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千年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章 星际宇航中心的秘密

公元 2148年 4月,宇宙的寂静被打破。在遥远的星际边缘,“人类飞船一号”静静地悬浮在太空中,准备踏上返航的旅程。曲波带领的团队各司其职,为返航做好最后的准备。然而,在返航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需要拜访——星际宇航中心。

这段时间,李小龙一直在帮忙协调,终于定在 4月 15日。这一天,曲波带领所有航天航空方面的专家和高工,随李小龙一同来到星际宇航中心。这里是整个星球的星际航行核心,掌握着最先进的宇航技术。

星际宇航中心是一座独立的巨厦,顶部是巨大的天线,四周是旋梯状分布的十几个停机坪,伸出在大厦外部。大厦顶部悬停着四艘巨型飞船,仿佛是守护着这个星球的哨兵。

曲波他们乘坐的飞行器缓缓降落在星际宇航中心大厦中部的一个停机坪上。当舱门打开,一股清新而又带着淡淡科技气息的微风扑面而来。众人在李小龙的带领下,走进大厦。

踏入大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极为空阔的大厅,挑高数十米的天花板上,镶嵌着特殊的发光晶体,它们均匀地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线,照亮了整个空间,却又不会让人感到刺眼。大厅地面由一种特殊的合金材料铺就,表面呈现出细腻的纹理,不仅耐磨抗腐蚀,还能感应人体的重量和移动,当有人走过时,地面会微微亮起,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大厅的左侧,是一个巨大的展示区,展示着盘古星球在星际宇航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从早期的小型星际探测器模型,到如今的巨型星际飞船的等比例缩小模型,每一件展品都被精心摆放,旁边配有详细的文字和图像说明,展示着盘古星球在星际探索中的辉煌成就。在展示区的中央,有一个悬浮在空中的三维立体投影装置,不断播放着盘古星球的星际飞船在宇宙中穿梭、在各个星球上着陆的精彩画面,那些绚丽的光影和逼真的音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大厅的右侧,是一系列的办公区域,透过透明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里面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操作着各种先进的设备。这些办公区域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理念,各个工作小组之间没有明显的隔断,便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每个办公桌上都配备了一块巨大的触摸显示屏,工作人员通过手势和语音指令就能轻松地操作各种复杂的程序和数据。

顺着大厅往前走,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巨大的屏幕,屏幕上不断闪烁着各种实时数据和图像,展示着星际宇航中心的各项研究进展和宇宙中的实时动态。有的屏幕上显示着各个星球的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有的则展示着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轨迹和状态参数。在走廊的尽头,是一个巨大的电梯厅,这里配备了多台高速电梯,这些电梯采用了反重力技术,运行起来平稳而安静,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们送达大厦的各个楼层。

乘坐电梯来到大厦的高层,这里是科研实验室和数据处理中心。科研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先进的实验设备,这些设备都是为了研究星际航行中的各种难题而专门设计的,从材料科学到能源技术,从生命保障系统到量子通讯技术,每一个领域都有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深入研究。数据处理中心则是整个星际宇航中心的大脑,无数台超级计算机在这里高速运转,处理着来自宇宙各个角落的海量数据。这些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极快,能够在瞬间完成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为星际航行提供精确的支持。

再往上走,是一个巨大的观景平台,平台四周是透明的高强度玻璃,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盘古星球的壮丽景色,也能清晰地看到大厦顶部悬停的巨型飞船和远处的宇宙星空。在观景平台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宇宙模型,它展示了盘古星球所在的星系以及周边的星系分布,通过这个模型,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宇宙的浩瀚和星际航行的复杂性。

一名身着制服的导航员早已等候在此,他面带微笑,礼貌地向众人示意,然后带领大家穿过一道道关卡。每一道关卡都充满了科技感,先进的识别设备对众人进行着全方位的扫描,确保安全的同时,也让曲波团队感受到了这里的严谨与专业。终于,他们来到了一间宽敞的会议室。会议室中间摆放着一张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座椅,墙壁上同样挂着巨大的屏幕,此时屏幕上显示着星际宇航中心的标志和一些宇宙星空的图案。

大家坐下后,安静地等待着。几分钟后,会议室的门缓缓打开,只见七八个身材魁梧高大的典型本土人走了进来。他们的步伐沉稳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宇宙探索的自信与执着。李小龙立刻站起身来,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其他所有人也跟着站起来。李小龙用流利的当地语言与他们一一握手问好,每一个动作都显得自然而亲切。随后,李小龙开始为曲波及其一行人做介绍。“这是曲波教授!”李小龙的声音清晰而洪亮,“这是雷姆雷探思琪教授,这个中心的主席。”接着,他又介绍了其他几位成员,只是他们的名字又长又复杂,曲波他们一时间都没能完全记住,但每个人都面带微笑,与对方握手致意,眼神中充满了对彼此的尊重和好奇。

