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文化
——澳门文化的内涵及未来发展
汤开建[1]
400余年的澳门历史,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而且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文化特区。澳门文化,也正是在这一特区中经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所引致的逆向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特殊区域文化。
一 澳门文化的内涵
澳门文化从地域上讲,应属于中华文化这一个大的系统,但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一直由葡萄牙人统治管理,再加上几个世纪繁荣于澳门的国际贸易,拉丁文化及日本、印度、东南亚文化都给这一地区涂上了缤纷的色彩。因此,从文化特质上讲,澳门文化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文化。
澳门文化的内涵异常丰富多彩,可以说,一般文化所表现的任何一个层面在澳门文化中都能找到。正如陈树荣先生所言,澳门“有华人文化、葡人文化(包括土生文化);有传统文化与时兴文化;有纯粹文化与通俗文化;有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法律文化、风俗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节令文化;还有澳门特色的博彩文化;华人文化中还有龙舟文化、天后文化、观音文化、关公文化等。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倘若我们从人口整体结构上将澳门文化归类的话,那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华人文化,二是葡萄牙文化,三是土生葡人(混血儿)文化。
早在澳门开埠之前就已有少部分华人在澳门地区居住,澳门开埠后,闽粤等地的商人及中国内地的居民不断移民澳门,越是经济繁荣发达之时,中国人口在澳门的数量越是增加。可以说,从澳门开埠至今,400余年来华人一直是澳门的主体人口,而中华文化亦是澳门华人长期以来保持的文化传统。虽然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这百余年间,澳门华人有较大的“基督化”倾向,但在澳门文化史上,华人“基督化”仍是部分时间内表现的现象,而没有发展为主流,澳门华人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如孔教、佛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天后、关公、鲁班,汉语言及汉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在澳门的盛行,即可反映中华文化仍是澳门华人的文化传统。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后,一批葡萄牙商人带着他们的家眷在这一土地上安居乐业。第一批进入澳门的葡萄牙人在400~500人之间,这一批葡萄牙人不仅给澳门带来了贸易货品,而且也带来了葡萄牙文化,地中海式的建筑不到几年便遍布于澳门半岛的南端,带十字架的天主教堂也一座接一座地矗立起来,葡语风行一时,葡人服饰、饮食及娱乐生活也移植于小岛之上,甚至为国人仿效,欧洲的音乐、艺术及葡国的文学作品也是澳门葡人的精神食粮。由于澳门葡人主要的婚配对象是印度人、马来人、日本人及中国人,因此,澳门纯粹的葡萄牙人发展速度极慢,到后期则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据1630年的记载,澳门真正的葡萄牙人有1000人,到18世纪中叶,从欧洲来的葡人仅90人,所以,尽管葡萄牙人一直是澳门的管治者,但由于人口发展葡人在澳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故葡萄牙文化最终没有发展成为澳门的主体文化。
土生葡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种学概念。严格地讲,澳门土生葡人早期是由葡人与印度人、马来人及日本人混血而成的,后期则是由葡人与中国人混血而成的,是一个种族混杂程度世所罕见的种族。因此,土生葡人文化就不是纯粹的葡萄牙文化。宗教信仰是葡萄牙式的天主教;而语言则是混杂了多种方言的“澳门语”,其中大部分土生通粤语;在饮食上有源自古葡萄牙和印度—马来亚食谱中的食品,亦有中国食品;在文化娱乐上则既有中国文化的影响,亦有印度—马来文化的影响;服饰方面也是一样,虽然其着装以欧洲服饰为主,但那种近似于欧洲服装的澳门土生葡人服饰依然带有印度—马来妇女服饰影响的痕迹。
华人文化、葡萄牙人文化和土生葡人文化是澳门文化发展史上的三大支柱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三种文化的表现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说来,葡萄牙人文化和土生葡人文化在早期的澳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而愈到后期华人文化愈渐成为主体,乃至几乎覆盖澳门社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澳门文化发展史上,印度—马来文化、日本文化、东南亚文化及英国文化都在这一块狭小的土地上生存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今天虽然已不存在,但在澳门人的生活中我们依然能找寻到它们的许多痕迹。
澳门文化中表现得最有特色、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应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教育学术文化、传播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及旅游博彩文化。
二 澳门文化的未来发展
澳门文化中有特色的东西很多,但在世界范围内或一定的文化区域中具有某种优势的文化并不太多。如何抓住特色,发挥优势,发展未来的澳门文化,是一个关系到澳门前途的大问题。
(一)保持与发扬澳门拉丁文化的优势,扩大同拉丁语系国家的国际往来
