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慢性腹痛的诊断
慢性腹痛是指起病缓慢、病程长,或急性发病后时好时患的腹痛。慢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引起慢性腹痛的原因多种多样,牵涉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往往给诊断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有时一个腹痛患者需多学科合作会诊方可做出诊断。此外,正确的诊断依赖于全面、详细地了解病史,了解腹痛的部位和性质、伴随的症状、是否牵涉其他部位等,并应详细了解使疼痛缓解与加重的因素,加上实验室和特殊检查所见,通过以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做出诊断。个别患者仍不能做出诊断时,则需剖腹探查以确诊。
一、食管疾病
1.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为成人最常见的膈疝,多在饭后或平卧时出现腹上区不适感或灼痛、嗳气、反胃等症状,疼痛可向肩部放射。按形态分为滑动疝、食管旁疝、混合裂孔疝、裂孔疝伴短食管4种。疝囊紧急嵌顿时,可出现突然剧烈上腹痛伴呕吐。
2.食管癌
发病部位以食管中、下段居多,各占食管癌40%以上。早期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疼痛一般出现于中晚期,患者咽下食物时觉胸骨后或背部疼痛。下段食管癌或贲门部患者在心窝部有疼痛与不适感,多见于溃疡型食管癌。
3.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上多见,是指食管胃连接部防反流结构功能障碍而致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临床上分为酸性反流所致消化性食管炎和碱性反流所致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前者多见于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先天性食管过短、食管裂孔疝等;后者常见于贲门切除术、胃全切除术和其他食管手术后。本病疼痛的特点为剑突下或胸骨后烧灼痛、刺痛或酷似心绞痛,系反流物化学性刺激食管上皮下的痛觉神经末梢所致。常发生于嗳气与餐后或夜间,饮水、牛奶、制酸剂可使疼痛缓解。
二、胃、十二指肠疾病
1.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慢性疾病。一般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人群发病率有人估计5%~10%的人一生中曾患此病。上腹痛为本病最突出而较特别的症状,可呈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少数患者可无腹痛而以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上腹痛有以下特点:①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程可达数年以上。②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精神因素或服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诱发。③发作时大多患者呈节律性上腹痛,即上腹痛每天出现的时间相对固定,贲门部或小弯部溃疡多在饭后0.5~2小时出现,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即进食—疼痛—舒适的规律;幽门部或十二指肠溃疡常在食后2~4小时发作,持续到进餐才能缓解,故称空腹痛,即进食—舒适—疼痛的规律。此外,患者常并有夜间痛、睡眠中痛醒,故又称夜间痛。这是因为人在午夜的胃酸分泌量常处于24小时胃酸分泌周期的高峰,到凌晨时胃酸分泌下降,故早餐前常无腹痛。约2/3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呈此节律性。④进碱性药物、高脂饮食、发生溃疡出血者,疼痛可缓解。⑤若疼痛的节律性消失,疼痛加重而部位固定,放射至背部,不能被制酸剂缓解,常提示有后壁溃疡慢性穿孔;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且迅速延及全腹时,应考虑有溃疡急性穿孔。
应当指出,溃疡病样节律性疼痛也可见于部分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和溃疡型胃癌;另外,有些特殊类型的溃疡病可无节律性疼痛,再有少部分溃疡病患者可无疼痛。因此,在诊断时对上述情况均应一并考虑在内,以免误诊或漏诊。
溃疡病活动期通常有上腹部压痛。贲门部或小弯部溃疡压痛点多位于上腹部剑突下或偏左;幽门部溃疡多有脐上正中线或稍偏右处;十二指肠溃疡则多位于脐旁右上方。多数病例在第10~12胸椎旁出现压痛,在脊椎右侧提示幽门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脊椎左侧提示胃小弯部溃疡。
胃镜和X线检查可得到确诊,可了解溃疡的部位、数量、病期、有无恶变、并发症,通过活检病理检查可进一步确诊,并了解有无肠化或不典型增生。
2.慢性胃炎
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多数患者腹痛无节律性和规律性,与进食也无关,多表现为饭后腹上区饱胀不适、烧灼感,多为钝痛,但有少数患者类似溃疡病样疼痛,反酸、嗳气,疼痛有节律性,进食或用碱性药物后疼痛缓解。
