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4~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音乐与舞蹈学·音乐学篇

第一节 学科动态[1]

2014年是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作为一级学科发展的第三年,总体来说,这一年音乐与舞蹈学的学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突出。

2014年1月6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4~2015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其中,在最新公布的2014中国大学音乐与舞蹈专业排行榜中,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专业被评为2014年中国6星级学科专业,入选2014年中国顶尖学科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专业被评为2014年中国5星级学科专业,成为2014年中国一流学科专业;此外,福建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的音乐与舞蹈专业入选2014中国4星级学科专业,成为2014年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见表1)。

表1 2014年中国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专业排行榜

续表

一 人才培养概况

截至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设置及学制基本上和2013年保持一致,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层次包括博士、硕士和本科3个层次。少数院校有博士后流动站,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它们的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4人,方向主要集中于音乐学或作曲技术理论。

2014年全国各个高校及研究机构具备音乐学博士生培养资格的单位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9所高校及研究机构招生的方向分别如下。

中央音乐学院有3个专业方向。①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史、音乐心理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声学;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作曲、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律学、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③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也有3个专业方向。①音乐学专业: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东方音乐研究、西方音乐史、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钢琴艺术理论、流行音乐研究;②作曲、和声、复调、配器、音乐分析;③系统音乐学研究: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史、乐律学和声学、音乐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理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

福建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西方音乐史学。

南京艺术学院:当代音乐研究、音乐批评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音乐心理学研究、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理论。

可以看出,在博士人才的培养方面,各研究方向较为全面的培养单位依然集中在专门的音乐学院,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其余的博士培养单位则主要是侧重于自身优势专业,而这些优势学科又大多集中于史学、文化学等理论类方向。

从博士生招生的专业要求来看,博士生入学考试越来越注重报考者的研究能力。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报考音乐学方向的考生应提交:①本人硕士学位论文;②考生自写的一篇有关自己报考方向的学科研究现状和对本学科发展前景看法的报告;③考生准备在博士阶段进行的课题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案);④本人独立署名的2篇发表于历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及扩展版来源期刊(CSSCI)的文章。

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单位,除去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院校外还有78所院校,其中9家专业音乐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院系是硕士生培养的中坚力量。

10家专科音乐学院及研究机构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

独立综合艺术学院包括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北京广播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综合性大学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内蒙古大学、重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

在以上学校中,培养方向较为全面的是专业的音乐学院。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招收硕士生的专业方向包括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教育等71个,招生人数也相对较多,每年的硕士入学新生在100人以上。独立综合艺术学院的招生规模都在30人左右。师范类院校招收音乐学专业的学校如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大多根据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需求,开设音乐学相关的理论课程并招收少部分学生参与地方性音乐研究,招生规模不大。

二 学术研究

(一)研究课题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涉及音乐领域的共有23项(见表2),其中,国家重点课题1项,国家一般课题14项,国家青年课题4项,国家西部课题4项。随着立项数量的增加,项目内容分布趋于均衡,覆盖古代音乐、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近现代当代音乐、西方音乐等音乐类别的美学、声学、修辞学、术语学、符号学、考古学、礼乐、调性、批评理论等专题研究方向。其中涉及中国古代、传统民间音乐的共9项,占2014全年立项的39%;涉及中国民族音乐的共8项,占全年立项的35%;涉及国外音乐研究的共4项,占全年立项的17%;涉及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的共2项,占全年立项的8%。

表2 涉及音乐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

续表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结项课题分别涉及律学、器乐、民族歌舞、民歌、电影音乐、仪式音乐等,共计12项(见表3)。较2013年结项课题增加10项。

表3 涉及音乐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结项项目及成果

续表

2014年,音乐实践的研究课题——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6月开始申报审批。年度资助项目共394项,资助总额共计4.29亿元。这些项目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中国梦”(70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3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3项)、“丝绸之路”(15项)、“美丽中国”(27项)、“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8项)等。2014年度申报项目类型主要是舞台艺术创作项目、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一共收到4256个申报项目,最终通过393项,立项率不到10%。其中涉及音乐领域的立项项目共有32项(见表4),项目体裁广泛,音乐类型以民族风格为主,申报主体包括个人、乐团、演艺公司、高等教育机构等,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具有时代性。

表4 涉及音乐领域的国家艺术基金立项

续表

(二)学术著作

2014年的音乐类出版物,尤其是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出版物,较2013年有所增加。除去2014年的国家社科基金专著成果、再版图书,以及供业余使用的音乐教材,2014年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学方向的新版学术著作如下(见表5至表7)

2014年,音乐表演方面的著作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这类著作整体上体现出对中国乐曲、中国乐器演奏与合奏的关注。即便是西方乐器,强调的也是我国演奏艺术。这表明,当前我国的演奏艺术已经越来越能够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总结,体现出中国演奏家的特色。

