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
交通趨完善
旅行見方便

旅行活動有賴交通的發展,起初全靠行友自費乘搭公共汽車,到指定的地點依時集合起行。五六十年代前往沙田、大埔或粉嶺等地,行友必須大清早到尖沙咀大鐘樓的火車站,乘早班火車出發。前往塔門需從大埔滘(不是大埔墟)火車站不遠處的碼頭,乘船往塔門,逢星期日晨7時45分開,費用1元2毫,船行約1小時20分。若往荃灣、青山地區,行友需從佐敦道巴士總站轉乘巴士出發。如在大嶼山大澳活動,需趕及日落5時前乘最後的一班船返港,否則便需在大澳客棧度宿一宵。

踏入七十年代,隨着人口增加,生活環境變得擠迫,其時,電視機並不普遍,打球、海邊垂釣已成普遍的消遣活動。港府汲取多年施政經驗,再進一步改善勞工福利。例如修改《僱傭條例》,每星期限六個工作天和每年皆有有薪法定假期。假期多了,員工除了休息外,還可選擇參與本土旅行,甚至前往外地遊玩,如台灣、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加上交通網絡已有改善,例如1972年香港海底隧道通車、1974年屯門公路竣工、1979年地下鐵路開通。與其他戶外活動相比,當時的旅行遠足確是最經濟和富有向大自然挑戰的娛樂。

因為這些有利條件,七十年代的旅行隊伍數量如雨後春筍,反映市民熱愛戶外活動,例如優悠、正剛、長風、雄鷹、險峰、巨流、剛毅、新風、龍馬、四海、海峰、山友、中業、長征、愉園、原野、冬梅、香島、新世紀、海燕、週四、友行、邁越、晨曦、獵遊之友、金峰、週二、華傑、晨暉、恆行、奇萊山友、華嶽、山水、山龍、山一、金青、天馬等,都在這個時候誕生了。

另方面,製衣業在歐美國家興起,還將大量工序外判到亞洲地區。由於香港工人薪酬低,手工好,交貨準時,港廠承接大量歐美廠商訂單,令香港成為全球成衣製造中心。紡織業及製衣業工會遂應運而生,並成立旅行隊,如秀峰旅行隊、洋衣女服旅行隊等。後者參加成員來自港九洋衣工會、港九車衣工會,港九車縫業職工會、上海縫業職工會、港九西式女服工會等。

各行各業自行組織的工會,除關懷工友的權益外,還舉辦各類型的聯誼康樂活動,有些更自發組織旅行隊,於假日到郊外旅行。例如金飾、摩托、印刷、木匠、車打、文友(《文匯報》職工友組)等。由各工會組成的港九勞工子弟教育促進會,創辦了勞工子弟學校,後來還成立了勞青旅行隊。

工會舉辦旅行活動外,春節前會協助工友家屬訂購回鄉聯運車船票,是以參加工會的旅行活動特別人多勢眾。此外,還舉辦海浴及遊船河、蛇宴聯歡。

為了解決這個迫切的社會問題,廣大的勞工階層積極共謀良策。1946年9月1日,由摩托車、洋務、海員、海軍船塢、太古船塢、政府華員、電燈、中華電力、電車、電話、煤氣、水務、郵政、消防、印務、木匠等20多個工會聯合組成的港九勞工子弟教育促進會(後改名港九勞工教育促進會)正式成立,並開始籌辦勞工子弟學校。

行友純樸 裝備簡單

旅行隊早就流行「合則聚,不合則散」的習慣,大家起初講話內容多環繞遊山玩水,不談政治,不問對方姓名和職業,日久才會深入傾談。行友一般態度純樸,尊重領隊,即使翻山越嶺過程中路標不明,或行錯路,亦毫無怨言。在艱辛路程中,大家會互相發揮鼓舞、互助精神。如拾獲別人遺下的物品,領隊皆會在旅行版刊登消息招人認領,又或得到友隊途中協助,亦會登出啟事致謝。

隨隊活動,必須自備糧水,有時多帶備碗筷,偶然得熱情領隊免費茶水招待。早年曾得某前輩教導行山帶暖水壺,熱天放少許鼎湖茶餅,味甘易解渴。這些都是旅行人士趁着內地門户開放時,慕名前往帶回來的土產手信。

