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海外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论马来西亚华商与华社的角色

[马来西亚] 娄雅图 祝家丰[25]

一 前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这两次倡议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的思想,旨在打造汇集亚欧的区域经济体,亚洲方面东南亚地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基于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在此倡议提出后,马来西亚政府和华商华社率先表态大力支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马双边关系不断加强深化,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往来密切,在整个过程中,拥有着一脉血缘与共同文化记忆的马来西亚华侨华商华社必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者。

二 “一带一路”政策简介

何为“一带一路”呢?“一带一路”的英文为The Belt and Road,缩写为B & R。其中,“The Belt”也就是“B”,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简称;而“Road”也就是“R”,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两个提议分别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当年的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定位,首先是全球的公共产品,其次是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越来越多国家在了解了“一带一路”政策后,反响热烈。可以说,目前的“中国方案”便是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拓展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构建各国人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6]“一带一路”的核心概念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27]

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是,“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愿同各国合作伙伴共建 ‘一带一路’,通过这个合作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 ‘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美好倡议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内,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共同开创机遇,共同谋求发展新动力、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三 马来西亚及当地华商华社与“一带一路”

马来西亚,地处两洋(太平洋与印度洋)间,全境被中国南海分成马来西亚半岛和沙巴砂拉越半岛,与新加坡及泰国为邻,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在沟通亚欧经济贸易中,稳居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与东南亚大陆之间留下了丰富的沟通和贸易历史。这些贸易关系也促进了更广泛的思想、文化和语言交流。考古学家证明,至少从公元前200年开始,中国商人一直向南航行至马六甲海峡,并与来自印度次大陆各地的商人会面和交易。供给点和交易中心沿着这些贸易路线在沿海地区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中心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

6世纪和7世纪前后,马来半岛形成了一个细致的贸易体系。最早的遗址位于马来半岛的东海岸和西海岸,主要是集运中心,当地产品在被出售到其他地方之前被运送到这些集运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型贸易中心出现在半岛上,因为这些海上航线主导了全球贸易。这些地区主要位于马六甲海峡北侧入口的西海岸,它们成为全球贸易重要的通道。

对于大多数马来西亚人来说,马来西亚的一切源起马六甲。而马六甲最早与外国的关系,始于600多年前的“中国郑和七下西洋”,七次中的五次,郑和都命令舰队驻扎在马六甲。据记载,在这5次中,两国不仅有了贸易和商业,郑和还带领部队保护马六甲免受暹罗和爪哇的入侵。马来西亚当地华人把这里称为“三宝山”。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称这里为Bukit-Cina,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山”。郑和所带领的船队,将当时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的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船队带到了古马六甲王国,促进了当时的马六甲繁荣的贸易,为马六甲乃至当时的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塑造了马来西亚人民对中国的正面历史认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再次让马六甲乃至马来西亚感受到中国和平发展、互惠互利的诚意。

四 马来西亚华商华社参与的中马经济交流溯源

时间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从中国沿海广东、福建等地,强行征召约900万名华工到马来亚,修建基础设施,开采橡胶业。而后,一部分人就地留居,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和经济活动的逐渐增多,华商和华社粗具规模。但是,由于资本有限及受到当时社会的政策限制,华商经济仅局限于中小型零售业。伴随着华侨华人经济实力的发展,急需的资本积累和不断高升的金融需求,促使华商摆脱单一的生产行业去涉足金融经济,就此终止了欧洲资本对马来西亚银行业的资本垄断,为以后的中马经贸发展,铺垫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华商领袖带领的第一个马来西亚国家贸易代表团于1956年访问中国,得到了中方热情的接待。随即举行了中国传统土特产商品商务座谈会。会议得到了双方各大商务代表的热烈欢迎,更是现场签订了大量贸易合同。经贸的大门就此打开,此后,中马经贸逐渐频繁,在华商及华社的媒介作用下,在广大华裔的推进下,中马贸易额迅速增长。“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统计,中马双方的贸易额从1955年的2700万马币,仅用了三年,便上升至9700万马币,成交额成倍增长”[28],这依靠于华商华社的牵线及积极地扩大经营。伴随着马来西亚新的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华商资本也逐渐融入大马社会,并具有一定的大型化、规模化等特点,也开始了粗具规模的跨国经营投资(见表1)。

表1 2001—2013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包含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值)。

