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划,建设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伟大目标就此开启了远大的航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东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提供了大平台。其中,首条合作原则就提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开展创新及科技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显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核心。
2017年,珠三角仅凭借0.6%的国土面积和全国约5%的人口规模,创造了13%的全国GDP总量。2018年广东持续30年GDP引领全国,并站上了一个新台阶(9.73万亿人民币),超出排在第二位的江苏省(9.26万亿)4700多亿元,与其他省份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实际上,自2007年实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以来,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已逐步转向了创新和国际化的经济发展结构,尤其是创新已成为新一轮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能。如果再看各城市的发展,创新的特征就更为明显。早从2004年开始,深圳市政府即从战略高度布局未来的创新发展,率先提出将深圳建设为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定位,在科技金融、产业生态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及人才引进、创新的政策性支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整体计划和长远布局,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截至目前(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10日),广州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90家,是2015年1919家的4.53倍,实现连续两年两次倍增,总量超过上海,居全国各城市第三名,年度净增量连续两年领先深圳,紧随北京,居全国城市第二名。2017年广州国内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万件,达到118332件,同比增长19.44%;专利授权量达到60201件,同比增长24.6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2441件,超过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同比增长48.7%。
自2012年以来,东莞市也加大力度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在2015年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中,东莞位列深圳、广州之后,居第三位,首次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居全省前列的目标。2017年东莞全市R&D占比预计达2.55%,比2012年提高0.89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预计达4058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比2012年增加了3521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50.5%、39.0%,分别比2012年提高8.3和7.9个百分点。
在不少人的眼中,广东是中国制造的一个重要基地,但较少人了解,广东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高科技产业发展排在前列的省份,广东经济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市场规模扩张和出口经济的增长,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广东经济较早承受到竞争和低水平低质量发展的瓶颈压力,而率先向高质量、创新型经济的转型道路迈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面启动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而最新颁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则为粤港澳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广东将在新时代沿着创新发展的道路再创辉煌!
2016年7月,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发改委签署了《共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目标中明确提出:“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策,以提升广东省创新能力为目标……把研究院建设成为跨学科、专业化和开放性的智库型研究机构,成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广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
如何描绘出一个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而确定了一个宏观微观整合的分析框架。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的地区创新资源和结构,及其动态的发展过程;第二个层面是每个城市之间的创新追赶,在竞争与合作、互动中不断推进创新,这不仅包括在技术创新和创业上的努力,同时,也包括其在产业链、创业生态、创新生态系统上的不断发展;第三个层面则是微观层次的市场创新活动,最为重要的还在于企业家(创业者)和企业,作为市场最基本的原子单位,也是每一个创新和风险承担、推动创业和商业化的重要市场载体,成千上万的企业家或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
本书是近两年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研究团队集体努力的研究成果,主要致力于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广东省整体的创新资源分布、创新结构和动态以及广东创新发展在全国的地位,由杨永福教授带领的团队承担研究(本书第一篇)。二是对广东创新地理的研究,集中在城市创新指数的模型建立、数据分析和城市比较,给出了一幅广东城市创新数字地图。这是李新春教授带领团队的研究(本书第二篇)。三是对创业者信心指数的研究,这是由张书军、傅慧、朱仁宏教授及其学生团队与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公司合作研究的成果,运用企业家微博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给出过去一年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创业环境的地区、行业、规模等的比较,以及不同地区的差异分析,由此给出了一幅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环境的全景图(本书第三篇)。四是由汪建成教授与学生团队对广东上市公司创新成长的研究,广东是全国上市公司最为集中,同时也是最具创新力的地区,这体现了广东创新引领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本书第四篇)。
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企业的创新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嵌入在其中的产业、地区或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国过去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在市场化进程中,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强并规范化,同时,也是地区或城市之间、各行政省份之间,也包括国内与国际的竞争在推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的创新地图是地区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企业在产业链条和生态系统竞争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受到宏观环境和政策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走向(趋势)的深刻影响。所谓的企业家精神表现出来的创新创业和投资行为,就是对竞争合作以及环境复杂性和变化的反应,而各个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差异也给出了一个未来创新创业的指向图。本书旨在构建一个聚焦于广东,同时也将全国乃至全球竞争纳入考虑的创新体系,制度环境、产业链和生态、创新的资源分布与结构性变化以及企业家的认知和战略意图,都将是这个系统动态演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也由此刻画出创新引领发展的一个粗略的图景。未来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预计和描述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引人入胜的未知,但企业家精神和地区的创新创业战略意图与谋划则在很大程度上给出了我们努力进取的未来走向。广东正在大湾区规划战略和面向新时代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创新拓展,再创辉煌!
创新正在改变中国经济的格局,也在强化中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力量。创新驱动发展将使得广东和大湾区成就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心的转型,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也是中国在新时代全面改革开放和迎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坚定有力向前迈进的步伐,必将带领大湾区经济社会和环境文化迈向全新发展的局面,也将深刻地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未来。期望本书为这一历史的重要发展历程做一个小小的见证。不足之处,也望读者不吝指教。
团队研究主持人:李新春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9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