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工艺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二氧化碳捕集宜采用化学吸收法。
4.1.2 捕集纯化装置的操作弹性宜取设计能力的50%~110%。
4.1.3 捕集纯化装置的年设计开工时数宜取8000h。
4.1.4 进出捕集纯化装置的烟气管道应设切断阀。切断阀应设置在操作方便的地方。
4.1.5 进入吸收装置的烟气指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温度不宜高于45℃;
2 粉尘含量不宜大于5mg/Nm3;
3 SO2含量不宜大于10mg/Nm3;
4 NOx含量不宜大于50mg/Nm3。
4.1.6 捕集纯化装置的碳捕集率不宜低于80%,碳捕集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碳捕集率;
F1——吸收塔烟气进口流量,kg/h;
F2——吸收塔烟气出口流量,kg/h;
C1——吸收塔进口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kg/kg;
C2——吸收塔出口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kg/kg。
4.1.7 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的能耗不宜高于4.2GJ/t CO2,二氧化碳捕集能耗可按本标准附录A的方法计算。
4.1.8 二氧化碳产品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业用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液体二氧化碳》GB/T 6052的有关规定;
2 灭火用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剂》GB 4396的有关规定;
3 其他用途的二氧化碳应符合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的要求。
4.2 烟气预处理
4.2.1 进入吸收装置的烟气指标不符合本标准第4.1.5条规定时,宜对烟气进行预处理。
4.2.2 烟气预处理工艺应采用直接喷淋冷却方式,洗涤液应根据烟气中SOx、NOx含量选用工业水或碱液。
4.2.3 预处理系统的烟气进出口管道上应设取样口。
4.2.4 洗涤塔洗涤液出口管道上宜设pH计,洗涤液的pH值宜为6~8。
4.3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
4.3.1 吸收剂应选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再生性能好、腐蚀性小、不易降解的溶剂。
4.3.2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系统应保持水平衡。
4.3.3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系统的能量应回收利用。
4.3.4 吸收剂应定期再生回用。
4.3.5 吸收塔、解吸塔宜采用填料塔,吸收塔的填料高度不宜高于20m,解吸塔的填料高度不宜高于15m。
4.3.6 吸收塔、解吸塔的设计空塔气速宜取泛点气速的50%~70%。
4.3.7 进入吸收塔的贫液温度宜为40℃~50℃,解吸塔底的温度宜为100℃~125℃。
4.3.8 吸收塔洗涤系统补充用水应采用脱盐水。
4.3.9 吸收塔烟气进口管道应设温度和流量监测,烟气出口管道上应设取样口,贫液进口管道应设旁路过滤器,旁路过滤器宜包括预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和后过滤器。
4.3.10 解吸塔塔顶出口管道宜设温度检测及高低温报警,并宜与塔底再沸器蒸汽流量联锁调节。
4.3.11 贫液、富液管道上应设取样口。
4.3.12 设置增压风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增压风机宜选用离心式风机;
2 增压风机可采用进口节流或变速调节,电机直联驱动的增压风机宜采用进口节流调节;
3 增压风机的最小流量不应小于喘振流量的105%;
4 增压风机的出口压力宜取系统通过最大气量时压力降的1.2倍。
4.3.13 热交换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板式热交换器的冷端温差不宜小于3℃,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冷端温差不宜小于8℃;
2 贫富液换热器、贫液冷却器宜选用板式换热器;
3 再沸器宜选用热虹吸式或釜式再沸器。
4.4 二氧化碳压缩与脱水
4.4.1 二氧化碳压缩系统应能适应气体组成、进气压力、进气温度和进气量的波动。
4.4.2 二氧化碳压缩机的选型,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气量较大时,宜选用离心式压缩机;
2 压比较大、气量较小时,宜选用往复式压缩机;
3 压比较小、气量较小时,宜选用螺杆式压缩机。
4.4.3 往复式压缩机应设置备用机组,螺杆压缩机宜设置备用机组,离心式压缩机可不设备用机组。
4.4.4 往复式压缩机宜设减振沟。
4.4.5 二氧化碳脱水系统应设在压缩机级间或末级之后,脱水方法宜采用固体吸附法。
4.4.6 二氧化碳脱水后的露点温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若产品要求为气态,水露点应低于输送条件下最低环境温度5℃;
2 若产品要求为液态,水露点应低于液化温度5℃。
4.4.7 二氧化碳脱水系统出口管道上应设在线水露点分析仪。
4.5 二氧化碳液化与储存
4.5.1 二氧化碳液化工艺可采用高压液化法或低温液化法,应根据产品用途、输送方式及储存方式经综合比选后确定。
4.5.2 二氧化碳液化采用高压液化法时,应采用管道直接外输。
4.5.3 二氧化碳液化采用低温液化法时,制冷剂宜选用氨。
4.5.4 二氧化碳储存可选用立式、卧式或球形储罐,储罐型式应根据工艺要求及储存规模并经综合比选后确定。
4.5.5 二氧化碳储罐不宜少于2座。
4.5.6 二氧化碳储罐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罐的充装系数宜取0.9;
2 储罐的设计压力宜取2.3MPa;
3 储罐应采取保冷措施,保冷层的厚度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 50264的有关规定;
4 单罐容积小于或等于200m3的小型储罐宜采用真空粉末绝热罐。
4.5.7 二氧化碳储罐附属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罐应设置全启封闭式安全阀及备用安全阀,备用安全阀的泄放能力不应小于主安全阀的泄放能力;
2 安全阀与储罐之间应设切断阀,切断阀在正常操作时应处于铅封开启状态;
3 储罐进出口管道应设置可远程操作的切断阀;
4 单罐容积大于200m3储罐的气相排放管道上应设置可远程控制的释放阀;
5 储罐应分别设置就地和远传温度仪表。温度检测应设置高位报警;
6 储罐的气相部位应分别设置就地和远传压力仪表,压力检测应设置高压报警、高高压报警并自动联锁释放阀开启措施;
7 储罐应分别设置就地和远传液位计。液位检测应设置高低液位报警、高高液位报警并联锁关闭储罐进口切断阀、低低液位报警可联锁储罐出口切断阀或停泵。
4.5.8 二氧化碳泵宜选用屏蔽泵。
4.5.9 二氧化碳储罐底部可设自增压用汽化器,汽化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汽化器的设计压力不应低于储罐的设计压力;
2 汽化器的汽化能力应满足泵的正常运行要求;
3 汽化器出口应设调压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