拉丁文化是对澳门影响深远的外来文化,这一文化在物质财富方面的表现在澳门触目可见,如葡式建筑、葡国饮食等,而在精神财富方面的表现则是澳门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土生葡人的价值观和认识体系。这一切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葡萄牙语在澳门的保留,这是澳门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从语言上讲,葡语与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同属拉丁语系,彼此不用翻译就可以听得懂或看得懂。葡语在其中又是保留古老语法传统最多的,因此,由葡语再学其他拉丁语种并不太困难。
虽然在澳门懂葡语的人只占总人口的极少数(大约3%,其中不少是华人),但因为它是官方语言,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近年来认识到葡语对澳门的重要作用而学葡语的华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语言和法律是通向拉丁世界的主要工具,澳门则完全拥有这一条件,这是香港及内地任何地方都不能取代的。拉丁语系国家包括南欧、非洲和拉丁美洲,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3,目前多数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中国同这些国家的来往不及同英语国家的来往多。我们相信,今后中国同拉丁世界的来往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而澳门拥有的这一拉丁文化优势将为此提供最快捷、最方便的通道。近年来,澳门与欧共体签订的多方面合作协议,实际上已为此铺平了道路。
在澳门保持和发扬拉丁文化这一优势,势必还要注意做几项工作。
(1)鼓励澳门华人及吸引部分内地人才来澳门学习葡语和拉丁语,培养更多的人精通葡语和拉丁语,在澳门建立一个拉丁文化研究中心,为全面展开与拉丁语国家的联系打下基础。
(2)落实对澳门土生葡人的政策,因他们是拉丁文化的天然继承者,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他们继续安心地为澳门的稳定繁荣服务,并使他们与华人取长补短,长期合作。
(3)鼓励澳门立法会和政府在文化各领域内立例,以保护澳门的文化遗产,使澳门文化的拉丁色彩在九九回归后不至于淡化或消逝。
(二)加强澳门历史文化研究,创建以研究澳门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澳门学”
应该说,澳门文化中第二个大的优势就是,澳门在400余年的历史中积存了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科技、社会、文学艺术诸方面,它在这些方面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澳门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因此,加强对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给予澳门在世界文化史上应有的地位,也是澳门继续保持稳定、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澳门历史文化可供研究的内涵量极大,400余年澳门政制的发展演变、中葡两国对澳门行使的司法权,澳门经济的兴衰,澳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澳门天主教的发展及兴衰,澳门的建筑、澳门的西洋艺术,澳门的民间信仰,中葡关系,澳门与日本、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香港地区、荷兰的关系等等均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进行这些研究的资料基础十分丰富,除中国明清文献中蕴藏着大量的资料外,各种澳门档案是一座穷数十年之力亦难以开采罄尽的宝山。以档案积存的数量而论,它完全可以和著名的“敦煌学”中的敦煌经卷相媲美。
以此为基础,澳门可创建“澳门学”,吸引世界各国学者投入到这颇具历史意义的学科中来,充分利用世界各国文字所记录的澳门历史文化资料,拿出一批超过前人的第一流成果,并向全世界普及性地宣传,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到澳门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使“澳门学”在21世纪初能发展成为一门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学问。
(三)发展澳门旅游文化,将澳门建成一座博物馆式的花园城市
澳门是一座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亦具有发达的旅游文化,历史上就有“远东的梵蒂冈”、“东方的蒙地卡罗”之称。然而,澳门传统的旅游文化自近代以来主要侧重于博彩业,以博彩来吸引外来旅客,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部分自然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
发展文化旅游,将澳门建成一座博物馆式的花园城市,是一个在世界城市建设中都颇具新意的构想。澳门现有五家博物馆,包括贾梅士博院、邮电博物馆、海事博物馆、赛车博物馆、住宅博物馆;即将建成及计划兴建的博物馆有四家,大三巴牌坊博物馆、澳门历史博物馆、澳门历史及建筑艺术博物馆、市政厅植物博物馆,共是九家完全功能的博物馆。澳门方面还可兴建澳门炮台、澳门美术、澳门宗教及土生葡人方面的专门性博物馆,再加上主教府、市政厅及孙中山纪念馆等地的历史文物陈列,构成了一个反映澳门历史、宗教、人种、民俗、艺术、建筑及社会诸方面庞大的博物馆网络,将具有400余年历史及浓厚东西方文化交汇色彩的古城澳门完全呈现给了世界人民,再加上现代城市雕塑、大型会议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大型购物中心、综合及专业性体育比赛场地等设施,将观光旅游、会议旅游、购物旅游、度假旅游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让21世纪的澳门真正成为具有特殊魅力,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旅游城市。
[原载《特区与港澳经济月刊》(今《经济前沿》),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1996年第5期]
[1]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