就在这时,最后一个人搬着一个造型独特的“箱子”走进来,轻轻地放在会议室中间的桌子上。待大家都重新坐下后,雷姆雷探思琪教授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曲波教授,地球人类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我中心参观交流。”李小龙在旁边同步翻译,他的声音平稳而准确,确保每一个字都能被大家清晰地理解。雷姆雷探思琪教授接着站起身,双手拿起那个“箱子”,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送给地球朋友。”曲波等李小龙翻译完,立刻站起身来,快步走到雷姆雷探思琪教授面前,双手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眼中满是感激之情:“雷姆雷探思琪教授,万分感谢!”

雷姆雷探思琪教授放下“箱子”,开始详细介绍:“可能你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它是一台星际导航仪,还有一台星际通讯台,你们所能到之处,包括在你们的星系,均可使用导航和通讯。当然,通讯是只能与我们的设备通讯,你们的设备可能无法连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这项技术的伟大。“这是我们的科学家在几千年的星际宇航过程中,摸索发明出来的,尤其是星际导航,那导航图是无数次的飞行数据计算绘制的,我们在许多许多的星球上设有无线通讯基站和同步通讯卫星,这样才组成一个星际网。导航位置超级准确,通讯信号超级灵敏超级强,宇宙间各种辐射都干涉不了。我们已在无数次的星际飞行中验证过了,安全稳定可靠好用!这几天,我们安排一个技术员教你们的相关人员使用这设备。”

雷姆雷探思琪教授说完,曲波团队的成员们纷纷起身鼓掌,掌声热烈而持久,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激动与感激。曲波感慨道:“雷姆雷探思琪教授!万分感谢!这设备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以后在茫茫宇宙中飞行时,就有了定海神针,不再迷路了!这次,我们来到这里,没有导航,完全是凭感觉。”

“哈哈,那是因为你曲教授跟别人不一样,换成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可能出来了,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雷姆雷探思琪教授笑着说道,“有了导航,再加上无限时量子通讯,这已是几千年前的技术了。现在这技术已深化到极限,不受时空干扰,随时随地可以与我们通讯联系。当然,你们到达任何位置,我们也是非常清楚的。你们别误会,这样绝不是为了跟踪你们,这样说吧,即使你们飞船上没有装我们这设备,我们同样也可以捕捉到你们的位置和行动踪迹。”

这时,有位德国人科特举手问道:“请问一下,你们这通讯设备,在黑洞里也会有信号吗?”

雷姆雷探思琪教授微微点头,自信地回答:“有信号,非常清楚的信号。我们无数次验证过。黑洞那只是聚集巨大的能量形成的,而巨大的能量同样会产生巨大的磁场辐射,所以,你们的电气、通讯设备在那里会被屏蔽掉。说到黑洞,其实跟我们的公路隧道一个原理,就是缩短了公路的距离,节省了时间,如果没有修隧道,要翻过大山大河可能要多花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倍的时间,而黑洞能量巨大,那就不是节省多少倍的时间和距离,而是几千万倍,极大节约了时间空间距离。那是宇宙自然界的神笔之作!对于宇宙生物界的科学家们,那一直是个谜,我们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和猜测,我们在想是否可以自己根据需要创建这样的‘隧道’,那样可以更快速到达我们要去的任何星球。”

一位美国专家接着提问:“雷姆雷探思琪教授!你们认为这宇宙间各种物质,比如您刚说的黑洞,以及其他的星球,不会是什么有着巨大能量的生物创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在我们地球上,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一切是曾经某一时间,宇宙发生大爆炸而形成的,你们认为这观点可信吗?”

雷姆雷探思琪教授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然后缓缓说道:“宇宙大爆炸,这个观点有意思。我们这里的科学家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宇宙存在时间太久远,我们这些生物体存在时间相对来说就是那么一瞬间,所以,我们对宇宙的存在到目前为止都只是猜测。我个人认为宇宙是能量性的,宇宙是没有起源的,而是能量性的物质具有运动性起伏性波动性等等的作用而产生出物质性。宇宙未必就是大爆炸产生出来的。由于能量性是不能创造出来的,或说能量性是不能凭空而来,亦不能凭空消失的原理,而能量是守恒性的。守恒性是不存在着没有的,因此就认为,宇宙就不是大爆炸产生出来的了,而是本来就是有的了。但由于物质的能量性是有变化性的运动性的穿越性的转化性等特性,而就演化出起源之说,而就认为宇宙是有起源的了。而宇宙就算是有起源性的,亦是起源于本身的能量性的起伏性作用,是本身能量的运动性而造成出来的。”

