低碳经济上的发展与合作。
本书在实证研究部分测算了贸易中内涵的CO2排放情况,测算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中国出口贸易中内涵的CO2排放情况。这是以中国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侧重于中国出口贸易中内涵的碳排放测算。测算从三个层面进行,分别计算了中国整体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分省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以及考虑加工贸易方式的分省份出口中的碳排放情况。该部分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为了做好金砖五国的比较研究,作者在数据采集和文献整理上倾注了很大精力。由于本书涉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金砖五国,资料与数据的收集工作繁杂而且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其他金砖四国的资料和数据需要到对应国家网站和数据库查找,有的国家相关信息资料不是英文,这给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的资料需要请对应的语言译者帮忙翻译。
在书稿撰写过程中,具体要搜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各国分产业的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分产业的增加值和进出口贸易数据,等等。上述分国别数据不仅要把分产业的数据一一对应,还要考虑数据的时间序列问题,这样才能深入研究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问题。此外,对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还会使用到政策模拟方法,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和未来发展模式做出判断,该方面的工作量和难度也较大。
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金砖国家工业行业的CO2排放情况。这是研究低碳经济的基础,结果用来作为金砖国家在低碳经济下产业发展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利用各种能源的消耗量计算CO2的排放量,需要使用IPCC提供的计算方法和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等,才能获得从消费端产生的碳排放量,这项工作任务繁重但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在低碳经济下研究金砖国家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没有前车之鉴,所以,本书在研究思路的拓展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研究低碳经济和实现碳减排目标,离不开对能源投入消费的研究,这是从生产侧对该问题源头的根本分析。本书对能源投入使用方面的具体分析不够充分,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对不同能源投入的分析。另外,在实地调研方面,由于课题组成员的时间难以协调,进展较为缓慢。原本设想通过调研获得信息并做一些案例分析,这样调研的结果可以充分影响到有价值的政策建议的提出。但是,由于样本数量和信息的缺乏等设想未能实现。此外,本书构建了低碳经济下金砖国家间以及与发达经济体间的产能合作模型,由于数据和技术方面的局限,未能具体展开,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得到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