七十年代新界西農地尚多,行友回程終點如在下白泥、川龍、東涌舊碼頭等地方,都會向菜農買些蔬菜,例如西洋菜、白菜等。歲晚在元朗大棠還可買上幾個炸彈般大的白蘿蔔,回家做蘿蔔糕。若回程經深井,可買出名的燒鵝,如經梅窩,可到大樹腳買出名的燒肉。

六十年代行友的裝備(霍慶綿攝)

當年坊間時興上映的多是戰爭西片,有旅行人士嚮往行軍樂趣,除參加童軍活動外,多喜在夜冷店選購殘餘的軍用物資,如八爪魚式背囊、腰帶、水壺和子彈袋作為旅行裝備。那些裝備多佈滿泥漬,需用水多番洗刷,更有放在煲內用滾水清除泥漬。身穿軍備,行走山野間,好不威風!山嶺上經常遙望到工會組織的旅行隊,只見旗手手持大旗,迎風搖曳,大隊湧現山頭,振奮歡呼!

約在1974年間,市面開始流行鋁架式背囊,其後有多種款式的背囊和登山鞋,產品大多是從台灣、韓國、日本和歐洲等地方輸入,從此行友的旅行裝備漸趨新穎了。市面的體育用品公司亦應運而生,並發展蓬勃。

筆者曾見一位高大行友,名叫黃晴開,人稱「科學怪人」,他喜採山桔樹頭,有些改製成煙咀在街邊擺賣為活。他最令人矚目的是使用樹藤造背囊架,可盛爐具邊行邊造飯,抵大休地點時已可進食了,這當然是郊野公園未成立之前的見聞。

行友除喜用舊款軍用背囊外,如登鳳凰山觀日出或攀澗,更隨身帶有頭盔,多是地盤用的那種,後來又用上內地的藤帽。所穿的行山鞋,多是國產的猄皮鞋,後來是勞工鞋,由於勞工鞋經常甩底,故行友多交打鞋舖縫線,以防萬一。另外香港的步陞鞋舖,亦多行友購買的黑色鞋靴,似民安隊的那種。

當時坊間亦有一些越戰軍用裝備的次貨出售,筆者曾見一位行友喜悅地買了一對內藏鋼片的軍鞋,這是在叢林內行軍時避免尖削物體從鞋底下穿透入足之用。不過穿着它行走馬路時,腳板很快便痛了。又見一位女行友,被人誤導購買了台灣的登雪山鞋。該類鞋與平時的行山鞋相比是較重的,誰知她穿着它去行澗,不辛苦才怪。

據旅行界前輩黃振聲憶述,1974年他曾獨自夜攀鳳凰山觀日出,翌天回程在羅漢塔附近,被兩名啹喀兵手持長槍指着盤問,他嚇了一驚。當時他頭戴美軍布帽,身穿英軍絨外衣、美軍夾裡短褸、英國絨褲、國產猄皮鞋、美軍襪、英軍腰帶,揹着美軍水壺、美軍背囊,儼如雜牌軍,雙方言語不通,後他取出地圖指出想去的地方,才獲准離去。可見他當時的旅行裝備是如何炫眼。

那個年代常有啹喀兵或華籍義勇軍巡山受訓,筆者曾在鳳凰山頂發現有未用過的軍用物資,如牙膏、罐頭等被拋棄在垃圾筒內。若在1979年間,在禁區邊緣的山頭,更易被軍人查身份證,因為當時香港實施抵壘政策,能進入市區的內地偷渡客獲發身份證,其餘的即遭遣返。

長程急走 挑戰自我

七十年代參加旅行隊的成員,男性較多。當時參加的女性,體能亦不弱,對長程路線一樣應付得來。長程路線最辛苦的是為追趕交通時間,末段步程比較快。當時流行的術語謂,「蹲身縛鞋帶,一縛完起身便不見其他人了」,所以不熟路者,便要緊貼追隨。如時間緊迫,就邊行邊吃食物,如糯米雞、麵包、雞蛋、鹹蛋、生果、罐裝八寶粥等;如時間充裕,就在途中煮食。以下是一些當年的長程路線。

在深冬期間,曾有旅行隊舉辦過「糧船灣洲環走」(官門水道的西岸:官門廢村、南沙、石竹坑一帶)、「三尖」(大魚岩頂、蚺蛇尖、釣魚翁)、「三荔」(荔枝窩、荔枝莊、荔枝角)、「三大」(大帽山、大刀屻(或稱大頭羊)、大羅天)等長程遠足活動。

