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酒后还能打虎,原来是因为酒精度数低
现代人的酒桌文化与古代不尽相同,现代人喝酒,多是出于一些需求或目的,比如聚会、庆祝、应酬等,古人饮酒也有这些需求或目的,但有时候他们饮酒可能只是单纯的口渴了!
酿造酒
明朝人喝的酿造酒又可以称为发酵酒,是一种以水果或粮食作为原材料,通过发酵工艺制成的酒,与现在我们所喝的啤酒颇为类似。这一酿酒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成套的酿造工具。传说中的杜康造酒,造的就是这样的酒。
古已有之的酿造酒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历代酿酒匠人的改良,衍生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酒种,比如唐代的黄酒、绿酒,都是标准较高的优质酿造酒,只不过此时的酿造酒酒精度数偏低,据现在考证,在三度左右。如此低的酒精度,就难怪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如果李白喝的是五十二度的二锅头,恐怕早就被抬去看郎中了,怎么可能作诗?
宋元时期酿造酒的品质进一步提升,酒精度数也随之不断升高,此时的酒精度数已经可以达到六至八度,而原本偏甘甜的酿造酒也逐渐向口感偏苦辣的方向转变。到了明朝,酿造酒酒精度数继续提高,但仍然保持在十度以下。
成书于明朝的《水浒传》中,武松路过景阳冈,在酒馆中连饮十八碗酒后,依然制服了山中的老虎。诚然,好汉武松的酒量是好的,不然也不可能全然不顾酒店老板“三碗不过冈”的劝告而连饮十八碗。但喝了这么多酒后依然能站立不倒,甚至还能打虎,那一定是因为酒精度数低。
蒸馏酒
在喝酒这方面,明朝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喝到传统的酿造酒,还可以喝到时髦的蒸馏酒。从当时的一些小说来看,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们往往喜欢传统的酿造酒,而处于平民阶层的百姓劳工们则更喜欢喝蒸馏酒。
为什么富人们不喜欢喝时髦的蒸馏酒,而偏偏喜欢喝传统的酿造酒呢?这与当时的酒宴习俗有一定关系。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个场景,达官贵人在设宴饮酒时,为了营造氛围通常会开展一些游戏助兴,如顶针续麻、拆牌道字、行酒令之类的文字游戏。这类游戏在难度上普遍较高,对饮酒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输了就要罚酒。
明 陈洪绶 《痛饮读骚》
明 陈洪绶 《斗酒图》
如果大家一起来喝度数较高的蒸馏酒的话,几杯酒下肚,在座宾客就已经头晕脸红,这时候别说做文字游戏了,就是保持头脑清醒都十分困难。
与达官贵人不同,明朝百姓对于酒的追求更多是口快,就是能瞬间起到麻痹人、让人愉快的效果,而此时酒精度数高的蒸馏酒就更具有优势了。
相比于酿造酒漫长的发展演变史,蒸馏酒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这种制酒技艺差不多是在金代才出现,而在明朝时期得到了改良发展。因此对于当时的明朝人来说,蒸馏酒确实是一种颇为时髦的酒品。
蒸馏酒主要利用了物理的蒸馏方法,将酒精从发酵原液中分离出来,由于在发酵基础上还有一个蒸馏过程,所以最终得到的酒纯度更高,口感也更为辛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蒸馏酒的制作工艺进行过细致描述,从其中“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的描述可以看出,蒸馏酒的酒味极浓,在饮用时并不如酿造酒那般柔和。也正是因为高酒精度的蒸馏酒口感过于辛辣,使得那些喝惯了酿造酒的达官贵人们不敢多做尝试。
失去了上流市场的客户,那些生产蒸馏酒的商家们就不得不向下去扩展市场,而这正好和普通百姓的需要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下层百姓多能喝到蒸馏酒的原因。
虽然明朝富人不太爱喝蒸馏酒,但因为这一时期粮食富足有余,蒸馏技术还是得到显著进步。所以,蒸馏酒的品类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蒸馏酒多以高粱酒作为酒基,可以加入一些珍贵药材,也可以加入一些花瓣,提高酒的口感与香气。除了这些看上去制法相对正常的蒸馏酒,明朝人还会研究一些“配方独特”的蒸馏酒。
比如被称为投脑酒、脑儿酒的头脑酒——一种用肉、鸡蛋和其他食物配制的酒,据传,这种酒曾被朝廷专门用来赏赐给殿前将士,用以驱凉御寒。明代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写道:“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
然而,终明一朝,蒸馏酒的地位始终没能超越酿造酒,直到清朝定鼎中原,来自东北的满族人对酒精的追求和普通老百姓更为接近,蒸馏酒才终于靠政治路线打了一个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