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案例(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案例评析]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表示:“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与“两山”理论一脉相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两山”理论包含“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层次的内容,从不同视角论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要在严格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要素和生态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山”理论科学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破解云南易武镇普洱茶的“生态魔咒”具有指导意义。

云南易武镇普洱茶出现成也生态、败也生态的“生态魔咒”,一方面是因为戴着“原生态”帽子的国有林古树茶较为畅销,茶农受经济利益驱使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毁林种茶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后也不执行,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最终导致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被破坏。但是归根结底,出现这种乱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讲,自然保护区内毁林种茶乱象其实是一种“公地悲剧”。“公地”是指公共资源型公共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公地悲剧”是指公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每一个使用者都有对该资源的使用权,但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于是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该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和浪费。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在“公地悲剧”中,每个人在使用公共资源时需要付出的成本较低,即使大家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他们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本案例中,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公共资源型公共产品,茶农们在使用这种公共产品时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他们也无法阻止其他人在保护区里栽种茶苗,因此茶农们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过度使用保护区里的自然资源,最终导致“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公共产品的产权难以界定,因此公共产品被过度使用或侵占难以避免;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因此,要想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一是要明晰公共资源的产权,明确其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三是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将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公共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结合“两山”理论和“公地悲剧”理论,易武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破解“生态魔咒”:

(1)保护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易武镇拥有发展普洱茶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保持自然资源优势就能够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因此,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原则,坚持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把保持绿水青山放在前面,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对于已遭破坏的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治理,应按照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对其进行整体修复、系统修复。

(2)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因此,要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依靠制度和法治做好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同时,需要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政府和百姓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3)因地制宜,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让“绿色产业”“生态产业”成为易武镇经济的增长点,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让生态产品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易武镇可以结合自己的普洱茶资源优势,夯实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服务以及绿色制造的基础,促进普洱茶产业与当地农业、旅游业协调发展,形成集茶叶采摘、农家乐、民宿于一体的产业集合,满足游客品茶、买茶、休闲娱乐的体验需求和养生需求。与此同时,要加强普洱茶文化建设,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打造普洱茶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