3.胃癌
早期多为隐痛,疼痛无特征性,多数为间歇性,少数呈持续性,呈钝痛或胀痛,腹痛往往在进食后加重,用碱性药物不能缓解。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是诊断胃癌的重要线索。上腹痛伴呕吐常见于幽门癌,溃疡型胃癌则可引起剧痛或出血。胃镜检查可了解病变部位、范围、有无幽门梗阻及出血等。行病变部位活检,可明确诊断。
4.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之一。FD的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①进餐后胃底松弛障碍;②内脏高敏,表现为对扩张和化学刺激的高敏状态;③胃电节律紊乱,以致胃动力功能减弱;④胃窦无力、扩张和胃窦的排空功能减慢;⑤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功能失调。
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3型。①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上腹胀、不适、餐后早饱,症状和进餐密切相关;②溃疡样型消化不良: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常在空腹时为著;③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不符合以上两组的特点。现已将伴有烧心、吐酸等反流型消化不良归于胃食管反流病。
对无报警症状,如吞咽困难、呕血、黑便、贫血、消瘦等,尤其年龄在40岁以下时,可以根据症状和进餐的关系,并注意有无进食不当的因素,判断是酸相关或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予以经验治疗。如服药2周后无效,建议进一步检查,包括生化检查、腹部B超和胃镜检查等。根据检查结果,作相应处理。如有关检查显示阴性结果,或虽有异常发现但不能解释其症状表现时,还应作进一步检查,包括胃电图、胃排空等以了解胃动力功能,行内脏感知检查以了解有无感觉功能异常,必要时进行心理测试等。应注意鉴别溃疡病、肿瘤等器质性消化不良,还应与糖尿病性消化不良、硬皮病胃肠受累引起胃功能失常相鉴别。
5.十二指肠球炎
临床上常见,单独存在较少,往往与慢性胃窦炎并存,临床表现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相似,有上腹痛、反酸、嗳气,进食或用制酸剂后疼痛常可缓解。疼痛的节律性与周期性也与溃疡病相似,且约1/3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而呕血较为多见。X线钡餐检查未见溃疡龛影,而常有十二指肠激惹征、痉挛、蠕动过快、黏膜皱襞粗乱或不规则,胃镜检查可以确诊。
6.十二指肠憩室与憩室炎
十二指肠憩室在消化道憩室中占大多数。80%~90%患者无症状。上腹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占有症状者的80%~85%,常为中度至重度钝痛,局限在脐右上方,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甚至数日之久。如憩室发生炎症,则出现较明显的右上腹压痛,压痛点比胆囊位置低,疼痛可向背部放射。常伴有饱胀感或不适感,可有恶心、呕吐,甚至呕血。症状往往于饮食后出现或加剧,呕吐后缓解。憩室压迫胆总管时,除出现间歇性腹痛外,还可有间歇性黄疸。
7.胃黏膜脱垂症
胃黏膜脱垂是由于胃黏膜异常松弛,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临床上以后者多见。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胃窦部炎症水肿有关。当胃窦部发生炎症时,黏膜下结缔组织松弛,黏膜皱襞肥大,胃窦蠕动增强时则黏膜皱襞易被送入幽门,形成胃黏膜脱垂。老年人发病与黏膜肌层弹力减弱有关。临床上轻者无症状,重者可有无节律性发作性中上腹隐痛,烧灼痛,甚至绞痛,并向后背放射,进食或右侧卧位时加重,左侧卧位时减轻或缓解,服用制酸剂不能缓解。此外,尚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腹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重者可有上腹压痛,当脱垂的黏膜阻塞幽门而发生嵌顿或绞窄时,上腹可扪及柔软而有压痛的肿块,并出现幽门梗阻的症状,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可协助诊断。
8.胃下垂
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其产生主要与膈肌悬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有关。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下垂明显者可有上腹不适、隐痛、腹胀、厌食、恶心、嗳气、便秘等症状。肋下角常小于90°,站立时因胃下移,患者上腹可触到腹主动脉搏动,上腹部压痛点可因卧位变动而不固定,因胃排空延缓而出现振水音。X线钡餐检查可确诊。
三、胰腺疾病
1.慢性胰腺炎
