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社会经济中的脱贫条件分析
事实上,富裕县具有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经济优势和文化基因。富裕县耕地面积230万亩,草原90万亩,土地资源和草场资源比较丰富,易于发展传统农业和畜牧业。富裕县市优质高粱的生产基地,本地的特色产业“富裕老窖”白酒,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由于本地是草原民族聚集区,畜牧业比较发达,被称为“中国鲜奶之乡”。再加上历史上的驿站文化、移民文化反映出来的交流融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使富裕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拥有了经济和文化上的条件和实力。
(一)传统种植业基础牢固
对于中国大多数县来说,农业是一地产业的传统和支柱。富裕县的自然条件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建国以来,由于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革管理体制,调整生产结构,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技术,加强植保工作,种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富裕县农作物种类较多,有玉米、水稻、小麦、谷子、大麦、糜子、荞麦、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有甜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有茄子、黄瓜、萝卜白菜等蔬菜作物。
根据《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3—2017)的统计数据,2013年富裕县虽然遭受严重低温洪涝灾害,但大灾之年不减产,实现粮食产量83.9万吨。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实现42.2亿元,增长4.7%。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水稻面积增至50万亩,比上年扩大11.9%。种植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
2014年富裕县种植业获得一个大丰收年,实现粮食产量92.75万吨,同比增长10.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8.7亿元,增长15.3%。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水稻面积增至60万亩,比上年扩大23.4%。玉米面积154.4万亩,同比减少7.2%,大豆面积近9万亩,比上年增加71.2%。玉米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多,这是多年没有出现的现象。
2015年实现粮食产量92.9万吨,同比增长0.2%。水稻面积增至68.2万亩,比上年扩大13.7%。2016年种植业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实现粮食产量87.5万吨,同比下降5.8%。
到2017年,富裕县不断深化农业改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当年的粮食总产达到89.45万吨,同比增长2.2%。成为全国第二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水稻面积46803公顷,同比增长34.4%,玉米面积103416公顷,同比减少4.2%;大豆面积6950公顷,同比增长109.7%。同年,农村土地确权完成86个村内外业及公示工作,确权颁证有序推进。建成“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40处、13.7万亩。新建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9处、1.5万亩,达到22处,4.76万亩;新增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面积1.5万亩,达到18.5万亩;新增绿色有机标识5个,达到41个(见表1-2)。
表1-2 富裕县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表(2013—2017)

资料来源:《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3年—2017年。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2013—2017年),第一产业始终是富裕县的支柱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40.4%、45.6%、47.7%、44.1%、44.2%[6]。(见表1-3)
表1-3 富裕县地区生产总值表(2013—2017)

资料来源:《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3年—2017年。
(二)粮食加工业实力提升
富裕县是高粱的优质产地,粮食加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酿酒业上。以高粱酿酒是当地的一项经济产业,其中以“富裕老窖”最为知名。
黑龙江省富裕老窖酒业有限公司是民营股份制企业,始建于1915年,由杨贵棠兴办的酿酒作坊“小醑”,后发展为“鸿源涌烧锅”。建国后改为国营富裕县制酒厂,1995年更名为黑龙江富裕酿酒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企业改制成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年产白酒能力为5万吨,品牌价值36亿元。有注册商标45枚,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枚,有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首席品酒师1人,国家级特邀白酒评酒员1人,国家级白酒评委3人,省级白酒品酒师11人。
表1-4 黑龙江省富裕老窖酒业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单位:千元)