白象旅行隊於1969年端午節,曾作兩日一夜的「東北大綑邊」。1970年8月2日又成功「橫渡官門」(現為萬宜水庫)。龍馬旅行隊於1973年策劃「長咀旭日,爛甲斜陽」野外遠足的最長路線,以兩日一夜走畢全程。約1976年,長風旅行隊有「雙門連走」(屯門至鯉魚門)。1977年恆行之友舉辦「嶼島兩極」(大轉至分流),1977年底至1979年1月1日舉辦「三大出咀」(大帽山至黃竹角咀)。

大埔大頭羊。遠處是圭角山。

西貢蚺蛇尖

西貢釣魚翁

橫渡官門(梁志鴻攝)

雄鷹旅行隊於1970至1973年間分別舉行一套數字健行,如「一咀」(杯靈雙渡爛甲咀)、「二角」(棺材角、響螺角)、「三大」(大帽山、大刀屻、大羅天)、「四嶺」(八仙嶺、黃嶺、龜頭嶺、麻雀嶺)、「五咀六灣」(浪茄三咀、長短咀、浪茄灣、大浪四灣、蚺蛇灣)的長程路線。後來將「三大」變成一年一度的三大健行活動,以大帽山、大刀屻、大羅天三山為基礎,以勵志強身、自我考驗為宗旨。

1975年,雄鷹旅行隊舉行「北堂區野營」,除成功登上佛堂門鐵帖石外,更探得該區一帶全新的地名資料。1976年舉辦「夜攀西狗牙嶺」。1977年舉辦「湖篤搜秘」,重遊船灣淡水湖環岸的大滘、小滘、東心淇半島、金竹排、泥塘角、橫嶺頭等遺址。1978年以水陸轉接方式,「通走黃竹角南北海岸」。

「三大」健行,當年由南向北走,隊員在第一大的大帽山留影。(梁志鴻提供)

佛堂門鐵帖石

康樂體育事務處最初隸屬教育署,在1980年隸屬民政科,在1981年康樂文化署成立後,康樂體育事務處便成為康樂文化署的屬下單位。

除長途路線外,攀澗活動亦是當時主要的旅行活動。例如雄鷹旅行隊,曾銳意開發「嶼北四龍」(黃龍、藏龍、臥龍、東龍)澗及境內其他秘澗,馬鞍山的鞍東「大洞坑」、鞍北的「牛烏石澗」,梧桐寨支流的「蕉坑」及嶼南的「青龍」及「雙龍」澗等。

雄鷹在活動前,多派出服務行友探路,沿途深入勘探,佈置設施,以安全通走為依歸。不像今天有些團體的路線,竟以「越危險、越刺激」作招徠。

當年旅行隊不單有長程路線和攀澗,還有綑邊、涉渡的玩意。在秋冬季節進行夜行觀日出,穿地龍(即是輸水隧道)的活動,當時大家未考慮到山洪暴發的危險。最多旅行隊穿地龍的地點有大欖涌黃泥墩水塘、近圓墩的大坑瀝水塘、大嶼山黃龍坑、石壁近大浪村的引水道。今天水務署已把所有集水區的地龍周邊用鐵絲網圍着,防止人們進入,以策安全。

培育人才 走向專業

為了使資源得以妥善運用,給市民提供足夠的康樂體育設施,1973年港督麥理浩便成立康樂體育局。康樂體育局當時只是一個諮詢組織,透過文康市政司,就有關體育事業發展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

康體局在成立初期,已察覺需要在政府內部設立一個專業性質的體育機構。政府便按照康體局的意見,於1974年成立康樂體育事務處,又成立康樂體育事務部,負責推動各區,尤其是市政局管轄範圍以外地區的康樂體育活動。該部與康體局有密切聯繫,除了充當康體局的秘書處外,亦有透過與志願體育機構工作上的聯繫,發展本港的精英體育活動。1975年該部曾與山海之友旅行隊,合辦多項的「康樂遠足旅行」活動,又開設遠足導師訓練班,帶動後來更多市民加入遠足的行列。

