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文集(卷一 散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这是美丽的地方

人都传说它很美丽

这是美丽的地方。

这里虽然没有碧波荡漾的湖水,没有清露凝香的花园,凡是到过这里的人们,却说它美丽。

这个地方在西安解放路上,是个卖饺子的饭馆。它不在赫然的大楼里,是个不惹人眼目的很平常的饭馆子。门面不大,饭堂内也只能摆开十来二十张桌子,可里外墙壁全是米黄色的,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饭堂里经常拥有众多的顾客,却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顾客进店有服务员招呼入席,然后递上毛巾,端来热汤,饺子随后就到了。带小孩的顾客,可以把孩子放在幼儿床上。背行李的顾客,可以把行李寄存在保管室。老、弱、病、残的顾客,赶乘火车的顾客,有优先席给以照顾。在服务员亲切的微笑里,每一个来这里吃饺子的人都感到了温暖。

于是,在饺子馆的留言簿上陆续留下了一页页赞扬的话,是顾客们受到亲人般接待后写下的。这些顾客,有西安的,有全国各地的,也有远道来古都游览的海外侨胞和朋友们。三万多份留言赞语,有汉文,也有英、朝、藏、蒙文字,共计上百万字。它真成了一部动人的书!是成千上万人为这个饺子馆写的书,都说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不美丽是会变得美丽的

从前,这里却并不美丽。

很早的时候,这是一个商人开办的饭馆子,叫“菜根香”。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饭铺也叫过“菜根香”,在二十多年间,只得过一回卫生奖。它经营过米饭、炒菜,卖过刀削面,卖过酱肉、烧酒,给人们的印象是不够好。后来,卖开饺子,饭馆的卫生和服务秩序还和往常一样,服务态度和饺子质量一样不好。顾客在小窗口挤着买了票,到后堂等着端饺子,再自己去找筷子,找酱油醋辣子。占不着凳子和桌子,就端上大瓷碗蹲在店外的街道上吃。这能叫人们说它美丽吗?

一九七七年七月,这个饺子馆新来了个姓宁的领导。饺子馆里的人都听说了,却谁也没有看见。第二天,才知道这位第十八任领导,正是在饭堂里送饭洗碗、扫地擦桌子的那个奇怪的壮年人。

他小时候受过苦,四岁上死了父亲,跟着母亲做绣枕头的针线活儿,然后集上去卖了来养家糊口。后来,到西安给店主当学徒。他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都是凄苦的。新中国成立后他才上了学,有了工作,入了党。他到这里来,就是要在这个饺子馆干出成绩来,把这里改变得美丽起来。

他发现七十五岁的孤寡老人退休了,还每天打扫厕所,便给换了个轻省活儿。有个洗碗的职工,以前是招待组长,因坚持正义,心直口快被撤下来了。当他发现她工作热情负责,经常提前几个钟头到店里做准备工作,又利用星期天为一位患病的顾客送饭、找医院看病,就表扬她这种精神,又让她当了组长。还有一位犯过错误的职工,家在农村,生活负担沉重,又患了肺癌,还要在晚上去寻拉坡的私活干,工作没劲头。老宁主动找他,帮他解决家庭困难……

老宁像一团火,给职工们增添了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有了一颗颗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饺子馆还变不美丽吗?

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呢?

这里变得美丽了,是因为精神文明的种子,又在这里萌动了,发芽破土了。

元旦后的一天,颇有寒意的风里,有一老大娘自和平路八道巷朝饺子馆走来。她是和儿媳吵了架,来这里消气的。踏入门,顿觉有春日的温暖。服务员小曹安顿她坐下,替她买了票,又送来一碗热汤,接着饺子便端到了面前,还左一个“大娘”右一个“大娘”地不住地称呼着。她感动了,没吃完三个饺子就放下筷子,给小曹姑娘叙说起她的家务是非来。小曹像对母亲一样给老大娘说宽心话,安慰她,老大娘终于笑了。她和儿媳后来和睦了,还来请小曹到她家做客。

有一位老大爷,在吃完饺子后,流着泪水要寻饺子馆领导。难道是没有照应好老人,惹他生气了吗?噢,原来是老人太感动了,服务员比他的亲人待他还亲。

有一位甘肃的老人,来吃饺子短了粮钱,服务员小曹替她垫上,又送她上车站。一年后,一位陌生的姑娘来找小曹,说她奶奶前些天去世了,临死了一定让孙女来趟西安,要给小曹还粮钱。这陌生姑娘原来是那位甘肃老人的孙女。老人的心灵,也这样美好!

一次,饺子馆出现了一位陌生的服务员。他默默地干了几个钟头的接待工作。他是谁呢?原来这个男青年,过去也是服务员,后来错误地认为当服务员“低贱”而改行当采购了。在这里他受到亲人般的接待后,他为自己惭愧不已,特意补课似的重温了服务员工作的愉快。

当然,也少不了接待那些戴墨镜、穿大喇叭裤、嘴里说脏话的顾客,服务员们仍然去耐心热情地招呼他们。他们中间,甚至有不少被服务员同志的高尚品格感化了呢。

留言簿上,竟也有开小差的新兵和小偷的特殊留言,说在这里受到了教育而“决心自觉归队”“保证今后再也不偷人的钱包了”。

在这个饺子馆里,发生过多少令人热泪流淌的故事?流传着多少使人心灵震撼的情景呢?有百个、千个吧!在这里,人们得到了物质的享受,也同时得到了精神力量的强烈感染,一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熏陶。

这里确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美的生活在这里显示着生命力,而生活中丑的东西,在这里却黯然失色了。

啊!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1982年5月于莲湖

《陕西少年》198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