资料来源:《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3年—2017年
富裕老窖酒业公司是地方财政支柱企业(见表1-4),是东北白酒行业排头兵,黑龙江省民营纳税50强。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全国酿酒行业百名先进企业”、“全国轻工业卓越绩效先进企业”、“国家守合同重信用”、“中华老字号”、“国家A级绿色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等殊荣。先后在世界名酒名饮协会中华名酒名饮澳门博览会上获金奖、美国全美第58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国内外多项殊荣。在全国同行业名优产品大赛中,芝麻香型产品荣获全国第一名,被授予全国酒类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推荐品牌。2011年,富裕老窖绿色食品“东方巨龙”酒在全国白酒评比中荣获第四名,被授予“中国白酒技术创新典范产品”。
企业发展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扶贫助弱帮残。先后向“圆梦工程”、“春蕾工程”、“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和“助残工程”捐款捐物。近年,富裕老窖积极开展产业扶贫,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二道湾镇力合村与“富裕县永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2000亩高粱原料基地。该合作社共有入社成员51户,其中贫困户31户,占比60.8%。高粱收获后,富裕老窖以高于市场价0.05元的价格收购糯高粱,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农民实现月收益3350元,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三)畜牧业养殖优势明显
富裕县还有优质的畜牧业资源。17世纪50年代,移居到富裕境内的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1904年放荒以后,汉族人涌入富裕地区,畜牧业生产逐步发展起来。建国以后,富裕县对畜牧业生产十分重视,提出保护牲畜,增加畜力,严禁屠宰耕畜,开放家畜交易市场等政策和措施,使以饲养役畜和猪禽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5年,富裕县实行大牲口定额管理,超产奖励制度,畜禽生产稳步上升。1963年,富裕县进一步完善发展畜牧业政策。1976年,富裕县被黑龙江省确定为半农半牧县,1977年被列入国家商品牛生产基地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富裕县结合实际,从三个方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牧结构,全县划分为“以牧为主、半农半牧、以农为主”三种类型。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饲料作物面积由过去的10%增加到20%。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变以猪为首为以牛为主,提出“一大(奶牛)带三小(猪、羊、禽)”的畜牧业发展方针。经过调整,全县养牛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奶牛数量实现新的突破,1983年奶牛发展到4262头,是1976年的22倍。
1984年,富裕县被黑龙江省定为牧业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农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抓住不放,大力开展黄牛改良,走出冻精配种、母牛挤奶、公牛育肥这样一条低成本、见效快的新路子,开创黄牛变奶牛,改良促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新局面。
为了调动广大群众,多养畜养好畜的积极性,富裕县制定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具体措施。1982年规定,农民每养1头奶牛,划给3亩饲料地,1头改良牛划给2亩饲料地,1头黄牛划给1亩饲料地。1985年各增加一亩。地随牛走,谁养谁种。1头猪2亩饲料地,10只羊1亩饲料地。交售2公斤鲜奶,粮食部门供应0.5公斤平价饲料粮。对专业村和家庭养牛厂实行三扶持、四优先,即在技术服务、资金投放、物资分配上扶持;在繁育配种、防疫灭病、划分饲料地、良种畜分配上优先。县乳品厂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卖奶户。为方便奶牛户交售鲜奶,千方百计增设鲜奶收购站(点),形成以县乳品厂为中心的遍布城乡的鲜奶收购网。1984年,富裕县县成立牧工商公司,各乡、镇设分公司,积极开展畜产品收购、供应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工作。从1981年开始,富裕县大幅度增加对畜牧业生产投资,平均每年投资650万元,约占农业总投资的37%。
如此悠久的奶业发展历史塑造了富裕县牧业大县、牧业强县的地位。富裕县自1982年实行牲畜作价承包发展畜牧业专业化生产以来,全县畜牧业专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富裕县奶牛产业化也形成较好基础。
1994年全县牧业产值1.9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3%,牧业总收入突破首次突破1亿元,人均牧业收入651.8元,占农业人均收入的43.4%,全县人均肉,蛋奶羊毛产量分别为50.23公斤、24.9公斤、178.24公斤、1.52公斤,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7]。到 2009年,富裕县奶牛存栏达到14万头,实现商品奶量28万吨[8]。
2013年,富裕县奶牛产业稳步发展,光明乳业万头牧场和5000头奶牛合作社顺利推进,新建2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小区六个,累计达到34个。全县年末奶牛存栏,17.01万头,全年鲜奶产量42.1万吨[9]。2015年,富裕县奶牛产业全力推进,奶牛由分散普养向集中科学饲养转变,全县年末奶牛存栏9.2万头,同比减少46.5%,全县鲜奶产量23.8万吨,同比减少46.5%[10]。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2.76亿元,其中牧业产值26.79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50.8%。奶牛产业向集中科学饲养转变,全县年末奶牛存栏9.17万头。全年奶产量26.4万吨[11]。2017年,富裕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5.87亿元,增长5.9%。其中牧业产值28.57亿元,同比增长6.6%,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51.1%。犇欣万头牧场等五个奶牛养殖基地建成,入牛规模1.4万头,全县年末奶牛存栏量9.19万头。全年鲜奶产量26.8万吨,同比增长1.4%[12]。
关于富裕县牧业的总体情况,据有关研究显示[13],2014年,县内以光明乳业为龙头及其他3家乳品加工企业并存,日处理鲜奶能力1400吨,对基地形成较强的拉动能力(见表1-5);基础牛群数量稳步扩张,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始终位居全市各县区之首;全县210个机械化榨乳站遍布村屯,机械化榨乳率达到100%;实施了奶牛电子档案建设,启动了奶业信息平台建设,开展了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奶业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提升;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渐形成、相关政策日趋完善、综合措施日益配套。
富裕县奶业企业的代表是黑龙江省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1996年11月1日正式运行,是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富裕乳品厂联合组建的合资企业。
公司占地面积68291平方米,拥有3个乳品生产车间,11条从瑞典引进的超高温灭菌奶生产线,3条从丹麦引进的奶粉、奶油生产线。主要从事超高温灭菌奶和奶粉、奶油生产。设计年产能力30万吨,是光明乳业下属大型的生产加工基地之一。
表1-5 黑龙江省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单位:千元)

资料来源:《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3年—2017年。
自1998年成功建设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机械化挤奶站以来,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实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以质计价、全程服务”,建成了优质奶源基地,找到了企业发展与奶农受益的最佳形式。现在,公司已拥有130多个机械化挤奶站,每天收购优质、新鲜的无抗生素牛奶。收奶量、产销量和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30%以上。
合资以来,公司不仅自身获得了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累计生产乳制品36万吨,创利税3亿多元;奶源基地建设带动了2万多农户脱贫致富,累计为农民发放奶资11亿元;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几千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饲料、兽药、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受到社会的广泛称赞。[14]
[1] 资料来源:根据富裕县委办公室提供数据整理。
[2] 资料来源:根据富裕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整理。
[3] 富裕县县志办公室:《富裕县志》,1990年7月第一版,第51—52页。
[4] 温洪清、李志红:《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驿道和驿站》,《黑龙江史志》,2007年第7期,第40页。
[5] 仇福海、刘颖、徐国军:《富裕县“一五”时期大规模垦荒移民始末》,《世纪桥》,2012年第18期,第47页。
[6] 富裕县统计局:《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3年—2017年,内部资料。
[7] 吴晓东:《富裕县畜牧业生产走上专业化道路》,《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第3期,第51页。
[8] 孟宪宝等:《富裕县奶牛产业化发展初探》,《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年08期,第20页。
[9] 富裕县统计局:《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3年,内部资料。
[10] 富裕县统计局:《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5年,内部资料。
[11] 富裕县统计局:《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6年,内部资料。
[12] 富裕县统计局:《富裕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7年,内部资料。
[13] 蒋寅峰:《加快推进富裕县奶业提档升级》,《中国畜牧业》,2014年第15期,第70页。
[14] 资料来源: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网站,http://www.qqhr.gov.cn/lssp2015/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