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立国
福建的造船业之所以如此兴盛,并不仅仅因为其是原材料的产地,福建省整体的地理环境很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福建的得名始于唐代,这一事实本身便表明它是中国国内发展较晚的地区。至于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福建地方是陆地的“孤岛”。福建省西部和西北部是层层叠叠的群山,从浙江到福建要越过仙霞岭行至闽江上游,从江西到福建则要出杉关以抵达闽江,外界通往福建的大道只有这两条。而且整个福建省几乎都是山地,甚少平原,因此完全没有成为谷仓地区的条件。实际上,福建人一直通过船运从北边浙江运进温州米,从南边广东运进惠州和潮州米。另一方面,福建也拥有极为曲折的海岸线,散布着无数大小岛屿。

(书中插图系原插附地图,以下不再一一说明)
这样一来,也就可以理解为何福建要靠海为生,也就是为何必须把中转贸易当作主要生业。这一点加上福建的“孤岛”性质,使其成为江南地区当中一个特殊的存在。
五代十国的时代,江南各个王国争相致力于本国产业的开发,只有福建王国(国号为闽,王审知〔862—925年〕所建)以集聚财富为目标投身于南海贸易。而这也可以追溯到唐代以来的阿拉伯贸易。
首先成为时代之光的是福建港口泉州。泉州在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的著作中被称为“Zaitum”,经由他们的介绍而闻名海外,据说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因此中国宋、元、明历代政府都在此设置“市舶司”管理外国贸易业务。
但是,贸易港并不是只有泉州,福建全省都与此相关,正如著名的苏东坡所言“福建一路以海商为业”(《东坡奏议》卷六)。在泉州之外,福建的主要城市,同时也是海港的漳州、福州、兴化也兴盛繁荣。那里靠着私人资本从事船运业的店家鳞次栉比,而下层民众也有许多以水手为职。
顺便一提,福建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奇特风俗,据说男色非常普遍,都已经成为风俗,人不分贵贱老少,均热衷于此。产生这一奇俗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福建人从事海上营生。传说船上不能有女性,否则海神会作祟使船沉没,于是船员便以男性代替,据说这就是事情的起源。这类传说也反映出福建与海洋的深刻渊源。
如此一来也就不难想象明太祖颁布禁海令闭关锁国之后福建人遭受了多大的打击,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何有奸民勾引倭寇。《筹海图编》中有言“倭寇之患自福建始,乃内地奸民勾引之也”,又说“向来通倭多漳、泉无生理之人”,这也透露了当中的一些情况。如果不了解福建,就不可能全面地认识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