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山洪灾害的防治
1.3.1 山洪灾害防治的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宣传培训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对重点保护对象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2)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3)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要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4)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1.3.2 山洪灾害防治对策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开展了大量的山洪灾害普查工作,分析了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了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的确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等,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1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群测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通信、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专业部门间网络互连,配置1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县、乡、村逐级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
(5)实施搬迁避让。《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拟采用永久搬迁的措施,结合易地扶贫,引导和帮助危险区居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做好搬迁避让。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管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3)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45km2需要治理。治理措施将结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2050年)》的实施进行。
1.3.3 山洪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防灾预案村组落实不到位
目前,乡镇编制的防灾预案中,虽然明确了组织结构和职责任务,制定了预警和执行程序、人员撤离路线以及救灾措施,但各村组没有编制自己的预警和执行程序、人员转移路线,加上组织者、预警员、抢险突击队成员均为兼职,没有经费支撑,平时不注意熟悉预案,导致山洪来临时防灾预案无法落实,群众无所适从。
2.监测、通信、预警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防御工作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预警预报作为支撑。由于测报站点稀少,信息传递手段落后,预报精度和时效性差,尤其是降雨落点预报效果不够理想,很难组织起有效防御。现有的通信设施多数建于20世纪80年代,设备老化,可靠性差,预见期短,极难适应“测得准、报得快”的要求。
3.防御工程标准低、规模小、质量差
山丘区都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很难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用于防灾设施建设。现有的一些设施都是灾后应急而建,整体性差、标准低、质量差,难以发挥防护作用,一旦山洪暴发,沿河城镇、村庄、农田、道路极易被毁。
4.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山洪灾害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由于灾害隐患点多、面广、量大且类型不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起山洪灾害防治投资机制,加上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多数是贫困县区,山洪灾害防治至今没有专项经费,导致哪里受灾哪里防治,一直处于“亡羊补牢”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5.防洪意识不足
防洪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应急事务和公共安全保障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防洪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干部群众防洪意识有所淡化,对防洪工程措施重视,但对防洪非工程措施重视不够,防洪意识有所松懈。少数部门和乡镇防洪责任制停留在文件上、墙壁上。我们一定要克服麻痹侥幸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防汛、抗洪、抢险各项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