表5 2014年音乐表演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2014年的音乐创作类出版物明显体现出专业性特点,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几乎都是当今活跃的作曲家的重要作品,这无疑为推广当下的音乐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表6 2014年音乐创作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像往年一样,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占全部音乐类出版物的绝大部分。在研究内容上,注重我国的音乐与音乐文化这一特点十分鲜明。无论是对我国音乐史学、文化学的研究,还是对我国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研究,都成为整个2014年音乐学研究的主流。

表7 2014年音乐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续表

总体上说,2014年音乐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在内容上较往年更具有创新性,不仅在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等主流研究方向上有稳固的成果,而且在弹唱、频谱音乐、电脑音乐、音乐学当代全球化思考等方面更是有可喜的新探索。涉及音乐表演的学术著作,涵盖声乐唱腔、古琴、二胡、大提琴、手风琴、大号等;在音乐创作方面,有许多我国著名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的作品集在2014年面世;涉及音乐理论的学术著作历来都是主流,包括乐理、和声、音乐史、音乐教育、音乐美学、音乐哲学、音乐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学术论文

2014年的学术论文数量众多,研究问题全面并且深入,研究视角多元、创新。

2014年音乐学方向的主要核心期刊有《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艺术评论》《音乐创作》等。其中《人民音乐》《艺术评论》《音乐创作》2014年分别刊出12期,《音乐研究》《艺术百家》分别刊出6期,《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均刊出4期。2014年发表音乐学学术专题研究文章千余篇,研究范围囊括音乐学专业的全部研究方向。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主要发表文章46篇,其中民族音乐方向的论文数量众多,如蔡际洲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周勤如的《负阴而抱阳的两仪五度相生阳变九音阶——西北民歌新论之二》、银卓玛的《藏族“拉伊”特色唱法“昂合”的研究》、杨沐的《儋州中和调研究》、田联韬的《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等,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论文有高畅的《非调性语境中集合的连接及声部进行》、郭新的《调性布局比主题材料安排更重要——西方巴洛克中期至古典中期奏鸣曲式结构思维的传承关系》等,中国音乐史方向的论文有王金旋的《丝绸之路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古代竖笛出现年代新论》、吕钰秀的《图像中的音乐史料研究视角与方法》、蔡灿煌的《乐以载道?——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期间的礼乐重建经验》,西方音乐史方向的论文有丁好的《穿越巴罗克——“梦幻之家”的五个场景与历史情境中的演绎》、许剑南的《踏出意念——肖邦踏板记号的深层意义解读》,音乐美学方向的论文有刘彦玲的《李斯特的艺术互动与标题音乐理论》,其他方向的论文有王耀华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传播内容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变”与“不变”》。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主要发表文章72篇,如韩钟恩的《由高文化问题引发音乐学论域中的若干问题思考》、杨民康的《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传统音乐研究的不同方法论视角及其文化语境的比较》、蔡丽红的《突破、超越、融合:中国音乐教育近代转型的历史问题与当代意识》、张俊杰的《京房六十律与西汉易学宇宙论》、张伯瑜的《音乐模式:中国传统音乐“创-演”(Making)的基础》、华天礽的《哈斯效应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杨晓琴的《威尔第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特征》、许志斌的《申克理论的启示:调性语言的时空组织思维特征》以及郑中的《转换与抽象——新里曼主义音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主要发表文章97篇,其中音乐作品研究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论文有25篇,如王丹的《同质异构音组(Z关系对)中的对斜包含关系》、郑荣达的《和弦的产生及音响结构形态》、李云鹏的《基于动态FM合成手段的算法作曲实现及应用》等,音乐史学、文献学与乐器学方向的论文有15篇,如何宽钊的《20世纪西方现代和声审美的现代性》、陶成涛的《作为仪仗乐队性质的黄门鼓吹》,音乐教育学方向的论文有16篇,如曾晶的《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徐菁菁的《美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及启示》和肖菲的《小提琴二重奏教学研究》,音乐表演理论方向的论文有13篇,如王文的《20世纪钢琴作品的扩展技法及其演奏》、曲波的《论男中音在歌剧中的戏剧表现——以徐占海三部歌剧中男中音演唱的咏叹调为例》,音乐评论、译文与采访录方向的论文有10篇,如李红春的《聂耳应该是什么家?——与王西麟先生商榷》,民族音乐学方向的论文有11篇,如刘亦群的《湖南沅陵劳动号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崔华的《音腔记谱法——中国传统音乐记谱理论新探》,音乐编辑与音乐美学方向的论文有8篇,宗教音乐方向的论文有4篇,在此不再举例。