環境保育 愛護郊野

隨着接觸郊外的旅行人士日漸增多,漁農署意識到保護郊野日漸重要。1976年,香港政府通過《郊野公園法例》,翌年劃定本港首批受法律保護的郊野公園,包括城門、金山、大潭、獅子山及香港仔。其後三年,政府分別刊登憲報,宣佈設立21個郊野公園,之後再加建兩個。設立郊野公園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大自然,以及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樂和戶外教育設施。

為紀念第25任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在任內大力推動本港郊野公園計劃,所以漁農署於1979年修建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遠足徑,於同年10月26日啓用。11月,有兩位英軍以22小時25分,行畢麥理浩徑全程,事後在《南華早報》發表消息,形容這是創舉。

有見及此,本港旅行隊認為不應該只讓外國人專美,於是《野外雜誌》與奇萊山友、恆星、山一會合辦「麥理浩徑一百公里全走」。12月8日星期六下午8時,為數500人的參加者從麥徑起步出發,結果有11名華人打破英軍紀錄,行畢全程有40人。最快紀錄是楊振德創下的,時間為18小時28分。其妻子梁笑鳳則以24小時10分走畢全程,不久,這新紀錄便被打破了。

麥理浩徑開放後,確實助長了郊遊風氣,市民可以分期分段隨意漫步遊覽,如1982年山林旅行隊首創先河,每年舉辦麥理浩徑遠足計劃,至今已有30年了。分期分段進行,或行畢全程者,均獲隊方送贈紀念章,作為鼓勵!不過,亦有其他團體舉行分日野營全走,或用來作為競賽訓練跑道。時至今日,在郊野公園內經常有不同的越野挑戰賽等舉行,深受市民歡迎!

訓練人才 增添樂趣

芸芸旅行隊中,有遠見的領隊不單用心努力為行友服務,還希望培養更多的野外人才,例如在工餘舉辦攀石、急救、野外定向、拯溺及獨木舟等訓練課程。

在未有「生態」、「鄉郊文化」、「導賞」等名稱出現前,雄鷹旅行隊早已在活動的同時,在環境適合與能力可達的情況下,提供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參考資料,以增添行友興趣及培養豐富的旅行生活。

玩樂之餘 熱心公益

雄鷹旅行隊是有實力的旅行隊之一,為提高社會知名度,以利推廣旅行活動,促進外界友好關係,於1980年轉為社團註冊的「雄鷹野外康樂會」。雄鷹對社會服務作出了多項貢獻。

1983年1月與禁毒委員會舉辦「青年禁毒作先鋒、八仙健步展雄風」活動。由八仙嶺牛坳郊野公園管理站開步,經橫七古道往鹿頸。

1984年1月再與禁毒委員會舉辦「錦繡人生禁毒行」活動。由清水灣郊野公園管理站開步,經大環頭、大廟、田下坳抵清水灣。12月再與禁毒委員會舉辦「健步宣揚禁毒聲」活動。由大帽山扶輪公園開步,經田夫仔村接小徑過清快塘直達深井。

1986年1月再與禁毒委員會舉辦「活力雄師禁毒行」活動。由八仙嶺郊野公園管理站開步,途經流水響水塘及鶴藪水塘。

行山玩樂之際,旅行隊亦不忘熱心公益,如1987年東北大興安嶺森林火災,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1991年華東發生水災。勞青旅行隊都義不容辭,舉行遠足籌款賑災,表達對祖國同胞的關懷和慰問。

報章傳媒 協助推廣

當年喜歡旅行的朋友是從何得知旅行消息呢?原來有旅行隊把每月策劃的活動消息,在公開活動時派發給行友,又或刊登在有關報紙。坊間有《華僑日報》、《新晚報》、《中國學生週報》、《新午報》、《工商日報》、《天天日報》、《星島晚報》、《中文星報》、星期日《快報》、星期一《晶報》、星期二《商報》和《文匯報》旅行版等。當時刊登旅行消息是免費的,亦歡迎行友投稿,一經刊登,有微薄稿酬。至於星期二的《新報》「郊野新地」旅行版,在1985年由正剛旅行隊總領隊陳溢晃擔任主編。