斗转星移,到了2010年元旦,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中马双边贸易加速飞驰,双边贸易额从2009年的519.63亿美元激增至742亿美元,增长率近50%。2013年,中马确立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双边货物贸易被注入了“新力量”,随之而来的便是双边货物贸易金额总数不断刷新历史新高。[29]

在全体华商华社的努力下,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而中国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继新加坡后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8年,马来西亚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已经达到777.7亿美元,增速迅猛。基于中马深厚的关系基础,以及马来西亚政府及执政联盟希望联盟均表示继续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中马双边贸易合作必将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必将得到持续和高速的发展。[30]

中马双边投资合作概况。马来西亚对华投资始于1984年,主要投资行业为橡胶、食品等小型加工工业,且主要投资地点集中于沿海等地,如广东、福建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全面对外开放,华商抓住了机遇,积极参与到对华投资浪潮中,随着投资额加倍增长,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华商,如丰隆集团、郭氏兄弟集团以及金狮集团等。而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也鼓励马来西亚本地的马来商人积极同华商进行合作。1993年,马哈蒂尔带领由商人组成的近300人的代表团访问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马贸易的往来。正是由于强大的政策支持,1996年投资金额创历史新高,投资领域更是从最初的单一领域扩展到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投资的地区也开始向全方位化发展,从开始的沿海部分地区,逐渐向内地扩展。

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表示,中国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在世界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亦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他指出,马来西亚新政府十分重视马中两国的贸易关系及科技交流,尤其希望在马的中资企业能通过技术转移,协助马来西亚培训熟练的技工。他强调,马来西亚新政府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促进马中双方的经贸合作,以创造更多商机。另外,他也在新亚洲国际论坛的开幕典礼上,对中方投资表示欢迎,且冀望马中两国的政府与企业机构,能善用双方的资源与发展优势,以更开放及透明的方式互通有无、互利互惠。

目前,马来西亚已在多项交通基建和贸易项目与中方达成共识,如中国中车在霹雳州华都牙也的列车制造中心(CRRC Rolling Stock Centre inBatuGajah)、金马士—新山(Gemas-Johor Bahru)的双轨铁路工程、马中关丹产业(MCKIP)、数码自贸区(DFTZ)等。

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开启了共建双边产业园区的新规划,这也预示着两国开始了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的探索。2012年,两国更是决定在马来西亚关丹市合作建设马中产业园区,此举开创了“两国双园”的园区国际合作新模式。中马两国共建双边产业园区,完全符合中马两国的根本利益。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响应的大环境下,中马“两国双园”成为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经贸合作的项目标志。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以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中国第四代开发园区为目标,探索以资本为导向的园区开发模式,积极落实“两国双园”联合合作理事会议定事项,不断加强“两园”互动,各项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六年左右的开发建设,“两国双园”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合作加快推进,部分重点项目相继投产,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为中国先进产能“走出去”和马来西亚及东盟传统优势产业“走进来”搭建了良好平台,为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1]

自2000年以来,华商集团在保证原有投资金额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对华投资力度,达到3.89亿美元,增长近半数。2018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到1086.3亿美元,中国成功地连续十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32]马来西亚希盟领袖、拿督斯里安华于近期访华时表态,“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不会被美国所打垮,马来西亚作为中国的友好合作伙伴,愿意和中国通力合作”,安华也表示“马来西亚一直大力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并希望与中国扩大合作范围,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亦可增加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技术转让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马来西亚财政部部长林冠英表示:“马中关系有着深厚的基础,马来西亚政府致力于继续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将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的建设,努力推动双边经贸的合作往来。”近年来,马来西亚对华进口和出口都呈现强势增长,尤其在制造业领域增大外国直接投资的批准量,而中国又是主要外资来源地,这吸引大量侨资企业将马来西亚作为新兴投资的目标国家。

五 华商华社“从侨到桥”

“一带一路”政策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来推动并促进区域以及世界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通过旅游、文化学术交流等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促进民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才能顺利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首要便是民意,也就是受众基础,毕竟“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参与国人民得益。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大量的民间往来,建立互信,去凝聚民间牢固可靠的支持。“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句简单易懂的儒家的话,但它有力地概括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元素与基本精神。“一带一路”迄今已经约有70个国家参与,对这些参与国,不论大小、远近、贫富,中国都一视同仁,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相待。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惊人的成就后,便积极地帮助较落后国家发展经济。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而国际金融机构的货款条件苛刻,这些国家在求助无门后,转而向中国要求协助。中国对这些需要协助的国家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不吝地给予援手。

