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理论阐微

基础理论发微

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是以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由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物质和功能所构成的(即阴阳)。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就是由于阴阳对立的正常关系被破坏所造成的。
(一)阴阳的划分
在中医理论中,外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脏为阳,腑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功能为阳,物质为阴。由此类推,人体的每一部分都有阴阳的对立面,从而可以找出不正常的致病原因,但是阴阳的变化也是多变的,例如,胸相对于背,即胸为阴,背为阳;如胸相对于腹,则胸为阳,腹为阴。
1.阴阳互根
中医理论中认为“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就是说明阴阳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没有阴则无阳,没有阳,阴也就不存在了。又谈到“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意思是说人能生存,能活着就是因为有正常的阴阳活动,如果阴阳失去了联系则生命也就停止了。中医把这种观点叫阴阳互根,按生理来讲,功能是阳,物质是阴。人的生命活动,要靠物质作基础,而靠功能去完成。
2.阴阳消长
阴阳是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消长变化的。在正常的消长范围内的变化是正常的,否则消得太多、长得太多都是不正常的。中医认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例如一个人因为阴消得多了,相反的阳就相对亢盛,中医叫做“阴虚阳亢”。
3.阴阳转化
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例如,在临床上,表入里,阳入阴,由实转虚,则为阳证转为阴证,由热化寒即由阳转阴,由寒化热即由阴转阳,这种多变的转化规律在疾病中是比较多见的。
(二)阴阳在临床上的应用
1.阴阳在发病上的运用
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只有人体的阴阳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当阴阳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了,就发生了疾病。所以发病的总括就是阴阳的一方面偏盛或偏衰所造成的。例如,临床出现怕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自汗、小便清长、舌质淡、脉虚,这就是阴盛引起的阳衰。阴虚引起的阳亢则出现烦躁、失眠、口干、舌红、脉数的阳亢症状。
2.诊断上的应用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在分析病情时,往往用阴阳来归纳,大体分成阴阳两大类,以便制订治疗原则。
3.在治疗上的应用
阴病用阳药(热药、温药、补药),治疗阳病用阴药(寒药、凉药、泻药)治疗。
二、五行
(一)五行对应关系
五行指是“木、火、土、金、水”,这是古人用五行理论去归纳宇宙间多种多样的事物,是古代哲学用于实践的具体实例。而中医学也借用了五行学说,把人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相联系起来以作为辨证的根据,在医学中就叫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中有些道理是很正确的,但也有一部分不符合实际情况,有些牵强,所以我们要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批判地接受。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木→火→土→金→水→木(相生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相克关系)
相生相克的关系在治疗上是很有价值的。例如:肺结核患者,病变在肺(金),因为土生金,土对应脾胃,所以在治肺结核的时候应该把脾胃调治好,才能大量地吸收营养来保证肺结核病的痊愈。
三、小结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认为一切事物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在事物内部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
但是古代的辨证法有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所以我们学习中医理论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对待,否则有些地方就成了主观臆测的东西,不免会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了。
因为五行学说中有着较繁琐的哲学和机械的唯物论色彩,所以目前并不完全以其为准则,而以脏腑的关系为准,学习五行学说,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被其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