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电力物联网的价值
1.4.1 推动智能电网提质增效
1.提高安全可靠性能
电力物联网以先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传统电网赋能,推动电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电网的感知能力、运行效率和自愈能力,使设备管理更高效、调度控制更灵活、供电质量更优质、电网运行更安全可靠。例如,电力物联网将可调节负荷纳入电网实时调控,将分散的海量可中断用电负荷集中起来进行精准实时控制,在电网出现紧急事故时,立即切除部分负荷,具备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能力,确保大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2.加强友好互动水平
电力物联网通过深度感知能力,汇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的各类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调节,促进多种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协同互动,提升互动水平,整合负荷曲线,实现削峰填谷,推动“源随荷动”模式向“源荷互动”模式转变。
3.扩大开放共享能力
电力物联网将电网基础资源、科研资源等联系起来,用物联网管理平台和能力开放平台进行统一共享和管理,与政府、社会及相关行业实现共享,激活、引导和连接各类社会资源,支撑设备、数据、服务的互联互通,提高电网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益管理水平,推动各方共享共赢。
1.4.2 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1.促进清洁能源科学发展
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电力物联网建设,推动对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的全息感知、智能分析、精准预测,提高清洁能源与电网协同规划、灵活调度、市场交易能力,有力支撑各类清洁能源接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水平,促进清洁能源科学发展。
2.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电力物联网技术通过与能源服务技术深化融合应用,推动各类用能设备高效便捷接入、状态全面感知、智慧互动,促进居民生活、交通、商业等领域再电气化,减排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粉尘等污染物,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在供给侧,再电气化表现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特别是用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可以被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在用电侧,再电气化表现为电能对煤炭、石油等终端化石能源的广泛替代,从而显著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3.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可以实现能源供需数据有效贯通和各类用能设备智能管控,促进冷、热、气、电等多种能源互补和协调控制,提高用户能效,降低单位产值平均能耗。
1.4.3 服务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1.构建合作共赢能源新生态
电力互联网以电为中心向电力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价值链,扩大覆盖范围,聚合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成长,构建共建共治共赢的生态圈。
2.激活上下游企业发展新动能
电力互联网的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供需精准对接和优势互补,高质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培育新业务、新模式,为上下游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机遇,挖掘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转型升级
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将带动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升级。打造能源电力共性技术平台,开展技术合作攻关,加强产业协同,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1.4.4 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1.支撑政府科学监管
发挥电力数据广泛感知社会、经济、民生状态优势,电力物联网可实现对全社会能源电力生产消费信息的全息感知和汇聚,从时间、产业、地域等多维度进行梳理和整合,并与相关领域数据融合:一方面,支撑政府开展企业能效评估、环保生产、税务稽查等方面的监测评估,使能源电力行业生产成本、服务质量等信息更透明;另一方面,分析研判社会生产及经济增长情况,开展企业开工信心指数分析、经济普查数据可靠性检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分析等,增强政府部门监管能力和决策效率。
2.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电力物联网综合应用了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汇聚并深入挖掘分析各类能源电力数据,更全面、直观地了解经济、产业、民生等社会运行情况,服务政府精准施策、科学调控,使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有预见性。
3.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电网基础资源丰富,电力物联网几乎让所有的基础资源变得可感知、监控和聚合,有效促进能源电力系统更好地与政务、交通、电信等领域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复用,有效降低城市资源消耗和服务成本,提升城市的统筹管理和协同控制能力。在电力物联网的支撑下,开展能源电力大数据分析,服务智慧出行、智慧社区、智慧酒店、社会治安管理等领域,助力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