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知心父母(实践篇)(卢勤教育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教孩子懂得回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该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

人们都说,父母是最无私的,不要求孩子回报。我觉得,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应该要求回报,并教会孩子怎样去回报自己的家人,怎样去回报社会。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问题是,我们今天有许多在家人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未有过回报的实践,于是也未产生过回报的意识。他们认为,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就好比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是自然规律。

妈妈做好了饭菜,孩子不问这饭菜是怎么来的,不问妈妈为这顿饭菜付出了多少辛苦,也不管长辈们是否吃过,上桌就吃;吃得不顺口,还要大喊大叫闹“绝食”。

妈妈给的零用钱,孩子理所当然地收下,还不时说着:“怎么才给这么点儿,抠门儿!”

花起钱来,孩子大手大脚,一次可以买十几串羊肉串、几十瓶饮料请客。孩子从未想过,爸爸妈妈挣来这些钱有多么不容易。

孩子为什么不珍惜父母的劳动,为什么不珍惜钱和物,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以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来得容易,他享用是理所当然的。

一年春节过后,我们报社一位年轻能干的女记者从外地探望母亲归来,对我讲了一番话,使我大为感动。

她说,这次回去探家,她特地问起自己小时候的事,自己是怎么出生,怎样长大的。没有想到,在自己眼中一向豪放并不怎么细腻的妈妈,却把她小时候的事情讲述得十分细致。

“许多小事妈妈都记得清清楚楚,”女记者激动地说,“快出生之前,我在妈妈肚子里屁股朝下。为了便于生产,她天天要跪着转动身子,费了不少力气。生我的时候也遭了大罪,因为我的个头太大,不好生……我结婚以后,我妈寄来的钱,我都心安理得地花了,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应该。一年前,我曾经对妈妈说过,每月要给她寄100元,可我却从未兑现过,妈妈也没有向我要。这次,听妈妈讲了我小时候的事,我特别感动,回北京后,马上寄去1400元,从我许愿的那个月补起!妈妈真是不容易,我得好好孝敬她……”说到这里,她的眼泪直打转。

我也差点流泪。

过去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位年轻的女记者虽然还没有孩子,但通过和母亲的交谈,她了解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过去心安理得靠母亲接济的她,终于懂得了用女儿的心去回报母亲,这真是难能可贵啊!

怎样让孩子们知道父母的不易呢?

我建议搞个《我是怎样长大的》征文活动,让孩子都去访问自己的父母或关心过自己的人,让他们从小知道,在他们的成长中,父母付出的心血,周围人们给予的关心和爱。

一棵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当它长成大树,变成木材,建成高楼大厦时,就是最好的回报。

同样,一个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离不开老师、同学和许许多多人的教育和帮助。孩子要把这些爱牢牢地记在心中,好好学习,努力工作,长大以后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祖国的爱、人民的爱、亲人的爱。

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亲人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并且一点一滴地教他去回报。

孩子的正确思想是靠灌输的,爱的种子是需要培育的。无情无义的孩子的出现,是家长过度溺爱的结果。

孩子只要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就一定会热爱父母、回报父母的。

回报与酬谢不同。回报是一个人从内心里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代表着一种深深的情谊;而酬谢,是一种还礼,一种答谢,多少掺杂了一些经济的利益。

儿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亲情。父母并不希冀什么回报,而每个孝敬父母的孩子都知道回报,也都在默默地、自觉地回报。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每一个家庭,成为家庭幸福的凝聚力。

所以,一个家庭是不是幸福,并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深浅,家庭凝聚力的大小。

父母不必企盼子女当大官,发大财,只要用人格的力量把孩子培养成人,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家。

你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