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区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路径

本节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实现路径进行介绍。顺义区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方面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探索,包括探索区域内多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模式、建立并完善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机构间的协同配合机制、探索多元投入与第三方评估机制等,通过近年来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并取得初步成果。此外,顺义区还开展了区域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通过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成了卫生专网的建设,实现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27家一级医院与3家区级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组建了区域影像、检验、双向转诊及区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影像及检验信息的跨机构共享远程诊断与会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集中存储与共享及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双向转诊等功能,为实施进一步的信息整合和应用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宏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之间的整合顶层设计

涉及治理体系的调整,要求强化横向治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打造大健康体系;管理层面,按照政府管理—中间协同—内部管理进行管理层面整合,逐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全覆盖、惠及辖区全人群的新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中观层面——管理与配套完善
1.配套政策完善

在信息化、三医联动及政策激励等层面给予支持。信息化层面,建立慢性病信息共享大数据登记信息系统,主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区域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及心脏病现患率、地区分布、职业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为完善慢性病防控策略指明方向。推进医药分开与药品阳光采购,同时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探索医药、医保与分级诊疗联动的支持政策与制度,提供针对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

2.专业管理推进

建立医疗卫生质量管理改进中心、医药费用监测中心以及健康促进与干预指导中心。

3.激励机制建设

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价,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进行逐级考核,形成体现医疗卫生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科学确定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创造力和活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收支两条线转向差额拨款运行机制的试点。开展横向整合资源。借助疾控中心、社管中心和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各自优势,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及早期干预,通过借助互联网等媒体形式,为不同体质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与有效的干预措施。

三、微观层面——在机构开展多科室整合,再造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医

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整合,以慢性病防治结合为切入点,重塑医疗机构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模式。

1.机构层面整合

继续巩固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果,进一步探索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进管办分开,在机构内部开展多科室整合,再造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医。各个科室之间实现多科联动保障医疗安全,做到集中强势力量,多科会诊、院内沟通联系作为制度加以固化;探讨在原来的学科基础上,实现多科联合,院内协同医疗的机制及制度的建立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科室水平、创新性活力,为患者的整体医疗,建立协同连续的患者服务机制的根源。

2.多领域协同整合

围绕大病项目三甲联动管理,推动慢性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如联合北京阜外医院启动以冠心病院后管理为主的社区康复管理项目,联合北京同仁医院开展区域性白内障防盲项目,联合北京宣武医院实施脑卒中系统管理和老年痴呆防治项目,联合北京天坛医院开展慢性疼痛社区防治网络建设项目,创新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模拟医学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建立“预防—临床—社区—家庭”协调联动的四位一体的疾病诊疗和防治新模式。

3.改善服务方式

推广整合医疗与公共卫生功能的移动服务车,充分发挥移动诊疗车在科学生活方式、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在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中的作用,将家庭医生式服务与基础医疗服务延伸到家庭,并实现医保实时报销,使基层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同时,让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家庭式医生服务。同时进一步整合结防、精防、妇幼资源,探索公立与非公立卫生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机构间协调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