2014年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04篇,在《中国音乐》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71篇,在《人民音乐》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88篇,在《音乐研究》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54篇,在《中国音乐学》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04篇,涉及民族音乐、表演艺术、音乐教育、音乐学探索、影视音乐、音乐治疗、音乐声学、乐律学、中西方音乐史等研究方向等。从学术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点:①音乐学学者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藏族音乐、西北民歌以及其他地方性音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系统;②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理论研究的热点依然集中在音级集合、申克以及新黎曼3个方面,而更多的作品研究则集中在对现代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上,如古拜杜丽娜、哈巴以及我国作曲家杨立青的作品等;③研究的方向越来越多元化,从2014年发表的文章来看,音乐编辑、文献编译、音乐评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使整个音乐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全面而完善。

(四)学术交流

2014年学术交流活动数量众多并且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下面将从音乐表演、音乐学研究、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与音乐管理4个方面进行大致介绍。

1.音乐表演

(1)《弦索备考》200周年巡演音乐会西安行

为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之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承,《弦索备考》200周年巡演音乐会(西安站)于2014年9月26日晚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成功举办。音乐会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谈龙建、张强、薛克和中国音乐学院林玲4位教授参加演出,由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主持。

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曾经聘请曹安和先生为顾问,以忠实原谱、复原音响为宗旨对《弦索备考》进行首次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性的演奏。1986年1月10日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了弦索十三套专题音乐会。2003年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4位教授以挖掘原谱、复活音响为宗旨,重新启动对《弦索备考》的深入研究和诠释性演奏。

(2)2014年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胡琴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以及优秀的传统曲目和新创曲目,这是十分可喜的成就。

为此,中央音乐学院于2014年11月19~22日举办了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该艺术节本着提供平台、促进交流、推动发展的理念,遵循“继承、融合、创新、发展”的宗旨,邀请了多方专家、学者、演奏家就胡琴音乐教学与发展、曲目创作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业界同人的高度评价,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3)2014年台湾竹堑国乐节

由我国台湾新竹市政府主办,新竹青年国乐团承办的2014年台湾竹堑国乐节在7月5日开幕,带来了连续3周、18场次的音乐盛宴。国乐节包括大师经典、华人交流、多元跨界、校园传承及专题讲座五大部分。邀请了来自我国香港、山西、山东、北京、广东、四川、台湾各地以及美国、卢森堡的专业和业余校园乐团共40队次,还特别邀请了指挥家阎惠昌、张列、李英、刘沙,独奏家杨惟、严俊杰、陈佐辉、沈非、唐峰、王次恒等44人次参与了盛会。

(4)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弹拨音乐节

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的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弹拨音乐节于11月13~1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拉开帷幕。本届音乐节邀请了项祖华、菅原朋子(日本)、植村幸生(日本)、徐仁华(韩国)、章华英、赵曼琴、桑海波、陈自明、钱茸、方岽清、王丹红等当代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黄河、李祥霆、刘月宁、周望、李萌、赵家珍、崔君芝等民乐界领军人物,以及袁莎、苏畅、赵晓霞等近年活跃在国内外乐坛的优秀演奏家。本次音乐节的学术讲座主要围绕古筝、扬琴、古琴、箜篌四大横弹类弹拨乐器,并涵盖日本、韩国的相关乐器,关注演奏、教学、创作、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本届音乐节集器乐演奏、教学、音乐创作与文化研究为一体,主要包括学术讲座、音乐会两部分,其中学术讲座15场,音乐会6场。值得一提的是整场音乐节都围绕着其特色——学术性与国际性这两个方面展开。本届音乐节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旨在使大家在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认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国际化、多元化的音乐文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5)中央音乐学院首届协奏曲音乐季

中央音乐学院首届协奏曲音乐季的构想源于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提议的“我的音乐厅——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这是由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公益性音乐普及项目,以政府组织、专家推荐、院团实施、社会参与的形式,吸纳众多来自音乐院校和艺术团体的优秀艺术家参与其中。该项目以广大青少年学生为主要推广对象,通过介绍和赏析外国经典音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达到普及高雅艺术、提升青少年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从2014年3月开始,每个月安排2~3场协奏曲音乐会,真正把教学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既促进了教学,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6)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中心成立暨音乐剧教学交流演出季

5月28~30日,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中心成立暨音乐剧教学交流演出季活动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1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音乐剧界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历时3天的活动,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此次的教学交流从教学与创作两个领域展开。2014年5月28日上午9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中心成立,一是进一步探索和推进音乐剧产学研一体化,二是展开教学与学术研讨,三是进行音乐剧展演。

2.音乐学研究

(1)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创办的每两年一次的学术性、公益性系列活动。音乐周包含学术展演、学术典藏、英才扶持、走进殿堂、走进高校等计划,旨在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研究、保护、传承、鉴赏、品评等提供鲜活的经典案例。

