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民間生活改
旅行成風氣
經濟轉型 農村受挫
1950年7月,深圳羅湖公安檢查站設立後,深港兩地出入境人士大大減少。韓戰爆發,美國對中國實施禁運,中英邦交陷於低潮。由於香港追隨美國的禁運政策,因而失去了對華貿易轉口港的地位,引致本港工商業不景,工人失業率上升。美國為了照顧香港,鼓勵美國商人輸入香港貨,故此香港由轉口港慢慢地轉變為工業港,以紡織業為主,其他的有造船業、鋼鐵業、塑膠業、手電筒業、電池業、電燈泡業、搪瓷業、暖水壺業、尼龍牙刷業、化粧品業、肥皂業、罐頭業、糖薑業等。
其時,由於內地控制農畜業產品輸送來港,豬隻來源短缺,豬商有見及此,便急向台灣、日本、南洋及澳洲等地開闢豬源,並在新界及港九郊區設場養豬,如新界有元朗、錦田、屏山、青山、藍地、牛潭尾、大埔、粉嶺、上水;九龍有九龍仔、西頭村、東頭村;香港有赤柱、香港仔、黃竹坑、深水灣、鋼線灣、薄扶林村等地。
素來幫助農民的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提倡養豬增產運動,獲資助的農民,來自錦田、大埔仔、八鄉蓮花地村、大欖涌村、掃管笏、西貢企嶺下老圍等地。除豬隻外,內地亦控制耕牛輸港,故農林當局特飭令由本港微生物處設法製造牛瘟疫苗,幾經研究才成功,每年牛隻須接受防疫注射一次,有助業者為牛隻繼續飼養繁殖。
交通改善 有助發展
五十年代以前,西貢北各村落大部分位於吐露港沿岸一帶,來往交通極不方便,尤其是深涌、茘枝莊、赤徑等村,對外並無道路可通,村民多以木船來往大埔,由於船小浪大,不時發生意外。至1952年間,新界民政署署長彭德鑑於該區交通困難,向政府申請撥款在吐露港沿岸興建深涌、荔枝莊、赤徑、十四鄉、黃石、高流灣、塔門及東平洲等8座碼頭;並開闢馬料水至塔門及東平洲小輪航線,並商得油蔴地小輪公司同意,派出小輪行駛。當時香港光復不久,百廢待興,政府當局在艱難困苦中,仍然關懷村民,改善村民生活,實在難能可貴。自此以後,村民出售農產品、採購糧食以及婚喪嫁娶,莫不稱便。
與此同時,港府有感新界北部必須發展,在1950至1953年之間,先後完成三條公路,分別是粉錦公路、林錦公路、荃錦公路,與原先開設的青山道及大埔道兩大幹線連貫起來。不久,九龍通往西貢及屏山、流浮山的公路亦相繼完成。這不單幫助農民推銷農產品,改善鄉民生活,喜歡旅行人士亦方便得多了。

七十年代的淺水灣泳灘,左旁為余東璇別墅。
旅行書刊 窺見遊程
戰後香港的交通及經濟逐步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方式亦隨之而改變,他們開始透過一些報章或書籍介紹,按圖索驥找尋旅行景點。
《華僑日報》有感聯營報紙附屬的《旅行週刊》、《旅行生活》、《旅行雙週刊》不易存藏,且文章東鱗西爪,未能妥善查考,故此,吳灞陵等人於1950年編著《香港、九龍、新界旅行手冊》,圖文並茂,作為郊遊嚮導。《華僑日報》亦為方便行友解決郊外旅行疑難起見,特設「旅行信箱」。至此,旅行風氣,才廣為人知和接受。
以下是《香港、九龍、新界旅行手冊》(1952年第3版)所記述的旅行資料,讀者可與現在環境作一比較。你會發現有些地方仍在發展中,趨向城市化,但有些地方已是蕩然無存了。
(一)香港遊程:扯旗山、兵頭花園、寶雲道、曉覺園、蘭谷、姻緣石、虎豹別墅、跑馬地、加路連山、七姊妹、賽西湖、筲箕灣、亞公巖、柴灣、石澳、大浪灣、大潭篤、赤柱、淺水灣、深水灣、香港仔、鋼線灣、西環、張保仔古道。
(二)九龍遊程:九龍寨城、侯王廟、鶴字石、宋王台、黃大仙、慈雲山、獅子山、鑽石山、賓霞洞、安老院、九龍嶺、花園城、小西湖、煙墩山、荔枝角、王囿、姻緣道、海心廟。
(三)新界遊程:
一、沙田名勝:般若精舍、道風山、車公廟、慈航淨院、紅梅谷、望夫石、香粉寮。
二、大埔名勝:半春園、摸螺潭、桃源洞、太和園、康樂園、大頭羊。
三、粉嶺名勝:蓬瀛仙館、靜廬、軒轅祖祠、藏霞精舍、安樂村、聯和墟。
四、錦田名勝:吉慶圍、覺照園、觀音山、凌雲寺、圓通菴、大帽山。

