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二:本输
人体的重要腧穴
本篇叙述了十二经脉的重要腧穴,包括井、荥、输、经、合的名称与部位,同时也论述了脏腑相合及六腑的功能。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
黄帝问岐伯:凡是运用针刺,必须精通十二经脉和络脉循行的起点和终点;十五络脉从正经别出的循行;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所在的部位;六腑阳经与五脏阴经表里相合的关系,四时变化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在体表内流注聚集的部位;经络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以及上自头面下至肢末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听您解说。
岐伯说:“让我按照次序来说吧!
手太阴肺经
肺脏所属的脉气始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手大指端内侧,就是“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鱼际穴,鱼际穴在手掌大鱼际的中后方,被称为“荥穴”;脉气渐由此灌于太渊穴,太渊穴在手掌大鱼际后下一寸处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至经渠穴,经渠穴在寸口后方的凹陷处,也就是搭脉时中指所在之处,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归尺泽穴,尺泽穴在肘横纹中央的动脉应手处,被称为“合穴”。以上即手太阴经所属的五输穴。
手少阴心经
心脏的脉气出于中冲穴,中冲穴在手中指尖端,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劳宫穴,劳宫穴在手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穴位于手掌后腕与臂两骨之间的凹陷处,被称为“输穴”;脉气经行于间使穴,间使穴在手掌后三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当本经有病时,间使穴会有脉气变化,无病时脉气就平静,因此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汇入曲泽穴,曲泽穴在肘肱二头肌腱内侧,当肘窝横纹中央,屈肘时能得此穴,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输穴。
五输穴
五大输穴的位置和作用各不相同。

井
“井”如泉水的源头,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少商穴。

荥
“荥”像刚涌出泉眼的细小水流,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鱼际穴。

输
“输”如同汇聚的水流,其气逐渐盛大,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太渊穴。

经
“经”像迅速涌过的大股水流,气势强盛,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经渠穴。

合
“合”像百川归海,气势磅礴,例如手太阴肺经所属的尺泽穴。
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
肝脏的脉气始于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外侧,即大脚趾背侧的三毛中,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足大趾、次趾之间,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冲穴的位置,太冲穴位于行间穴上二寸凹陷的中间部位,被称为“输穴”。而后行于中封穴,中封穴位于足内踝前一寸半的凹陷中,针刺该穴时,逆则脉气阻塞,和则脉气通畅。让病患足尖逆向上抬起,就可见陷窝,再让病患恢复自如,则针刺可通到此穴,另外,微摇患者足即可见此穴,因而称之为“经穴”。脉气由此汇入曲泉穴,曲泉位于膝内的辅骨下,大筋上,屈膝取穴,此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
脾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大都穴,大都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沿此注于太白穴,太白穴在足内侧跖骨下,被称为“输穴”;脉气行于商丘穴,商丘穴在足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汇入阴陵泉穴,阴陵泉穴在膝内侧辅骨下的凹陷中,伸足可得,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输穴。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肾脏的脉气发源于涌泉穴,涌泉穴在足心凹陷处,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木;脉气由井穴出发,流于然谷穴,然谷穴在足内踝前大骨下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注于太溪穴,太溪穴在足内踝骨后,跟骨上的凹陷中,称为“输穴”;脉气行于复溜穴,复溜穴在足内踝上二寸,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于阴谷穴,阴谷穴在内侧辅骨后方,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有动脉搏动,屈膝可取,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
膀胱的脉气,开始于至阴穴,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通谷穴,通谷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于束骨穴,束骨穴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流至京骨穴,京骨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的凹陷中,被称为“原穴”;脉气行于昆仑穴,昆仑穴在足外踝外,跟骨之上,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委中穴,委中穴在膝部腘横纹中央,屈膝可取,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足少阳胆经
胆腑的脉气始于窍阴穴,窍阴穴在第四足趾末端外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入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足小趾、次趾之间,本节前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注入临泣穴,临泣穴位于侠溪穴上行一寸五分,足小趾、次趾本节后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丘墟穴,丘墟穴在足外踝微前下的凹陷处,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穴在足外踝上四寸多处,辅骨前,绝骨上,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在膝下一寸外侧辅骨前下方的凹陷中,被称为“合穴”,屈膝伸足可取本穴。以上就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十二经脉包括的五输穴表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经脉都拥有自己的五大输穴。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五输穴图