雷姆雷探思琪教授身边的另一位学者也补充道:“我也是不赞同‘大爆炸理论’解释,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本身就有的,不论这些物质会发生何种关系都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存在,只是这物质是动态存在的而已。‘大爆炸’产生了一切难以完全解释清楚。”

一位俄罗斯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科学界之所以认为宇宙是在大爆炸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可以解释物质的生成。根据观测,目前宇宙中各种元素的丰度,证实了人类的核物理理论。第二种理由是宇宙中普遍存在星光的红移现象。根据观测,星光的红移与星辰的距离成正比。这一红移现象被认为是光的运动红移,即是由天体的相互远离造成的。第三种理由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着相同温度的微波背景辐射。该辐射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所残留的余辉。由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对于同样的现象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解读。人类之所以根据物质元素的丰度、星光的红移和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的存在,做出有利于宇宙大爆炸的解读,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需要一个变化的宇宙。”

“如果宇宙是静态的,那么我们很难理解物质与能量相互转换的方向性。这就好比是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发生反应的方向是不同的。在现有的环境下,质能转换的方向,显然是质量向能量的转变。如果宇宙的状态是不变的,那么物质是如何生成的呢?”一位美国专家继续追问。

雷姆雷探思琪教授认真地回答道:“对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质疑却始终不绝于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宇宙竟然爆炸了 130多亿年。而且,宇宙爆炸的力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还在不断地加强,表现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与宇宙中各个天体系统百亿年来稳定的存在相矛盾。所以,合理的宇宙演化模式应该是,宇宙在其早期迅速膨胀产生物质,之后宇宙在其绝大部分时间是相对静态的,从而保障各种天体的形成及其稳定的运行。”

“之所以认为宇宙始终在不停地快速膨胀,是因为运动红移解释。实际上,由于光子的静质量非常小,以至于光子的动能远小于其势能。因此,光子为保持其相对于空间势能的速度,使光速由最初的相对于退行的天体以 c运动,转变为相对于空间以 c运动,光子的实际速度提高了。作为补偿,光子很小的势能就足以弥补其动能的增大。确切地说,光子的运动红移量是非常小的,远远不足以解释我们所观测到的星光红移。由于宇宙空间是由无数个离散的基态量子构成的,光子只是受到激发的量子。因此,光子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会消耗其部分能量,将该能量转移给了量子空间。这就是耗散红移。在光子漫长的运行过程中,其红移量是可以获得不断地积累的,使之足以达到可观测的程度。此外,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宇宙的膨胀速度远超过其内部传播的速度。于是,宇宙内部的平衡,只能靠把局部高能的部分屏蔽起来,这就是能量转换为物质的过程。反之,在宇宙相对平静的时期,宇宙的膨胀速度远小于其内部传播的速度。于是,宇宙内部的平衡完全可以由其内部的交流来实现。于是,宇宙开启了质量转换为能量的变化模式。”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位中国的航天专家提出了新的问题:“那按照这样的理论,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提升我们星际航行的速度呢?目前我们的飞船速度,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实在是太慢了。”

雷姆雷探思琪教授沉思片刻后回答道:“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宇宙中的能量场。比如,黑洞周围虽然存在巨大的引力和复杂的物理环境,但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其引力弹弓效应,就有可能极大地提升飞船的速度。不过,这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以确保飞船在靠近黑洞时的安全。”

曲波接着说道:“在地球上,我们也有一些关于利用宇宙能量的设想。比如,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收集和利用宇宙射线的能量,将其转化为飞船的推进动力。但目前还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高效地捕获和转化这些能量,以及如何确保飞船在接收能量过程中的稳定性。”

雷姆雷探思琪教授点了点头,说道:“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宇宙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能量节点,这些节点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够找到并连接这些节点,或许可以为飞船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实现超高速的星际航行。但要找到这些节点,需要更先进的星际导航和探测技术。”

随后,双方又围绕着星际宇航中的材料科学、生命保障系统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盘古星球的科学家们热情地分享着他们在材料研发方面的经验,他们展示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的样本,这种材料在灯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泽,具有超强的抗压和耐高温性能,能够在极端的宇宙环境中保持稳定。而地球的科学家们则详细介绍了他们在生命保障系统方面的创新,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模型,展示了如何模拟地球生态环境,为宇航员提供更舒适和安全的生活空间。

在交流的过程中,曲波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观点,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展示,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两个星球在科学技术上的差异和互补性。他意识到,这次交流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碰撞,更是为未来地球和盘古星球在星际宇航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他心中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人类能够在宇宙探索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