腹痛常是慢性胰腺炎最严重的临床问题。疼痛常位于上腹部为深部痛,呈穿透性,进食后加重,并常发生在夜间。疼痛亦可反射到后背,坐起、向前倾位或采取胸膝位、蹲位可略减轻。在急性炎症复发时,疼痛的性质与以前急性发作时一样,但有慢性胰腺炎的迹象,包括胰管内钙化、胰管扩张和假性囊肿。约3/4慢性胰腺炎患者在疼痛的全过程中总有些时间有疼痛。此外,尚有糖尿病和脂肪泻。诊断依靠病史,包括慢性上腹痛急性发作史等,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可协助诊断。目前应用于临床上的有:①胰酶泌素-胰泌素试验(P-S试验):胰腺损坏30%~50%时,该试验异常。在晚期患者,85%~90%有异常结果。②BT-PABA试验:BT-PABA是一种人工合成肽,口服后在肠道被胰糜蛋白酶裂解,释出对氨基苯甲酸(PABA)经小肠吸收,在肝内乙酰化后由尿排出。口服此合成肽500mg后,收集6小时尿液,测其回收率< 45%为异常。此外,ERCP、CT、腹部B超和腹部X线片也有重要诊断价值。
2.胰腺癌
近几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有上升趋势。该病多见于45岁以上人群,男女之比为1.3: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87—1999年收治的胰腺癌病例是1976—1986年的1.5倍,多见于40~69岁(占80%),男女之比为2:1。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收治的胰腺癌患者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5~6倍。上海地区胰腺癌的发病率由原来占肿瘤的第20位上升到第12位。
腹痛、黄疸和体重下降是胰腺癌的三大症状。腹痛多为隐痛,进食后症状加重。胰体尾部肿瘤腹痛时背部也痛(腹背痛),夜间比白天严重,起立或前俯位时症状能缓解,这往往提示肿瘤已侵及腹腔神经丛,任何止痛药都难以持久奏效。胰头癌病例中76.58%有黄疸,同时伴发腹痛者占37.38%,黄疸进行性加深。此外,尚有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发热、全身乏力、体重减轻等表现。B超、CT、ERCP、选择性血管造影(SAG)、超声内镜、MRI、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等对胰腺癌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既实用又可信。细胞学诊断,即经皮穿刺到胰腺肿瘤吸取组织涂片,固定后镜检做出诊断,这种检查敏感度为90%,特异性为100%,准确率为80%,无假阳性,可做出定性诊断。
3.胰腺囊肿
胰腺囊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腺囊性病变。有真性和假性囊肿之分,真性囊肿临床上较少见;假性胰腺囊肿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后。囊肿小者可无症状,较大囊肿时可有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后者可放射到左肩部及腰背部。多为持续性钝痛、胀痛,也可发生阵发性绞痛,产生疼痛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囊肿压迫胃肠道,腹膜后和腹腔神经丛所致。囊肿压迫周围器官可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餐后加重、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以及腹泻或大便秘结等表现。B超和CT检查可协助确诊。
4.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临床上比较少见。本病好发于女性,以中老年发病为主,发生部位以胰腺的体尾部多见,约占70%。胰腺囊腺瘤分为浆液性和黏液性囊腺瘤两种;而囊腺癌几乎均为黏液性囊腺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为腹痛,主要为上腹部隐痛或钝痛,闷胀不适,餐后可加重。部分患者可发现中上腹包块,囊肿较大的可形成对胃肠道的压迫、推移,影响胃肠动力,产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囊肿位于头部时可发现黄疸,压迫脾静脉时可出现脾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诊断时应与假性胰腺囊肿鉴别(表5-4)。
表5-4 胰腺囊性肿瘤与假性胰腺囊肿鉴别
此外,尚应与潴留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乳头状囊性肿瘤、囊性胰岛细瘤、胆总管囊肿、肠系膜囊肿等相鉴别。
5.胰腺结石病
胰腺结石病分两型,包括:①胰管内结石:亦称真性结石,指结石生长于胰管内,多发者为主。②胰实质内钙化:亦称假性结石,由磷酸钙和氢氧化钙结合产生。多发生于中年,40~50岁者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有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有些患者疼痛剧烈,发作频繁。疼痛由于结石阻塞胰管使胰液不能排出,胰管压力增高,或为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所致。此外,尚有脂肪泻、营养不良、黄疸、糖尿病等表现。腹部X线片表现为不透光的阳性结石。B超能较准确地观察胰腺的形态、结石的光团和扩张的胰管,并对结石大小、数量和位置做出诊断。CT检查胰腺结石表现为小点状、条状、星状至粗大斑块不等的阴影,可局部或弥漫分布。
四、消化道肿瘤
1.胃癌
