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宇宙正在膨胀的说法并没有错,但这意味着什么呢?它会膨胀成什么样?膨胀的起点又在哪里?当我刚开始认识到周围的星系都在飞速远离我们时,我直觉上认为地球一定离宇宙的“归零地”(宇宙大爆炸的中心点)很近,但我也知道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不太理智的想法。
想要正确理解宇宙膨胀的本质,你必须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忘掉那些科普动画营造的宇宙大爆炸场景:一个发光的团块突然爆炸,无数的碎片被抛到周围的空间中去。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宇宙根本没有中心,“地球离宇宙中心很近”的印象不过是一种错觉。事实上,所有星系都在远离除自身以外的其他星系。从任意星系的视角观察到的情况都大致相同,因此我们所处的位置并不特殊。
我在这里做一个粗略的类比:假设我们在旁观一堂舞蹈课,学生们手拉着手围成圈,正在听老师给他们讲解舞步。现在,老师让所有学生都往后退5步,这个圈就变大了,所有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更远了,没有谁是特殊的个体,在任意一人看来都是一样的情况——其他人都在远离自己。当然,星系并没有围成圈,但这种思考方式同样有效。
对我们来说最好的做法其实是,不要想象空间中的星系在移动,而要想象星系之间的空间在膨胀。这样的想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而且空间确实在变大(在可观测宇宙中,每天都会多出1020立方光年这么大的空间)。对你来说,可能一时之间无法接受真空(虚空)居然能伸展或膨胀的情况,但事实的确如此,科学家已经证实空间具有弹性。事实上,空间不仅可以伸展,还可以弯曲、扭转和振动。宇宙膨胀就是在星系之间“增加空间”,其结果是星系相互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些新的空间无须“来自什么地方”,或者扩展成什么样子,它们就是本来的空间。
有了这些新的认识,我们就可以重新面对“大爆炸是在哪里发生的?”之类的问题了。答案是:宇宙中的每个角落。被我们视为大爆炸余辉的宇宙微波背景没有中心点,它并不是由空间中的某个点辐射产生的。整个宇宙都充斥着微波,我们仿佛身处巨大的烤箱之中。观测宇宙微波背景的过程,就是从天空中的每个角落探究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想象空间的伸展对我们理解红移也大有裨益。来自遥远星系的光波必须穿过不断膨胀的空间才能到达地球,在空间伸展的同时,经过其中的光波也一同被拉伸,导致波长增加、频率减小——蓝色光就这样变成了红色光。对那些最古老的可观测星系而言,当它们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的时候,波长已经被拉长到原来的11倍。
我们在宇宙中观测的天体距离地球越远,其红移效应就越显著。伸展系数(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波长与原波长之比)随距离增加而增长,光的波长会远远超出可见光的范围,进入红外光波、微波、无线电波的范围。简言之,距离越远,波长越长,没有上限。从理论上讲,在某一临界距离上的伸展系数会增加到无穷大。在一个简单模型中,这个距离对应的是大爆炸以来光能传播的最远距离。显然,我们无法看到比这更远的东西,因为在宇宙形成初期发出的光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来到达地球。因此,空间中存在着一个视界(光视界),它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光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所以我们无法获知在视界之外有什么东西,无论多么强大的测量仪器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是,就像地球的地平线并不是我们所在世界的边界一样,宇宙的视界也不是“宇宙的边界”。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边界这回事,视界只是宇宙可见区域的界限。宇宙的空间很可能是无限延伸的,如果宇宙的时间是有限的,就会有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大爆炸的炽热余温覆盖的范围就是视界内的空间,来自那时的宇宙微波背景的红移伸展系数大约是1 000。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一个星系距离我们120亿光年,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它120亿年前的位置,它现在在哪里?由于宇宙正在膨胀,这个星系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可能已经拉大了几百亿光年。比如,视界现在距离地球大约470亿光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望远镜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当今宇宙的快照,而是将一系列图像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串联在一起形成总集。这很像把一部电影中的某几帧切分出来,然后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整合在一起,我们在观测时就会一次性看到所有场景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