“一带一路”是一个基于但不限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大平台,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储存及发展水平,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这项倡议。古丝绸之路虽源于中国,却是沿线各国拥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带一路”的建设强调丝路精神,那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如果以两个字来概括其含义,那就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包容”。“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政体、经济水平、文化信仰等都不同,但“一带一路”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互学互鉴,以和平合作的理念,创建互利共赢的结果。习近平主席利用古丝绸之路这一地理与历史概念,提出了以丝路精神为建设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来西亚华商华社具有以下四点优势:第一,华商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已成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华商华社聚集了各行业、各领域、各学科的专业型和高端型人才。第三,所谓“海洋本无路,处处都是路”,就看“航海家”有无开拓的魄力与勇气。在华商网络中,除了资本的流动,还有观念与信息的流动。华商网络之中的经济资源、人脉关系是不可忽略的,它具有强大的互通性与可能性,华商华社积极融入当地主流,与当地社会各界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与人际关系。第四,华商华社熟悉所在国政治、法律、文化环境,便于利用资源,有助于更清楚透彻地向所在国家的“一带一路”参与者,传递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时信息,展示中国潜力和巨大的发展创新能力,拓展国际“朋友圈”和“财富圈”,吸引更多的双边投资和高级人才参与发展。

华商华社成员不是居住国的政治主流,在落实“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海外华人能做好的,就是为中国与居住国筑路搭桥,促进民心相通。海外华人熟悉居住国的民风国情、政经环境,可以为“一带一路”的建设筑路搭桥,给中国企业提供正确可靠的资讯,减少或减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华商华社成员可以做落实“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好帮手:推广宣扬“一带一路”,促进两国人民的互相沟通交流,避免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老百姓被西方媒体误导,使“一带一路”的建设更加顺畅。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文化先行,海外华侨华人是传播中国软实力的代言人,是体现中国“一带一路”软实力的自然载体。以下简要通过五点概述华商华社的具体桥梁作用:

1.民心相通,打好合作根基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真正为跨区域合作、互利共赢起到作用的,还是“民心相通”,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文交流,挖掘共同价值观,求同存异,实现社会共同发展。华商华社关注较多的是经贸内容和文化内容,可见华商华社本身比较关注经济利益方面的内容和文化传播方面的事情。当然,“一带一路”侧重于经济建设方面,因此更多的关注点在经贸方面,但是文化传播决定了民心相通这个基础大事,故也备受关注。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总会长陈友信提出:“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在别国投资,需要保持一个重新学习的态度,积极融入当地国情及社会文化,这样才能确保双方持久合作。”

2.协调政策沟通,为顺畅合作护航

目前,华商侨商已经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政经文教,建设“民心相通”首先可以让华商网络发挥他们的人脉作用,让他们引导这些“走出去”的企业关注当地的法规与文化,以及当地的社会责任,例如当地的文教工作、基础建设等,实现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一是华商华社借助论坛等,向一些中小型企业家,大马巫裔及印裔,宣传“一带一路”政策,以自身独特的语言及政策理解优势,让对方对此政策有深入了解,尽量消除其大部分疑虑,为马国企业采取开放的态度迎接中国投资者,多开展各种经贸活动,提供最重要的支持。二是消除各个商家的忧虑,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当中资企业进入马来西亚后,当地中小型企业对自己是否遭受冲击非常担忧。中国崛起并提倡“‘一带一路’的经济策略和思维,使得大马许多企业倍感全球化经济的压力。华商华社可以给予中国投资者最直接的建议如:中资企业在大马投资时,可以把一部分工程分给当地人;也就是说,中资被成功引进后,要让当地中小型企业受惠,要坚持 ‘一带一路’政策所倡导的 ‘共商’(共同沟通)、‘共建’(共同建设,不独挑大梁)、‘共享’(资源和信息共享)、‘共赢’(共同创收)”[33]