除在報章刊登旅行消息外,旅行界前輩李君毅、朱維德、梁煦華、陳溢晃等經常在各大報章、雜誌撰寫專欄,又在電台、電視介紹香港名勝山水,都有推廣旅行風氣作用。從1981年起,至今約三十多年,陳溢晃為工人俱樂部屬下業餘進修中心舉辦的「香港境內旅行設計」、「香港實用旅行路線」的旅行課程擔任主講導師。內容涉及高山遠足、攀澗(綑邊)遠足、海島專訪、水上活動、露營生活、訪古旅行、路線設計、領隊、服務及隊友的角色等。三個月一班,每週一堂共十二堂,包括戶外考察。

景物依舊 人事全非

六七十年代,大部分旅行隊都在市區集合,再以旅遊車接送行友前往新界。參加者須提早致電留位,或到指定票站購買交通券。當時主要的集散地點,有香港統一碼頭、九龍佐敦道碼頭、佐敦道渡船街文華樓渣打銀行側、北角碼頭、九龍佐治公園門外、紅磡碼頭、九龍城碼頭、尖沙咀半島酒店後的北京道、旺角麥花臣球場的山東街、旺角運動場道、彩虹邨巴士總站、大角咀碼頭、官塘裕民坊等。

當年仍有些地方是旅遊巴士不可以到達的,如前往西貢鄉村山嶺坑溪,旅遊巴士抵達大網仔後,行友需下車轉乘街車,入北潭涌、西灣亭等地方。至萬宜水庫落成後,大網仔閘口轉移至現今的北潭涌,街車亦轉往該處接送。至於前往新界東北區活動,只能乘坐從大埔開出的巴士至大尾篤,如要往涌尾或烏蛟騰,除非租用旅遊巴士,否則,便要大清早到大埔墟乘搭街車,但班次不穩定,經常超載。有經驗的旅行隊為免人多混亂,多提醒行友提早報名,以便預約街車。若遊印塘海的吉澳、鴨洲,需從烏蛟騰村趕路入三丫村,與相約的船家會合。

昔日的尖沙咀火車站(陳建業提供)

昔日的香港統一碼頭

昔日的佐敦道碼頭(陳建業提供)

早年海上交通情景之一(何景洪攝)

七八十年代,旅行團體喜租用往來新界東北區吉澳、鴨洲、東平洲的「海鷗」、「星月」兩艘特約街渡。

早年海上交通情景之二。背景為石芽頭與石屋山。(何景洪攝)

大嶼山東涌是旅行集散點。早年赤鱲角還未發展,行友要從屯門嘉多利碼頭轉乘街渡,經赤鱲角虎地灣而至集散點東涌碼頭。回程時,若從鳳凰山、羅漢塔下來轉車往梅窩,或轉街渡回嘉多利碼頭。

時過境遷,昔日熙來攘往的東涌碼頭,今天已變得冷冷清清了。相反,東涌港鐵站及其毗鄰的大型商場卻成為行友的主要集散點。

團結一致 成立組織

1979年,《星報》旅行版編輯宋三郎,有感於本港旅行隊為數不少,如能組織起來,合力推動境內旅行,為市民大眾增添户外健康活動,實是一件有益之事。1981年4月14日,他邀請各旅行隊領隊或代表,聚會於九龍城打鼓嶺道64號2樓九龍城基督教會,藉此使各隊互相認識、交流經驗、增進感情,達至團結一致,並商討成立一個類似旅行界的組織。

出席者包括正剛的陳溢晃,山友的黃英邦,山海之友的李君毅、李君聰,山水的沈金,恆星的黃振聲,雄鷹的龔栢祥,勞青的陳楝權等人。大家再經過多次小組及三次大會商討,才選出成員,正式成立中國香港旅行界聯會(現稱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簡稱旅聯),時為1982年3月23日,同年註冊為非牟利志願團體,宗旨是推廣境內外康體遠足活動,從而培養大眾對郊野野生動物及古蹟的欣賞與環境保育。

經營多年的往來大埔與烏蛟騰的街車,現已停辦多時。(梁志鴻攝)

八十年代在屯門嘉多利碼頭,行友大排長龍登上往赤鱲角的街渡。

往後,旅聯先後多次舉辦大型公開活動,如通走港島徑、麥理浩徑,組織遠足領隊訓練班等。而每年舉辦的元旦會師,成為旅聯的重頭節目之一。

1984年,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協助下,13個攀山團體商議成立香港攀山總會,並於1985年註冊為香港攀山總會有限公司。為了全面推廣登山運動,提高參加者的技術水平及安全意織,推出了「山藝證書計劃」,宗旨是鼓勵登山者以觀賞大自然,遨遊峰巒為樂,並藉此鍛鍊個人的意志力及毅力,學習與人溝通、合作和解決困難。