2014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于11月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幕,有“吹破平静——河北子位吹歌展演”“彩云之南——纳西族传统音乐展演”“祖辈留下的瑰宝——唱片里走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堂苏杭——苏州评弹精粹展演”“坡芽情歌——一种用符号文字表述情爱的声音”“田野话语——我的求学生涯与治学理念”“一方水土——苏州评弹及其艺术特色”“守卫传统——朝鲜族盘索里及南部民谣”“血浓于水——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传承现状”“风花雪月——大理白族音乐文化特色”“春夏秋冬——丽江洞经音乐的艺术特色”等一系列精彩活动。

(2)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五届年会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五届年会于2012年12月3~4日在武夷山市举行。会议由中国音乐评论协会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举办,各音乐高校的教授参与了此次会议,另外还有来自各高校的音乐学研究生。会议有两项内容:一是第五届“人音社杯”高校音乐书评奖和第四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获奖名单公布点评;二是围绕年会议题进行学术发言。学会研讨主要围绕音乐评论的学风和文风问题展开。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和“人音社杯”书评奖与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同根并蒂产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会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次“人音社杯”书评奖共产生28篇获奖文章,“学会奖”共产生15篇文章。

(3)第三届中国-东盟音乐周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一个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是中国3个重要的音乐交流平台之一(另外两个为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此次音乐周邀请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波兰、东盟地区等地的知名艺术院校的专业学者和表演团体,主要内容包括大型演出、高峰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东盟音乐节作曲比赛、大师班讲座等。

(4)中国博物馆协会首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培训

2014年7月9~23日,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近40人齐聚湖北武汉,开始为期两周的中国博物馆协会首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培训活动。教师团队由上述四国专家组成,学员来自全国14家文博单位以及中国、韩国近10所高校。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于2012年9月26日在湖北武汉成立,常设办事机构位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国非遗音乐类评审主席、韩国汉阳大学教授权五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副馆长布拉德利教授,日本著名音乐考古学家石守晃教授等10位专家,在15天的时间里,将进行音乐考古理论、规范、方法及国际化方面的授课。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1)北京现代音乐节

北京现代音乐节是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级音乐艺术盛会。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于2014年5月16~2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经过10多年的历练,北京现代音乐节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发展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和文化盛会,同时也逐步跻身全球最受瞩目的现代音乐节之列。它以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和艺术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为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了数量庞大的音乐成果,包括近400场各类精品音乐会、一大批学术书籍、乐谱以及音像制品。

北京现代音乐节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模式,包括精品音乐会、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与美国Barlow基金共同主办)、国际作曲大师班等精彩纷呈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延续了音乐节传播现代音乐精神的理念,在艺术总监叶小纲教授和音乐总监胡咏言的倡导下,在继续保持学术性、前瞻性的同时,将艺术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逐步面向大众,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

(2)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是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国际性现代音乐专业活动之一。其前身为北京电子音乐周,由作曲家张小夫于1994年发起。开始为不定期地两三年举办一届,自2004年起更名为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每年10月的最后一周在北京举办。中央音乐学院作为音乐节的主办单位和主会场,为历届音乐节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作为音乐节的承办单位,负责音乐节的整体运作。在国际电子音乐研究会(EMS)、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ICEM)、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等众多国内外专业组织机构和相关企业的支持下,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得以稳步成长并逐渐发展成为目前亚洲乃至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电子音乐盛会之一。

音乐节以不同风格和多种形式的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系列演出为主体,以电子音乐的系列讲学为重要内容,并以学术性电子音乐和应用性电子音乐的平行进行为特点,兼顾了二者的平衡发展。国际性电子音乐作曲比赛、全国性电子音乐学术论文评奖不仅确立了音乐节的艺术追求和理论高度,也突出了中国电子音乐的深层发展取决于年轻一代的广泛参与。另外,音乐节还不断引入和推广电子音乐的新观念、新技术以增加音乐节的学术氛围与艺术活力。

4.音乐教育与音乐管理

(1)第一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声教学研讨会

由全国九大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承办、中国音乐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的第一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声教学研讨会于11月24~2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加强九大音乐学院以及各地方艺术院校的美声专业教师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交流,提供共享信息的平台,以帮助和促进各高校美声教育与教学的共同进步。

24日上午研讨会在院学术厅开幕。开幕式由廖昌永副院长主持,林在勇书记致开幕辞,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顾欣讲话,98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到会祝贺。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真、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常务副系主任顾平、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陈勇、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副系主任张策、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马秋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主任江向东、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马梅、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杨岩、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美声教研室主任李欣谕,以及29所高等艺术院校的百余名与会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2)第17届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

第17届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精心策划。每学期的策划制作周是展示本专业学生青春活力和施展音乐才华的重要平台。学生们用其敏锐而独特的嗅觉来策划各类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院各专业师生的积极性,并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与欢迎。

总体说来,2014年延续了2013年学术活动的特点,即学术活动的专业性、学术性、前瞻性特点明显,举办的主力军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如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