足少阳胆经
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下陵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手少阴心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遍布全身的经脉
古代的各种明堂图很好地展示了全身经脉。

《医学纲目》附正人明堂图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这幅图高70厘米,人形高59厘米,来自于一部明刊本《医学纲目》。它对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刻画非常精细准确,文字也非常清晰,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地获得全身经脉运行的整体印象。

足部放大图
足阳明胃经
胃腑的脉气始于厉兑穴,厉兑穴在足第二趾的前端,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井穴出发,流于内庭穴,内庭穴在足第二趾外侧和中趾之间,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于陷谷穴,陷谷穴在足中趾和次趾间,内庭上二寸,被称为“输穴”;脉气通过冲阳穴,冲阳穴在脚面上五寸的凹陷中,被称为“原穴”,摇动足部即可取此穴;脉气行入解溪穴,解溪穴在冲阳穴上一寸半脚面上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下陵穴,即膝下三寸处,胫骨外缘足三里穴,被称为“合穴”;从足三里穴下行三寸,就是上巨虚穴,寄属大肠的脉气,由上巨虚穴再下行三寸,即下巨虚穴,寄属小肠的脉气,因为大小肠皆与胃相连,脉气相通,所以上巨虚穴与下巨虚穴都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这就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手少阳三焦经
上中下三焦腑,贯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上合于手少阳经,其脉气始于关冲穴,关冲穴在无名指前端,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流于液门穴,液门穴在小指与无名指间,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中渚穴,中渚穴在无名指本节后两骨间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通过阳池穴,阳池穴在手腕的凹陷中,被称为“原穴”;脉气流经支沟穴,支沟穴在腕后三寸,两骨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天井穴,天井穴在肘外大骨凹陷中,屈肘可取此穴,被称为“合穴”。
三焦之气向下行,有委阳穴,此穴脉气下行于足太阳膀胱经之前,上行足少阳胆经之后,出于膝腘外侧两筋间凹陷处,这是足太阳经的大络,同时也是手少阳的经脉。三焦虽然属于少阳经,在下又有足少阳、太阳二经相并正脉,入于腹内与膀胱相连,制约着下焦。若其气充实,则小便不通;若其气虚浮,则小便失禁。当用补法治疗小便失禁,而用泻法排泄小便。以上就是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输穴、原穴及下腧穴,三焦和肾、膀胱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

脏腑明堂图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本图高63厘米,人形高49厘米。“五脏六腑”的说法尽人皆知,但是这些脏腑的准确位置却没有几个人能记住,这幅图对于不熟悉五脏六腑的人来说是极好的入门教材,不但线条流畅,文字清晰,更重要的是脏腑之间的连接也一览无余。