3.提出宝贵意见,促进贸易畅通、金融流通

海外“一带一路”项目要落地的时候,必须接地气,兼顾到当地的国情、民情乃至商情,这是不争的事实,必须身体力行。一是要资源输出。例如,中资企业需把技术传授给当地人,让当地人真正掌握技术和使用技术,多创造就业岗位,多关注马来西亚当地人的切身利益,多给予当地人参与建设的机会,才能切实让马方解除后顾之忧,让中国企业备受大马人民的欢迎。实例便是,在马中资企业过去几年共为当地培训了近2万名员工,他们中间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技术工人,有的是企业管理层。他们通过培训实现了更大的提升,拥有了更多人生机遇。而且这种培训不仅将继续下去,还将不断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人享受到这一宝贵机遇。二是要提高中资企业营运管理能力。如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会务顾问陈志成提出,“中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因此,中资企业急需提高自身营运管理能力”,以便突出自身在大马的竞争力及融入大马经济市场。三是要注意穆斯林市场的认证,这在马来西亚尤为重要。如东盟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促进会会长吴国强提出,“中国在清真认证上比较匮乏,而不具有清真认证的产品,比较难以开拓当地的穆斯林市场”。[34]而穆斯林市场在大马经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4.设施联通,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上,大马在电子商务方面需要加强改善。软件上,增强人才培养及相应的职业技能教育。缺乏高技术水平的人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方的投资决策和高精尖产业的投入。华商华社积极沟通,一是提出马来西亚政府牵头,出台相应政策,增强软硬件方面发展的支持。二是希望中国凭借丰富的建设经验,在推进“一带一路”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协助马来西亚共同提高软硬件建设。但是,目前马来西亚与“一带一路”沿线他国诸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缺口非常巨大。这既是挑战,又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5.“一带一路”政策的软实力推手

一个政策的软实力发展的形势、推展的形式不一定要坐而论道,重点要做的是如何把大道理化繁为简,将文化融合进生活中。在中国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之际,发挥软实力尤其显得重要。中国在发挥中华软实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古国,自不乏历史底蕴,软实力的元素比比皆是;中国人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华侨华人有着浓厚的故土感情,自古已然,本属民族性格的亮点。因此,华商华社更是现成的中华软实力推手。各个华商华社积极组织举办各种“寻根之旅”及夏令营,让参与者寻根问祖,开展交流活动,而中国方面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也多次举办“亲情中华”系列活动,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这促进了寻根溯源,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认同的建立;促进在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书籍及刊物的出版发行;沟通中马双方的高等教育,为双方输送培养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势必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两国的持续发展。

六 总结

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GDP 激增了816%。从1978年的1495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2.2万亿美元。而过去的10年里,中国每年为世界贡献了30%的经济成长。中国在累积了足够的资源、科技成果和发展经验后,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些成果、经验与资源,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中国崛起作为大国后,为世界的繁荣与和平做出的担当。马来西亚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处,是中国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华人是马来西亚总人口第二大的族群,约占总人口的1/4华人在马来西亚约占23%。在马来西亚,华人多居住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多数华人从事经济贸易相关工作,并且马来西亚有着众多的华社,频繁的沟通和经贸往来及资本的积累,促使华人也就是华商华社在马来西亚的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美国《福布斯》公布的马来西亚“十强”富豪名单中,八席为华裔。马来西亚华裔在大马的经济地位,是几代人拼搏奋斗而来,是不断地开拓市场,励精图治,付出无数勤劳汗水和拼搏努力得来的,从一无所有到如今占据国家经济的重要一席,不仅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生存下来,还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华人的成就离不开华商华社的重要贡献和团结一致的发展。

希望联盟政府,自执政以来多次公开表达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马哈蒂尔总理盛赞,“一带一路”的倡议是惠国惠民的倡议,它连通东西方的经济,促进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共同抓住机遇,共同发展。两国政府多次重申,共同努力发挥“两国双园”联合协调理事会机制作用,为共同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建设提供各自优惠及支持政策。中马两国的紧密合作及交流,恰好也为马来西亚华人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马来西亚华人在文化传统、教育体系、语言等诸多方面具有的优势是海外华人中屈指可数的,能够有效提升华人对马来西亚的文化贡献、政治贡献、经济贡献,这种积极作用是其他族群难以替代的。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不断扩大影响力,提升了世界华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客观上也能够提高其他民族对华人的认同感和尊重,马来西亚华人也不例外。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中马贸易合作的历史,回顾华商华社所代表的整个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的拼搏奋斗,以及积极发挥作用架起中马合作的桥梁,伴随着中国“一路一带”建设的加速推进,中马合作必然迈上新的阶段。华商华社逐渐拓展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这无疑将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无疑对马来西亚的国家经贸提供了强有力的促进,马来西亚人民会切实体会到经贸带来的经济条件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己带来福利。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和进步,让马来西亚政府和人民更加坚定地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让更多马来西亚各界人士投入“一带一路”的合作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