訓練計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山藝證書訓練課程」,分為一級、二級及三級。由基本的山藝知識及技術開始,採取漸進式的教授,着重理論及實習互相配合,使學員逐步掌握個人的山藝技巧,以應付各種山野環境及突變的天氣。

訓練計劃的第二部分為「遠足領隊訓練課程」,內容根據各社團、機構及學校等經常帶領及安排遠足活動的工作者的需要而編訂。使有關人士得到適當的訓練,從而促進登山運動的普及和安全。第三部分為「山藝教練培訓課程及評審」,以訓練學員成為有責任感及經驗豐富的山藝教練為目標。內容除進一步加強學員的山藝技巧外,更着重訓練學員的領導與組織能力,對有志成為登山活動教練者,尤為適合。

1989年4月,香港郊野活動聯會(簡稱郊聯會)根據《社團條例》註冊成立。會員來自本港旅行隊伍及人士,幹事會成員全屬義務性質。宗旨是提倡郊野康樂活動,保護自然環境,宣傳如何認識及正確使用郊野資源及其設施;推動各類形式的旅行活動,以及闡揚一切有關郊野的學術及活動技巧;與本港及外地宗旨類同的組織作學術研討及技術交流;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諮詢性、資料性、學術性及技術性的協助和服務。

七十年代旅行界會師之一

七十年代旅行界會師之二

香港攀山總會為攀山運動的地區代表組織,亦為香港政府認可的體育總會及受資助機構;既是國際攀山聯盟(UIAA)、國際攀登賽事委員會(IFSC)、亞洲攀登賽事委員會(IFSC-ACC)會員,也是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SF&OC)會員。2010年7月與香港攀登運動總會合併,成為香港唯一的攀山運動地區代表組織。並於2012年1月正式改名為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該會目前的體育發展架構可分為五個專項,包括運動攀登、攀岩、山藝、冰雪攀登及繩索技術。宗旨主要是在香港推廣這5項攀山運動項目,培育精英運動員和提升運動員對山野運動安全的知識,並希望與世界攀山運動同步發展,令香港運動員達致國際級水平。

該會於1997年11月出版《香港旅行隊伍名冊》(1930至1997年,至2000年重訂)。又曾編印《認識香港旅行隊》單張,方便一些對旅行隊未有認識的人士查閱,簡介香港旅行隊組織、服務性質、活動形式(漫步賞遊、登山健步、攀澗尋幽、海岸綑邊、專車遊覽、海島攬勝、野外露營、考察研究)和參加途徑等希望社會人士更多地加入旅行隊的行列,分享旅行樂趣。

走出香港 踏足神州

六七十年代,要進入中國內地遊覽並不容易,特別是外國人,故此位於新田附近的落馬洲一度成為中外遊客的熱門旅遊地點。行友行經北區紅花嶺一帶,遙對深圳梧桐山亦非常嚮往。

1978年底,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三五成群或獨行遊客到內地旅行。香港的中國旅行社開始恢復部分團體旅遊業務,可惜資訊不足,1980年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支持下,《中國旅遊》雜誌才終於出版,圖文並茂地介紹國內各地風光和美麗的風俗景貌,令自助旅遊家更加嚮往。至2009年《中國旅遊》已創刊30年了。

在內地門戶開放下,很多行友紛紛相約隨團前往內地遊覽。論文物風景,香港這彈丸之地,又豈能跟內地相比!於是,本港的旅行路線逐漸延伸至中國內地。

1985年2月,雄鷹舉辦的「縱走梧桐越雙峰」,便是好例子。當年行友要提早一晚在深圳住宿一宵,翌日從蓮塘起步登山。後來,除大小梧桐山外,很多旅行隊先後登臨梅沙尖、七娘山、大燕頂、排牙山、筆架山、釣神山、螳螂山、大南山、羊台山等山嶺。而大亞灣諸島,如大小辣甲、大三門、外伶仃、內伶仃、桂山島,甚至担竿群島亦有他們的足跡。