大埔桃源洞(何景洪提供)

九龍慈雲山水月宮,是慈雲山─沙田古道的必經之地。

五十年代的沙田望夫石

凌雲寺旁失修多時的地藏殿
觀音山的凌雲寺,建於明宣德年間,錦田開族鄧洪儀長子欽為其繼母黃氏修建靜室及供奉其父木主,並為黃氏奉佛靜修之所。

六十年代的元朗靈渡寺(已故吳鉅鏞攝)

六十年代,青山禪院「香海名山」牌樓景貌。(梁志鴻攝)
五、屏山名勝:廈村、靈渡寺、大頭山。
六、青山名勝:青山禪院、杯渡山、聖廟、九逕山、紅樓。
七、荃灣名勝:城門水塘、東普陀、大鼎、三叠潭、鹿野苑、芙蓉山、曹公潭、蓮花山。
八、青衣名勝:鑊底灣。
九、汲水門名勝:阿彌陀碑、麒麟石、麒麟門、娘媽廟、古榕別墅。
十、坪洲名勝:天后廟、奉禁封船碑、龍井、東灣、寶島、釣魚台。
十一、大嶼山名勝:大澳、將軍石、蓬瀛古洞、薑山瀑布、靈隱寺、純陽仙院、寶蓮禪寺、東涌城、鳳凰山、大東山、銀鑛灣、梅窩、水嘮嘈、雞翼角、貝澳。
十二、長洲名勝:東灣、觀音灣、張保仔巖。
十三、南丫島名勝:北南丫、南南丫。
十四、塔門名勝。
十五、西貢名勝:白花林、馬鞍山、清水灣、大廟、布袋澳、小清水灣、猛鬼湖。
十六、沙頭角名勝:新娘潭、照鏡潭、八仙嶺。
靈渡寺位於元朗厦村附近的靈渡山(又稱大頭山)下,建寺年代與青山禪院相若,約在東晉末年(距今約1400年),與錦田凌雲寺稱為香港三大古剎。南朝劉宋時,杯渡禪師來華,駐錫於此。隋代改名為靈渡道場。唐時改名大雲寺。宋時改稱碧霞宮,僧眾俱易道服。元朝改名白雲觀。明代修葺重建,改名靈渡寺。
青山禪院位於屯門,又名普渡寺、杯渡寺,是香港三大古剎之一,據考證它應為香港佛教發源地,已有1000多年歷史。青山禪院最早期的歷史在1464年的《東莞縣志》及1688年、1819年的《新安縣志》中都有記載。
純陽仙院建於光緒九年(1883年)。該院建築,頗似廟宇,三楹相連,中奉純陽,左為客廳,右為祀長生祿位之處。正門顏曰「純陽仙院」,上款署「光緒九年吉日建」,下款署「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閩浙總督何璋敬書」。饒有館閣體,配聯曰:「緱嶺分踪,雖處天涯皈淨土;嶼山寄跡,獨超塵界峙中流。」款署「左春坊左中元湖北提督學政梁耀樞敬書」。梁氏為同治十年(1871年)狀元,廣東順德人。該院清規甚嚴,故創建之初,乃向新安縣邀准立諭於石,以防奸邪宵小借宿院內,而生事端,該碑昔嵌于壁間。(摘錄自1935年江山故人著作《新界風土名勝大觀》)1955年,上址經重修後易名為鹿湖精舍。

馬灣麒麟石

坪洲釣魚公石(即釣魚台)

