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热解毒法的临床运用

清热解毒法是以清热解毒药为主组方,治疗各种热毒证的方法。清热解毒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西医学中的感染性疾病、外科痈肿、恶性肿瘤都是本法的适应证。本人临证中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各科疾病:用于内科病证,如时病方面的风温、暑温、湿温等,杂病方面的胃脘痛、咳嗽、哮喘、肺痈、心悸、泄泻、水肿、淋证、痹证等;用于妇科病证,如带下病、月经不调、阴挺、胞宫癥块等;用于儿科病证,如咳嗽、哮喘、疳积等;用于皮肤科病证,如湿疹、痤疮、带状疱疹等;用于肿瘤科病证,如肺癌、胃癌、食道癌、宫颈癌等。
关于热毒的成因,多由外感六淫或疫毒之邪气,或由内伤七情、五志化火,或由恣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火热壅盛而成毒,热盛化火,火极为毒,令经络阻塞,气血壅滞,营卫不和。因热毒之邪伤及人体脏腑经络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应用清热解毒法时也要灵活,合理配伍,在发掘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实践不断扩大临床应用。
1.应用清热解毒法要合理配伍。临床上通过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选方用药合理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遣方用药,犹如调兵布阵,中医师一定要精于配伍之道。好医师临证时当如统帅,须熟知药性,这样方能指挥自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山豆根、漏芦、射干、金银花、连翘、虎杖、野菊花、败酱草、鱼腥草等,均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在临证时如何选择清热解毒药,与哪些药物配伍,是不容忽视的。
如治疗风热咳嗽,症见咳嗽痰稠,咳痰不爽,口渴咽痛,身热头痛,恶风。舌红苔白,脉浮。予桑菊饮加减疏风解表,佐以清热解毒。处方: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桔梗10g,前胡15g,甘草6g,薄荷 (后下)6g,连翘15g,板蓝根20g。
又如治疗痰湿咳嗽,症见咳嗽痰多,痰白黏稠,胸脘满闷,舌红苔白腻,脉滑。予二陈汤加减化痰除湿,佐以清热解毒。处方:陈皮10g,法半夏10g,炙甘草6g,茯苓10g,杏仁10g,前胡10g,蒲公英30g,野菊花20g。
清热解毒药物剂量的选择应依据热毒的轻重。病情重,抗病能力较强者,药物用量宜大;病情轻,抗病能力较弱者,药物用量酌减。一张处方不宜应用多种清热解毒药,通常选取1~3味即可。
例如治疗某男性中年患者,脘满腹胀,恶心呕吐,厌油腻,右胁痛,四肢乏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厚腻,脉弦滑。诊断:胁痛。辨证:湿热内蕴,肝脾不和。治以清热利湿解毒,调和肝脾。处方:茵陈20g,栀子10g,熟大黄10g,虎杖30g,泽泻15g,五味子10g,生山楂10g,车前子10g(包煎),鸡内金10g,焦神曲10g。
验案举隅
王某,男,56岁。
【初诊】
日期:
2012年12月3日。
病史:
咳嗽2周,咳痰色黄,黏稠不易咳出,夜间咳甚,咳则胸痛,咽痒咽干,无发热及呕恶,曾于当地医院就诊,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炎。予静脉滴注药物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纳食一般,小便黄,大便可,夜寐不宁。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
咳嗽。
辨证:
肺失宣肃,痰热壅盛。
治法:
宣肺化痰,清热解毒。
处方:
炙麻黄10g 射干15g 桔梗20g 生石膏 (先煎)30g
桑白皮20g 陈皮10g 法半夏9g 前胡15g
白前15g 白芷20g 野菊花20g 蒲公英20g
紫花地丁20g 鱼腥草30g 土茯苓30g 细辛3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
日期:
2012年12月6日。
患者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痰已减少,易于咳出,无胸痛,咽痒、咽干缓解,纳食正常,二便调,眠安。舌红,苔白,脉滑。
处方:
首诊方去细辛,继进3剂,巩固疗效。
按:
患者咳嗽2周,虽经抗感染治疗,感染基本控制,但咳嗽症状未减,综合舌、脉、症,辨证为肺失宣肃、痰热壅盛,治以宣肺清热、化痰解毒。方中麻黄宣肺解表、止咳平喘;生石膏清泄肺热、解肌生津,共奏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射干、桔梗开宣肺气、利咽排脓,助麻黄宣肺止咳;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助石膏清热化痰。陈皮、半夏健脾助运、燥湿化痰;白前、前胡相须为用,化痰止咳。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散结;白芷、细辛温肺化饮止痛。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效若桴鼓。
2.清热解毒法不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而且有扶正御邪之力。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很多清热解毒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能力,如白花蛇舌草能提高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力,所以白花蛇舌草对肠痈、盆腔炎、肿瘤都有一定治疗作用。临床发现对久用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的患者,改用鱼腥草往往会取得良效,故鱼腥草治疗病毒性肺炎也有一定的效果。在临证治疗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和虚寒型疾病时,运用清热解毒法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某男性患者,患慢性结肠炎病10余年,每日大便溏泄数次,腹痛,经西医治疗缠绵未愈,遂来诊。余认为此患者属中医“泄泻”范畴,其脾肾阳虚,不能正常运化,肠道虚寒,不能摄纳,兼有湿热积滞,以致腹痛溏泄经年不愈。中医治法当以健脾、温肾、固涩为主,佐以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拟方六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化裁,酌加败酱草、蒲公英,取得了满意疗效。
3.清热解毒法可应用于外治,内外兼治,相得益彰。本人临床运用清热解毒药外敷治疗疖肿、乳腺炎,外洗治疗寻常疣、足癣、痔疮,疗效显著。1974年,本人以清热解毒药为主研制出外用滴鼻剂,在流行性感冒暴发时运用,起到了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此外,清热解毒药物大部分在临床治疗时可以变通使用,临床上可以选用药源充足、价格相对低廉的清热解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29岁。
【初诊】
日期:
2012年8月31日。
病史:
外阴瘙痒、性交疼痛1年余,白带量多,月经周期正常,曾于妇产医院诊断为阴道炎,反复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舌红,苔黄,脉弦滑。
中医诊断:
带下病。
辨证:
湿热下注。
治法: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处方:
土茯苓30g 益母草20g 野菊花20g 蒲公英20g
紫花地丁20g 当归20g 白芷20g 延胡索20g
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并配合中药煎汤外洗阴道,以增强疗效。
处方:
苦参10g 蛇床子20g 野菊花30g
6剂,水煎外洗,每日1剂。
【二诊】
日期:
2012年9月17日。
患者诉外阴瘙痒消失,性交疼痛减轻,舌红苔白,脉弦。
处方:
土茯苓30g 益母草30g 野菊花20g 蒲公英20g
紫花地丁20g 天花粉30g 首乌藤2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配合中药煎汤外洗,以巩固疗效。
处方:
苦参10g 土茯苓30g 蛇床子20g 野菊花30g
6剂,水煎外洗,每日1剂。
按: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多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临床上以湿热证为多见,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日久生虫,虫毒侵蚀外阴故瘙痒、疼痛,亦有直接感染者。本案为湿热下注之带下病,方中重用土茯苓除湿解毒通络,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当归、益母草养血活血,白芷、延胡索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切中病机,配合外洗方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