參與「縱走梧桐越雙峰」的行友,於小梧桐留影。

行友離開小梧桐向大梧桐頂峰進發

輕便相機 漸見普及

隨着各旅行隊成員漸多,行友也開始手持相機了。這有賴巿面上出現的「傻瓜機」,這種輕便相機攜帶方便,沖曬一小時便可取回照片欣賞。日趨普及下,照相館紛紛引進柯達公司全套的彩色自動沖印設備,在當時黑白照片仍是主流的情況下,這種彩色沖印技術無疑是一大突破。

廠房北移 船民抵港

七十年代末,香港有兩件重大事情。其一,隨着本地工資上升,香港的製造業和部分行業,為了減輕成本,開始將廠房北移到內地華南地區,於珠江三角洲投資設廠。而家庭式作業的「山寨廠」則相繼倒閉,有部分行友因要回內地工作,惟有減少參加旅行遠足。

其二,從1975年5月4日接收第一批3743名越南難民開始,香港實際上承擔了西方政府推卸他們安置難民的責任。到了1979年,香港宣佈成為第一收容港,迅速成為越南難民的目的地。香港亦因允許落地的越南難民有工作自由的政策,引致大量越南難民蜂擁而至。

到了八十年代,在港越南難民已超過10萬人,由於西方國家逐漸減少收容到香港的難民,迫使港府興建難民營安頓難民;其後實施甄別政策,把難民分為「政治難民」及「船民」,凡是因經濟問題而進入香港的都被甄別為船民,而視作非法入境,要接受遣返。越南難民集中營位置多是環境優美的地方,如萬宜水庫西壩、烏溪沙白石、屯門踏石角、大嶼山芝蔴灣、大鴉洲等。對旅行人士來說,為阻止異國的偷渡潮,旅行資源間接受到了破壞!困擾了香港長達25年的越南船民問題,在1994年10月終於得到了解決。

物價高漲 成本昂貴

在物價高漲下,要安排交通接送的旅行隊並不易為,因為車租費用倍增。猶記得七十年代初,參與旅行隊的收費由每位3元半至5元,至八十年代初增加至7元,往後更遞增至15元、20元不等。旅遊巴士的車租在1981年是200元,至1991年間,增至1000元至1200元,例如1輛50座位的空調旅遊巴士,最便宜亦收900元。以往提早一星期電約租車是可以的,但九十年代要改在一個月前電約。這就為難了旅行隊,因為大多數活動在一個月前人數尚未確定。若遇上天氣不穩定,隊方還要補貼。況且當時遷往沙田、荃灣、屯門這3個新巿鎮的行友為數不少,他們來回市區集合點,金錢和時間花費都不少,個別行友因而對旅行遠足興趣漸減。不過,新市鎮的行友亦會留意活動消息,如起步點是在自己居住的區內,便會臨時加入旅行隊中。

租車困難,租船更困難,因為租用遊艇和駁艇費用昂貴。因為受天氣影響,未到出發前數天,實際參與人數仍不能確定,若參加者反應冷淡,收支不平衡,虧蝕無可避免。經費不足時,隊中成員便自己出錢補貼。所以後期有旅行隊已減少舉辦,甚至停辦要安排交通的活動。

報章收費 窒礙發展

一些經營有道的商業性旅行團體並未受交通費用上漲的影響,還大事張揚招攬街坊社團,以漫遊兼有豪華飲食、抽獎和車船接送為號召,亦有個別商業團體投稿報章旅行版。久而久之,報館從商業角度看,所有刊登旅行消息的投稿皆當作廣告一律收費。為公司賺錢是無可厚非,但對不安排交通及不收費的旅行隊影響最大。不久,兩份深受行友愛戴的《新晚報》、《文匯報》先後於1980年停刊旅行消息,而《商報》後來要收廣告版費,除《新報》、《晶報》外,幸好《星報》擴大旅行版篇幅稱「星旅之友」,繼續免費為各旅行隊刊登旅行消息。1984年5月《星報》停刊,隨後,編輯宋三郎亦跳槽《快報》,負責旅行版。

1984年8月28日,《文匯報》旅行版復刊,逢星期二刊登旅行消息,不收費用。因有專人編輯,分門別類,例如遠足路線、長程急走、境外線、綜合線、溯澗尋幽等。行友讀者大都稱便,報紙銷售量亦上升。曾見有行友閱覽旅行版時,先用紅筆圈上心儀的旅行隊,再視行程、天氣,才決定參加那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