胃癌时表现为上腹胀痛、钝痛、隐痛,开始较轻微,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可有节律性疼痛,尤其胃窦胃癌更明显,甚至进食或服药可缓解。当胃癌侵及胰腺或横结肠系膜时,疼痛可呈持续性剧痛,向腰部放射。极少数癌性溃疡穿孔的患者也可出现腹部剧痛和腹膜刺激征。
2.胃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瘤可无症状,瘤体较大者可有上腹痛。多数平滑肌肉瘤有上腹隐痛。瘤体膨大,牵拉压迫,偶可致剧烈腹痛。
3.胃恶性淋巴瘤与胃反应性淋巴样增生
上腹痛是胃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症状,常有隐痛,多见节律性,疼痛延续时间变化很大,几天至数年不等。胃及恶性淋巴样增生是指因慢性炎症导致胃黏膜大量淋巴网状细胞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的一组疾病,是指非恶性的“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增生者,属良性疾病或癌前病变。上腹痛最常见,可为隐痛、饥饿性痛或夜间痛,时轻时重,持续发作数月至数年不等。
4.小肠良性肿瘤
小肠良性肿瘤占小肠肿瘤的1/4左右,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瘤、腺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管瘤、脂肪瘤等。腹痛常见,主要原因为肠套叠、肠梗阻、肿瘤恶变及肿瘤囊性变并发感染所致。出现轻重不一的腹痛,隐匿而无规律,呈慢性过程但多数患者常为间歇性绞痛,多在食后发生,常可自行终止或减轻。腹痛部位与肿瘤位置有关,多位于中腹部、脐周及下腹部。空肠肿瘤腹痛多位于中上腹及脐周,回肠肿瘤位于下腹部尤其右下腹。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逐渐加重,出现阵发性痉挛性绞痛。
5.小肠恶性肿瘤
小肠恶性肿瘤以腺癌、淋巴瘤最多见。主要出现体重下降、不全性肠梗阻、腹痛、消化道出血。此外,小肠癌、平滑肌肉瘤也可有腹痛或消化道出血。
6.大肠癌
腹痛为大肠癌早期症状之一,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肿瘤发生肠穿孔及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时有腹膜刺激征,可有剧烈腹痛伴肌卫。
五、慢性胃肠道感染
1.慢性阑尾炎
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痛,多呈间歇性轻度疼痛、持续性隐痛或不适感,常局限在右下腹。行走过急过久、剧烈运动、长久站立均可诱发或使症状加重。查体发现麦氏点有压痛。不少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感或疼痛、消化不良症状,易与溃疡病及慢性胆道疾病等相混淆。X线检查可发现阑尾充盈不正常或不显影,最重要的征象是阑尾点压痛,且压痛随阑尾移动而移位。
2.肠结核
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可分为溃疡性与增生性两型,而以前者较为多见。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腹泻并伴有发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多发生于右下腹,脐周次之,也可波及全腹。疼痛多为轻度至中度阵发性绞痛,也可呈持续隐痛,往往在食后出现,这是通过胃-结肠、胃-回肠反射,引起罹患肠段痉挛所致。
六、肝脏疾病
1.慢性病毒性肝炎
往往有急性肝炎病史。慢性肝炎时可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有时也可为相当剧烈的阵发性痛,这是由于肝包膜牵张、肝周围炎或胆道痉挛所致。伴有乏力、食欲缺乏、黄疸、腹胀等症状。或有肝功能改变,B超提示肝脏光点密集,或有脾大。慢性重型肝炎时可有黄疸、蜘蛛痣、转氨酶升高,常伴有肝外表现。
2.原发性肝癌
多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患者常有右上腹痛,引起腹痛的原因主要是肝包膜过度牵张、肝周围炎、肿瘤侵及腹膜或膈所致。肝区痛往往在夜间加剧。
3.肝(脾)曲综合征
结肠肝(脾)区胀气的临床表现称为肝(脾)区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少见。肝曲胀气表现为右上腹痛,脾曲胀气表现为左下胸与左上腹胀痛、不适、便秘等症状,胀气消失时往往疼痛也随之消失。多数属于功能性疾病。
七、慢性胆道疾病
1.胆囊运动功能障碍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原因不明,最常见的症状为疼痛,多在右上腹或上腹,有时向背部放射,多在饭后发生,但不规律,一般比胆绞痛轻;其次为消化不良的症状。继发性胆囊功能障碍见于糖尿病、胃手术后、迷走神经切除术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上述这些情况腹痛症状不突出,主要表现为胆囊排空减慢、胆囊容积减少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表现。
2.慢性胆囊炎