六十年代的大嶼山寶蓮禪寺(霍慶綿攝)
十七、新界古道:
極東:一天內長程急走新界極東大陸的古道。行經西貢、榕樹坳、嶂上、屋頭、北潭坳、北潭涌、黃麖地、斬竹灣、大網仔、圍村,全程約走十小時。
極西:一天內長程急走新界極西大陸的古道。行經青山新墟、紅樓、白角、冷水灣、踏石角、龍鼓灘、上灘、罾咀、稔灣、大水坑、三堡、新圍、屏山、元朗。全程約走九小時。
西沙:從西貢到沙田的古道。行經清水灣道舊稅關路口、蠔涌、界咸路口、蠻窩、竹園、界咸、大腦、茂草岩、黃壁、大坑、牛鼻沙、沙田車站。全程約走六小時。
沙大:從沙田到大埔的古道。行經沙田火車站、火炭、上山到碗窰、大埔火車站。全程約走六小時。
大粉:從大埔到粉嶺的古道。行經大埔舊墟上山、沙螺洞、流水響、布格仔、汀頭角、大汀、龍躍頭的沙頭角公路、聯和墟。全程約走六小時。
鳳馬:是另一條大粉古道,方向相同,但不需攀山。行經大埔墟、鳳園,登山到坳頂、沙螺洞、龜頭嶺村、馬尾下、沙頭角公路。如回程不願走公路,可乘公共巴士到粉嶺轉乘火車。
荃錦:從荃灣到錦田的古道。行經青山道九咪石右方上山、西竺林、上花山、蓮花山礦區、天然池塘、錦田馬路。全程約走五小時。
深元:從深井到元朗的古道。從深井上山經清快塘、田夫仔、大坑永吉橋、分水坳、南坑(紅棗田),過老圍、元朗墟。全程約走五小時。
深錦:從深井到錦田的古道。從深井上山,經清快塘、田夫仔、蝴蝶林、永吉橋、濟安橋、黃竹橋、譜文別墅、吉慶圍。全程約走四小時。
大元:從大欖涌到元朗的古道。從青山道大欖涌古廟側起步,經小蓄水堤壩、關屋地、大欖、永吉橋、分水坳、南坑,過老圍,到元朗。全程約走五小時。若從書裡的地圖看,從關屋地應轉向十八鄉坳、大塘(即大棠)、深涌、馬田、元朗。全程約走五小時。
該書還敘述有關釣魚和游泳等勝地。香港領海有九個釣魚場:鯉魚門附近、達康海峽(博寮海峽)附近、蒲台島附近、東南丫水道口外附近、西南丫水道附近、長洲附近、屯門附近、大澳附近、獨牛洋(石牛洲)附近。
港島有游泳海灣如卑路乍灣、東華醫院義莊海灣、鋼線灣、小鋼線灣、布廠灣、深水灣、淺水灣、中灣、南灣、赤柱、紅山灣、石澳、大浪灣、柴灣仔、柴灣、亞公岩。而池塘有北角麗池,半公開或私人的有域多利游泳會的游泳池(干諾道極東端海邊)、海軍游泳池(海軍船塢里)、英皇書院游泳池、繼園游泳池(北角繼園,陳維周氏私家地方)、虎豹別墅游泳池等。
大嶼山有游泳海灣如銀鑛灣、十塱、貝澳、長沙、唐福、水口、石壁東灣、雞翼角東、西兩灣、鯽魚灣、沙螺灣、東涌灣、白望、鹿頸、竹篙灣、二白、長沙灣。而池塘有爛頭營游泳池、華英中學游泳池、地塘仔游泳池、嶼山泳池(嶼山初地牌坊附近)、薑山潭(附近有「弘傳不朽」摩崖石刻)、水嘮嘈。

八十年代初的清水灣大小赤沙

六十年代的荔園遊樂場與門前海灘(莫殿欽攝)
南丫島有游泳海灣如榕樹灣、大灣榕樹灣南邊、洪聖爺灣、昂龜灣近蘆鬚城、深灣、石排灣、茅笪灣、索罟灣、角咀、鹿洲。
長洲有游泳海灣如東灣、觀音灣、西灣、水坑過大石口不遠的水坑農場、蒲魚灣、大鬼灣。
其他的還有汲水門的東灣、坪洲的東灣、青衣島西面的草灣、草灣北邊向西有鑊底灣,是日光浴會地方。喜靈洲西面有過路灣、鎮船灣(過路灣東南)、牛頭塘北面海灣。
該書又指九龍和新界亦多海灣、海灘和池塘。海灣包括紅磡大灣(即大環)、土瓜灣海心廟、鯉魚門、照鏡灣、將軍澳灣、魷魚灣、大赤沙、小赤沙、大廟灣、清水灣、小清水灣、白沙灣、沙地(距離西貢極遠及極東地方)、大浪灣、烏龜沙咀、荔枝角(有政府華員會游泳棚、青年會游泳棚)、小荔灣、荃灣三百錢、汀九灣、九咪半、十一咪半、十九咪、紅樓、冷水灣、長沙灣、龍鼓灘、罾咀。池塘有荔園、鑽石山華清池、竹園洞游泳池、九龍塘尾小西湖、荃灣三叠潭、曹公潭、蓮花山(通礦區路上)、大欖涌(大欖涌村後小蓄水壩之前)、大欖(永吉橋附近)、丹池(紅水橋丹桂村尾)、新娘潭、大埔小桃源、半春園(夢月池,不公開)、摸螺潭、桃源洞、香粉寮、小夏威夷。
旅行攝影 廣泛流行
在研究香港旅行生活時,影響旅行風氣最大的就是攝影。一幅構圖優美的風景相片,一經發表便能引起注意,推而廣之,有興趣者便會慕名前往。早年庸社舉辦社慶時,亦有攝影展覽和攝影比賽。

十四鄉官坑(麥柱發攝)

