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社会工作支持促进“老有所为”,从不同领域“老有所为”的现状分析与社会工作服务这两条线索出发,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支持“老有所为”的实践模式和有效路径。遵循这两条线索,在具体研究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不同领域“老有所为”实践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奠定现实基础。核心内容是探讨不同领域“老有所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导致消极“老有所为”的影响因素,旨在评估老年人在不同领域“老有所为”的真实需求,为制订社会工作服务计划、开展社会工作实践做好前期准备。二是以社会工作服务为切入点,对社会工作服务是否促进了不同领域“老有所为”的积极、有效开展进行研究。核心内容是对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围绕“老有所为”开展的服务进行过程分析和效果评估,了解社会工作服务是否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老有所为”需求,分析制约社会工作服务效果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通过资源链接、政策支持等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效果,形成社会工作服务支持“老有所为”的有效路径。
“老有所为”表现在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提供照顾、参加工作、继续教育或者从事其他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中。[26]为此,需解决以下问题:社区老年人自组织的发展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老年人对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志愿服务的认知如何?是如何利用自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创业的意愿、能力、行动力如何?老年人在教育服务方面有哪些需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影响因素?社会工作如何有效支持不同领域的“老有所为”?本书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社会工作服务可以提升老年人“老有所为”的意愿、能力和行动力的结论,并探索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路径。
(二)研究思路
根据对“老有所为”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将社会工作服务的领域确定为老年人自组织的培育、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志愿服务的参与、创业、教育等,力图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实现老年人在上述领域“有可为”。
(1)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探讨培育社区老年人自组织的有效方式,寻求社会工作支持的有效路径。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自组织发展现状和问题,结合社区实践,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整合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开展服务,从意识到能力对社区老年人自组织进行培育。同时,探讨社会工作支持社区老年人自组织培育的经验,以及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路径。
(2)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探讨促进退休老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方式,寻求社会工作支持的有效路径。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退休老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现状以及退休老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需求。根据退休老人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中的问题和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方法和技巧,调整退休老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认知、提升退休老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愿、提高退休老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改善退休老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环境,促进退休老人更有效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通过对服务经验的总结,探讨社会工作在退休老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中的作用,进而为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议。
(3)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探讨促进退休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方式,寻求社会工作支持的有效路径。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及老年人在志愿服务方面的需求。根据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提升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增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改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环境,以此促进城市老年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升社区志愿服务水平。探索社会工作服务对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促进作用及“老有所为”的实践路径。
(4)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探讨促进低龄老年人创业的有效方式,寻求社会工作支持的有效路径。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城市低龄老年人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了解低龄老年人的创业需求。根据低龄老年人的创业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技巧和方法提供服务。通过服务,提升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增加创业行动力,从而促进老年人创业。通过对社工服务的总结反思,探索出利用社会工作服务促进老年人创业的方法,为老年人创业提供参考与借鉴,探索一条以创业实现老有所为的方式。
(5)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探讨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的有效方式,寻求社会工作支持的有效路径。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证调查,探讨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以及老年人在教育服务方面的需求。根据研究分析所呈现的问题及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并结合老年人群的特点,探讨社会工作支持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发展的有效策略。同时,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可改进之处,使其更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根据项目实践的需要,项目组精心挑选了适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社区,这些社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这些社区反映了不同层面的“老有所为”的实践特点。项目组成员深入社区开展实地调查,在具体的社区实践情境中观察和了解老年人从事相关领域“老有所为”的心理特征、现实需求及行为表现。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服务前的信息收集,并作为服务的评测工具。通过前期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状况,形成量化经验,为服务提供帮助。服务过程中,根据每次服务的内容进行问卷的设定,并进行评测工作,包括服务满意度评测、对社会工作者评价、服务效果等内容。同时,运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以此对调查区域内的城市老年人从事“老有所为”的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并对服务项目以及服务效果进行评估。
2.个案访谈法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了解信息,是快速建立联系、获得大量资料的主要途径。在项目开展前期,依据访谈提纲,从不同角度了解访谈对象对于社区的认识,进而形成对社区的整体认识。同时,对社区中的老年人随机进行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在“老有所为”方面的基本情况、基本需求,便于具体开展服务。此外,与同工访谈,有助于与同工建立良好关系,能够为研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快速进入实践状态。同社区工作人员访谈,利于对社区情况的了解,利于了解社区对于开展为老服务的态度。在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开展过程中,及时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每次活动中的感受以及对活动的建议,以便按照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时调整服务计划。同时在项目结束后,与社区负责人及社区老年人进行沟通,了解服务的效果。
3.参与观察法
通过对服务对象外在表现的观察去发现服务对象的改变,获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这种方法多用于在实际活动中,通过感官或工具直接观察服务对象,了解老年人生活的外部环境,观察老年人在服务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之前,了解其生活环境是必要的。通过社区观察,可以有效了解服务对象可利用的外部资源,有利于服务的开展。在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注意观察每位成员的表现及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实现活动目标。
4.文献法
根据研究目的或内容,通过阅读、梳理已有研究文献,了解目前本研究发展现状或问题,让研究者对本研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期进行文献阅读了解老年人从事“老有所为”的现状,分类梳理各类文献并做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在促进“老有所为”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所运用的方法和理论支持,找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在本研究中应如何避免已有文献的不足,合理设计服务内容。
[1] 国家统计局:《2018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1/t20190121_1645752.html,2019年1月23日。
[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https://news.sina.com.cn/o/2019-10-09/doc-iicezzrr1084009.shtml,2019年10月9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25/content_5163309.htm,2017年1月25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2017年3月6日。
[5] 社工周刊:《我国老年人2.49亿,加快培养为老服务社工》,https://www.socialworkweekly.cn/news/11165.html,2019年11月24日。
[6] 梅陈玉婵、林一星、齐铱:《老年社会工作——从理论到实践》,格致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7] 梁捷:《“积极养老”如何帮助空巢老人》,《光明日报》2013年1月11日第5版。
[8] 杜鹏、王菲:《“老有所为”在中国的发展:政策变迁和框架构建》,《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6期。
[9] 贾康、刘尚希、王泽彩等:《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基于潍坊市的调查与思考》,《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第5期。
[10] 中国新闻网:《2014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四中全会首提加强立法》,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12-31/6928633.shtml,2014年12月31日。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年10月27日。
[12]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7-06/12/content_5201910.htm,2017年6月12日。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民发〔2017〕191号),http://www.mca.gov.cn/article/gk/wj/201801/20180115007214.shtml,2017年12月27日。
[14]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2019年11月5日。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民发〔2017〕191号),http://www.mca.gov.cn/article/gk/wj/201801/20180115007214.shtml,2017年12月27日。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我国已有社区社会组织39.3万个》,http://www.gov.cn/xinwen/2018-11/22/content_5342507.htm,2018年11月22日。
[17] 林丽芳:《转型期我国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对策探析》,《求实》2012年第S2期。
[18] 陈友华、祝西冰:《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必然、应然与实然》,《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19] 陈茗、林志婉:《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及其影响》,《人口学刊》2004年第3期。
[20] 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4页。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3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2017年2月28日。
[22]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1996-08/29/content_1479994.htm,1996年8月29日。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2017年2月28日。
[25]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辽政发〔2018〕20号),http://www.ln.gov.cn/zfxx/zfwj/szfwj/zfwj2011_125195/201807/t20180703_3273280.html,2018年6月25日。
[26] 杜鹏、王菲:《“老有所为”在中国的发展:政策变迁和框架构建》,《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