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爱香料,于是香料变俸禄
说到香水,现代社会的女孩包包里没有不装一瓶的。现代的香水是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制成的透明清晰的液体。那你知道古人的香水是什么样子的吗?
古代人提炼香水的技术尚不过关,所以,那个时候的香料都是真实看得见的。如果你带着香料来到大明朝,说不定还能混个官当当。
怎么,不信?那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大航海时代早期,往来东西方的船只沉没比例高达五分之三。也就是说,十艘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的船中,六艘都无法返回欧洲。然而,如果一艘船能安全返回欧洲,又碰巧满载着香料,那么,这一船香料的价值就能换九艘同样的货船。
在欧洲如此昂贵的香料,在大明王朝有着怎样的待遇呢?
由于地理位置距离香料主产区较近,且大明自己也有一些香料出产,香料在明朝基本上是贵而不稀。明朝人懂香料,也乐于用香料,尤其是宫廷更是香料使用大户。无论是皇帝出行、宴客还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都要用到大量的香料。据资料记载,皇家祭祀所用香料最多的一次,达到了十四万斤!
在整个明朝,烹饪香料、医用香料和实用香料其实是不分家的。胡椒、豆蔻、茴香、孜然等,与龙涎、麝香等香料都被统称为香类。而香料用途也是十分广泛的,明朝人认为香料有医用价值,它的芳香可以躲避邪祟,可以治疗人们的恶心之症。而且明朝时期疫病频发,民间医生以香料入药,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用途广泛导致了香料的需求旺盛,因而明朝初期香料价格是十分昂贵的,海外运来明朝的胡椒每斤获利可达成本的二十倍。香料的昂贵价格,加剧了人们竞相攀比的心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争先恐后地采购香料。
其实,如果单纯是运输的费用,倒不至于让香料如此昂贵,主要的原因是明朝前期朝廷限制海上交易。洪武年间的《禁香令》规定:“不问官员军民之家,但系番货、番香等物,不许存留贩卖。其见有者,限三个月销尽;三个月外,敢有仍存留贩卖者,处以重罪。”意思是官员、军民都不许贩卖香料、私自留存外来香料。手头有香料的,三个月内赶紧倾销完毕,要是三个月后发现还有人有存、贩香料的,将重罪处罚。
海外贸易被禁止,民间需求却禁止不了,结果就是走私横行。沿海人民为了追逐高额利润,私自往来南洋进行海上交易,久而久之开辟出了一条民间的香料引进路线。
明 陈洪绶 《炼花图》
明 陈洪绶 《炼芝图》
而在朝廷这边,虽然海上贸易被禁止了,但朝贡体系却兴盛了起来。朱元璋一统华夏,威服四夷,海外各国纷纷派使者前来朝贡,而贡品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香料。
到了明成祖时期,明朝的朝贡贸易达到了顶点。而将它推向顶峰的,便是郑和下西洋。郑和在这次空前绝后的航海活动中,途经东南亚等盛产香料的国家,为香料大量进入明朝打开了一扇大门。
郑和前往海外时携带着大量中国的丝绸、瓷器,到达目的地后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换、买卖,获得了各式各样的西洋特产香料,包括龙涎香、苏合油、安息香、木别子等等,香型达到五十多种。
海外各国知道了明朝的存在,也越发“支持”明朝的朝贡制度,于是越来越多的使者来到中国,便产生了后来海外来明朝贡的繁荣景象。当时甚至出现国王携妻子、使臣五百多人来明朝朝贡的现象。
由于郑和的海外采买和外国朝贡,明朝的香料在几年间达到了饱和状态。国库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香料,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将香料作为赏赐,赐给近臣和勋贵。
永乐年间,成祖一次赐予某王的香料就高达百斤。到了仁宗朱高炽时期,香料不但赏赐给重臣,还赏赐给普通大臣、僧侣、朝廷匠人,甚至还赏赐给御膳房厨子,“某某厨所做御膳甚好,合朕口味,特赏赐胡椒一斤……”每天与佐料为伍的御厨,拿回家的赏赐居然是自己做菜用的胡椒,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如此的封赏范围,可见明朝香料之泛滥。而香料泛滥的原因也很简单——明朝朝廷常年采用“厚往薄来”的政策,朝贡国家看到有利可图,便经常来朝贡,最后干脆把朝贡当不赔钱的生意,结果是用大量的香料换走了明朝国库的金银。
明宣宗时期,朝廷曾因国库空虚无法下发官员俸禄,只能将香料作为俸禄发放给文武百官。按照相关资料的记载,当时折发的香料价值相当于五百万石米,由此可见大明国库中香料之多。
如此多的香料,不了解历史的人还以为大明皇帝有囤积香料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