約五十年代的旅行野餐情景(已故吴鉅鏞攝)
據筆者所知,繼1937年設立的香港攝影學會後,於1959年,先後成立了中華攝影學會、香港卅五米厘攝影研究會(後稱香港攝影研究會),三間攝影會鼎足而立,共同負起推動藝術攝影的任務,例如舉辦講座、黑房技術及攝影訓練班;假日還帶領學員進行戶外攝影,地點有粉嶺鶴藪、大埔鳳園、烏蛟騰、十四鄉官坑、大環等。活動時,有的專注攝影,有的挖洞生火起爐灶,更有用帶備的廚具造飯,然後圍在一起吃飯,樂也融融。
那個年代的坊間娛樂有限,各大報刊在每週刊登了一些攝影名家的作品,及報導有關攝影消息等,並舉辦公開攝影比賽,因而吸引很多學生、文員和工友,寧願節衣縮食而去學習攝影。1972年7月,中華總商會為適應潮流,亦辦起攝影班,五個月為一期,每期20課,只招收會員及他們的職工,費用全免。當時是黑白菲林年代,拍攝完後還要自行沖印。這班影友之中,不少人是跟隨旅行隊去行山取景。
攝影在當時來說,普遍認為是一項奢侈玩意。旅行人士能手持相機者,寥寥可數。從舊相片中看到早期旅行人士的裝備甚為簡陋,大多是白恤衫西褲,穿着的是白鞋(俗稱白飯魚),多購自馮強記。食物用手提竹籃或背包盛載,吃的是罐頭沙甸魚、茄汁豆、午餐肉、牛奶、麵包等,用紅A牌水壺;或就地生火、煮水、造飯。
旅行足跡 頓成追憶
從五十年代開始,旅行逐漸發展成香港的一種大眾娛樂。滄海桑田,當年旅行的規矩和地點,許多已成為歷史了。
駕駛汽車往西貢旅行,須先往亞皆老街的九龍城警署申請許可證,費用1元,最好在禮拜五前取得,於星期日前往。西貢墟雖有巴士行駛,但車次每隔75分鐘才一班。從清水灣道轉入西貢公路口,有一時間牌,蠔涌橋頭亦有一個時間牌(另一個指示開出九龍),指示汽車來往。如未到所定時間,切勿前進,因此路段屬單程路。
鑽石山,是九龍城頗為有名的地方,也是當時短途旅行最好的地方。它的背景是獅子山、慈雲山、九龍塘一帶山岳,前面是啟德機場。鑽石山東西兩邊有溪澗,西邊一條,稱鳳凰溪,流入竹園洞的鳳凰池,水源極佳。東邊一條,在志蓮淨苑和華清池東側經過,華清池曾是山水游泳池。戰時部分志蓮淨苑被拆,戰後重建,設有義學。
1951年5月發生了一宗行友經歷新界戒嚴的故事,事緣某天庸社活動,一行25人乘火車到大埔滘,後分乘兩艘帆船往大尾篤起步,登八仙嶺,豈料下山迷途,幾經辛苦,才到鹿頸,但趕不及尾班巴士。他們惟有步行到粉嶺火車站,其中有一行友雙足微腫,只有脫鞋赤腳而行。但抵達火車站時已是晚上9時餘,站長說已無火車返市區,建議他們購火車票往上水。但到了上水亦無法乘搭該班火車,因該班火車只載牲畜到尖沙咀,別無他法下,他們決定到警署求助。
警署要求巴士公司派巴士來,但有車又無司機,最終找來一位司機幫忙,用巴士接載他們返回九龍,警署負責人亦通電所有聯絡站,減少了旅途上的麻煩。他們登車時約10時,返抵九龍已12時了。原來當晚10時後新界已開始戒嚴,所有車輛及行人不准通行。
1951年5月15日,香港政府宣佈實施《1951年邊境封閉區域命令》。規定凡出入「封閉區域」或停留的人,都要領通行証。警方解釋這一措施是為了「便利邊境警察行動,協助防止非法的交通及使警察便於控制那些利用現有情況的不良分子」。
樂極生悲 意外頻生
1955年,新界發生了一宗旅行悲劇,事緣8月28日有三組人聚集在大埔松仔園溪澗活動,他們來自灣仔聖雅各學校、九龍各書院組成的童子軍隊及九廣鐵路的員工親屬。下午約1時30分下雨,眾人走到橋樑底部暫避,突然山洪暴發,大部分人走避不及,被洪水沖走,經過大水渠(現建為私人住宅)再沖出大海。
事後點算,共有28人罹難,死者中約20人是在聖雅各福群會小學就讀。據當年該校的李主任說:該校教職員帶領學生60餘人前往大埔宿營一週,預備當天結束後返回港島,沒料到遇上意外。事後大埔七約鄉公所立《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以誌此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