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八):明帝国与倭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水浒传》的世界

让我们将目光从阳光明媚的江南转向北方。从所谓的中原之地河南,沿着淮水,直到安徽和江苏,这片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但是不同于江南的是,这里土地贫瘠,性情暴躁的黄河频繁地变更着河道,并在金、元时期淹没了山东南部,流入了淮水。

由于这些情况,这片地区常常爆发洪灾和旱灾。又因原野辽阔无边,整治起来十分困难。总而言之,这里有着严酷的自然环境,一旦遇到旱灾就会出现饿殍遍野。农民们不愿离开故乡,只能吃草和土,但那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超出了极限就只能踏上流浪的旅途,也就是沦为流民。人们寻找着海市蜃楼一般的食物,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东边的人跑到西边,西边的人跑到东边。饥肠辘辘的众人之中一旦出现了实施救济的传道者,大家都会侧耳倾听,然后便盲目跟从,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由此这里便成了红巾军兴起的地盘。

但是,即便笼罩在如此不安的气氛之下,要出现暴动,最终发展成起义,也还需要有人去点燃导火索。充当这个角色的通常是仁侠一类的人物。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换个说法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只有拳头才是真理。因此这里也是以“贼”为名的人齐聚之地,从山贼、马贼到盗墓贼,数不胜数。但是即便在这样的世界中,勇于反抗权力而锄强扶弱的人物也一样受人敬仰,他们就是仁侠。著名小说《水浒传》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此。在元末兴起的红巾军中也有同样引人注目的人物。

《水浒传》的舞台是山东西南部的梁山泊,临近江苏北部的徐州。元末占据此地的是芝麻李,他的本名叫李二,因曾在饥荒时搬空了自己的芝麻仓库以救济他人而得名。他便是一位仁侠。某日,他与邻人赵君用聊天,说道:“在上之人忙于他事,对百姓疾苦不闻不问。有传言说南边的颍上已经竖起了香军(红巾军)的旗帜,而官军毫无应对办法。如此说来,现在就是男子争取富贵的绝佳时机!”赵君用是赵氏的社长(元代为劝农而组建的地方自治团体,五十家为一社,以懂得农事的年长者为社长),他立马就推荐了好几名同党。当中有一位叫彭二的男子,勇悍而有胆略,赵君用表示要亲自登门邀请。彭二当时正在磨斧,准备砍些柴火进城换米,一开始听说要造反颇感犹豫,但知道其中还有芝麻李后,立马就答应了。

然后八人就以芝麻李为盟主,歃血为盟。这就是游侠的仁义世界,这就是他们团结起来的办法。

决心起义的八人在夜半时分攻入了徐州城,天一亮就竖起大旗募集勇士,瞬息之间就召集了上万人。他们的势力转眼就从徐州的近郊发展到安徽北部,最终汇入了红巾军。这样的党徒在各地涌现,此前提到的饥民群体也和他们同声共气。这就是红巾军如燎原之火一般急速蔓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