患者可能有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尚有烧心、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有时可出现右肩胛区疼痛。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胆囊炎症状相同,有持续性右上腹痛、发热、黄疸、胆囊区压痛或有墨菲征阳性。若无急性发作,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十二指肠引流、腹部X线片及胆囊造影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3.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切除术后约有20%患者再发上腹痛,胆道残余结石、胆总管狭窄、胆囊管遗留过长等为常见的原因。胆道残余结石时可为绞痛,胆囊管残留过长的临床特点是寒战、发热和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但无黄疸。
4.胆囊管综合征
胆囊管综合征亦称胆囊管运动功能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结石性、部分性和机械性梗阻所致。常见的原因有缩窄带或炎症相连压迫,胆囊管过长和/或邻近器官粘连、扭转,先天性炎症狭窄或纤维化。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向背部放射。有的呈胆绞痛样发作,每次发作长达数小时。出现黄疸表示合并Oddi括约肌病变,肌囊区有压痛和叩痛。诊断时应与胆结石、慢性胆囊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相鉴别。
八、泌尿生殖系疾病
1.慢性膀胱炎
多见于女性,急性发作时常有下腹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腰骶部痛、脓尿与菌尿。常继发于肾盂肾炎、肾结核、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等疾病。
2.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
前列腺炎绝大多数是由于前列腺长期充血、腺泡淤积、腺管水肿所致,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常伴有早泄、遗精或射精痛,小便终末有黏液性分泌物,并发急性炎症时分泌物可为血性。
3.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常见,常由急性肾盂肾炎迁延而来。患者非急性发作时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腰痛或排尿痛。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痛、腹痛、膀胱刺激征。尿中有脓细胞,尿细菌培养阳性。
4.慢性盆腔炎
患者大多有分娩、流产或阴道器械检查和感染史。腹痛位于下腹部,为持续性隐痛,每于经前期加剧,常伴有白带增多、月经异常、痛经、不孕等表现,耻区常有轻度压痛。
九、其他引起慢性腹痛的疾病
1.结肠憩室与憩室炎
憩室往往为多发性,主要侵犯乙状结肠与降结肠。患者大多无症状,也可有左下腹或不适。如为憩室炎可引起左下腹疼痛与压痛、发热、白细胞增多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时可引起大出血。
2.痉挛性结肠(结肠过敏)
呈慢性经过,常长期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肠绞痛,位于左下腹与下腹部。情绪激动、劳累可诱发腹痛发作,排气或排便后症状缓解。临床上易与慢性结肠炎相混淆。痉挛性结肠炎大便中仅有黏液和嗜酸性粒细胞,而慢性结肠炎时则有脓血便或黏液脓血便。
3.结核性腹膜炎
主要症状是发热、腹胀、腹痛、腹泻。腹痛多呈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粘连型有时可出现剧烈的阵发性绞痛。
4.腹型恶性淋巴瘤
常引起慢性腹痛,多为钝痛或隐痛,如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则引起阵发性肠绞痛。
5.肠寄生虫病
钩虫、蛔虫、绦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均可引起慢性不定位腹痛,腹痛性质多为隐痛,蛔虫性肠梗阻时可有绞痛。
6.腹型肺吸虫病
腹型肺吸虫病以腹痛及压痛为主,有时腹部可触及包块,可伴有腹泻、便血。如有生食石蟹或蝲蛄史,无结核病史,有咳嗽及咳铁锈色痰史,于痰中又发现肺吸虫卵则诊断可以确立。
7.内分泌疾病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时,如出现低血糖,可表现痉挛性腹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痉挛性腹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还可伴发高钙血症,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出现典型的溃疡病疼痛。
8.腹膜粘连
胃肠、肝胆或妇科手术后数年常发生肠粘连,外伤后或腹膜炎后也常发生粘连。轻度粘连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重度粘连时可引起机械性粘连性肠梗阻,可引起阵发性绞痛,伴呕吐,腹部听诊肠鸣音亢进。
9.其他
如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硬化性肠系膜炎。
(池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