医学纲目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这部《医学纲目》第八卷残缺,附有一套明堂图。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居于腹部,其经气循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其脉气始于少泽穴,少泽穴在手小指前端的外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出发,流于前谷穴,前谷穴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注入后溪穴,后溪穴在手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经过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侧腕骨前的凹陷中,被称为“原穴”;脉气至阳谷穴,阳谷穴在手掌外侧锐骨下方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小海穴,小海穴在肘内侧,距大骨外缘五分处的凹陷中,伸臂可取,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输穴和原穴。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居于下,其经气在上与手阳明经相合,其脉气始于商阳穴,商阳穴在手大拇指内侧,食指前端外侧,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属金;脉气由此注于二间穴,二间穴在食指内侧本节前的凹陷中,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食指内侧本节后方凹陷中的三间穴,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过合谷穴,合谷穴在手大拇指和食指间,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经阳溪穴,阳溪穴在手腕上侧横纹前的凹陷中,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归入曲池穴,曲池穴在肘外辅骨,屈肘时的横纹头处,屈肘可取此穴,被称为“合穴”。以上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上述都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共有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共有六六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脉气都始于足三阳经,又上合于手三阳经。
穴位的分布
在左右缺盆的正中央,是任脉所行之处,叫作“天突穴”。位于任脉旁第一行列的动脉,是足阳明胃经流经之处,叫作“人迎穴”。人迎穴外的第二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阳明大肠经流经之处,叫作“扶突穴”。扶突穴外的第三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太阳小肠经流经之处,叫作“天窗穴”。天窗穴后的第四行经脉上的穴位,是足少阳胆经流经之处,叫作“天容穴”。天容穴后的第五行经脉上的穴位,是手少阳三焦经流经之处,叫作“天牖穴”。天牖穴后的第六行经脉上的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流经之处,叫作“天柱穴”。天柱穴后位于颈中央第七行经脉上的穴位,是督脉流经之处,叫作“风府穴”。另外在腋下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手太阴肺经流经之处,叫作“天府穴”。在腋下三寸处,是手厥阴心包经流经之处,叫作“天池穴”。
针刺上关穴,应张口取之而不能闭口;刺下关穴,应闭口取之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则应屈膝取之而不能伸开;针刺内关、外关两穴,应伸手取之而不能弯曲。
足阳明胃经是挟喉而行的动脉,位于喉结两旁动脉搏动处,与该脉气相通的腧穴分布在胸壁之中。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在足阳明经人迎穴之外,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就在曲颊处。足少阳胆经的天冲穴,在耳朵下曲颊的后面。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在耳后完骨的上部。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在项后大筋两旁发际的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位于手太阴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搏动的地方,此穴不可针刺,以防五腧的血气尽泄,当禁针。
脏腑之间的联系
肺和大肠相合,大肠是传导小肠已经消化过的食物的器官。心和小肠相合,小肠是盛放由胃部消化后的食物的器官。肝和胆相合,胆是清虚而未受秽浊的器官。脾和胃相合,胃是容纳并消化食物的器官。肾和膀胱相合,膀胱是贮留津液、小便的器官。少阴属于肾,向上与肺相连,所以肾的经气可运行于膀胱和肺两脏。三焦则像沟渠,有疏调水道的作用,在下和膀胱相连,但它不与其他器官相连,所以又被称为“孤独之腑”。以上讲的是六腑与五脏的配合关系。
针刺方法
春天针刺,应取络脉和各经的荥穴以及大筋与肌肉的间隙,病重的应深刺,病轻的应浅刺。夏天针刺,应取腧穴,并针刺肌肉、皮肤上的浅表层。秋天针刺,应取合穴,其余则参照春天的针刺法。冬天针刺,应取井穴和脏腑的腧穴或背俞穴,并应深刺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气血运行盛衰、疾病发作部位等与五脏相应的关系来决定的。治疗转筋,应令病患站立而取穴针刺,这样可以很快治愈。治疗四肢偏废的痿厥,应让患者安卧,张开四肢,而后针刺,这样可以使他立即有轻快感。
四季的针刺策略
随着气候的变化,针刺策略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春
春天应选择络脉和各经的荥穴以及大筋与肌肉的间隙施行针刺,然后再根据病的轻重来决定是深刺还是浅刺。

夏
夏天针刺,应选择腧穴,并针刺肌肉、皮肤上的浅表层,不可深刺。

秋
秋天则应该选择合穴来针刺,深浅的选择与春天相同,病重的应深刺,病轻的应浅刺。

冬
冬天应选择井穴和脏腑的腧穴或背俞穴,并应深刺留针,与夏天的方式截然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