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怎样的心态做一名辅导员(自序)
以怎样的心态进入职场,是每一位职场新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但每次参与新入职辅导员的面试时,我都发现,很多刚毕业的应聘者其实并没有做好当一名辅导员的心理准备。他们往往只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稳定性,留在高校工作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却不知作为一名辅导员所要面对的艰辛和挑战。
11年前,我研究生毕业进入高校学生工作部工作。对我而言,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生转折。
11年前,成都的商报业还很火,有几家都市报在全国报界的地位不可小觑,我在一家知名的商报实习。当一名记者,对我而言不仅意味着可以激扬文字、针砭时弊,还意味着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避开世俗纷扰,在诗和远方中寻求一个心灵的空间。
但当我选择离开时才明白,当初的这份憧憬,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青春梦。报社的纷繁复杂,也让初入社会的我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至今,我依然会想起离职前,新闻部主任诚意挽留的肯切。这让我对自己的实力有了一点确信,而这微不足道的确信,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而言弥足珍贵。谈到职业心态,对自我的确认与自信也许是第一位的。
后来的11年,我留在了高校,很重要的一块工作就是为辅导员们的成长发展服务。
理性也是任何职场人在决定自己的职业何去何从时必须具备的心态。理性意味着,不在职业顺境时得意忘形,也不在职业逆境中萎靡消沉,而是透过所有的跌宕起伏,重新看清自己,认清职业,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职业不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各异。对于辅导员这一职业,我想有两个问题需要想清楚。
第一个问题:辅导员工作是否是一项可以从事终生的事业?
从教育部16号文件下发至今,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已经被提及了16年,但它又总是常谈常新。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发力,运筹帷幄,但从实际成效来看,这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每年教育部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不乏工作了一辈子的老辅导员,但从每个高校来看,屈指可数,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辅导员队伍难以长期稳定的现实。
而在我身边,也不乏工作10年以上,心态逐渐成熟,人生阅历逐渐丰富的优秀辅导员,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岗位。
国家对辅导员职业价值有很高的定位。比如,辅导员在高校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但在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配套政策尚不健全,高校社会责任法律归属不清,辅导员行政工作过重。在种种客观现实下,辅导员们的实际工作境遇与愿景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在我与辅导员的访谈中,一位工作了8年的优秀辅导员告诉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处理了一起学生坠楼事故,当时现场的惨状让她至今都时常从噩梦中惊醒,使得她不得不长期接受心理治疗。而另一位辅导员告诉我,有个学生因为一件调换寝室的事情,整整纠缠了她三年,直至该学生毕业,这种骚扰仍一直未断。
几年前,我参加一个全国辅导员培训会议。会上,某位校领导声情并茂地讲述她做了2年辅导员的美好经历,鼓励台下辅导员将这份职业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去经营。有位辅导员默默地站起来,问:“如果您不是做了2年,而是做了20年,您还会这么说吗?”当时,台上演讲的校领导哑然,全场哑然。这种无法证实的问题,也许谁都没有答案,而现场的沉默,其中的缘由也不言自明。如同电影《私人订制》结尾葛优的那段台词:“捐10万,我愿意,捐100万,我也愿意,但要让我捐车,我不愿意!因为,车才是我真正有的,而我愿意捐的,不过都是‘如果’。”这是诚实的回答。
职业互动如同感情互动,如果只是单方面付出的多,且看不到希望,即使有再美好的承诺,最终也会分道扬镳。偶尔体验和每天面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该”所能定义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当前的环境下,辅导员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众所周知又讳莫如深。这样的职业,应该属于年轻人。
在我们不断强调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憧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同时,始终不能违背的是教育的客观规律性。亲密关系的建立、情感认同,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做的一项调查中,年龄在30岁以下、工作5年以下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比工作10年以上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出40%,而新入职辅导员相对老辅导员具有代际差异更小、更易于与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共识的优势。
辅导员职业是一份与青春相伴的职业,在合适的年龄享受它赋予的年轻的热情、创意、友情,这会给人生积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激情之后,总会归于平淡与真实。当我问一位工作了10年的辅导员:“你怎么看辅导员工作创新?”她淡然地回答:“如果5年前访谈我,我会津津乐道地跟你讲创新的话题,但现在我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则更看重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在适合的年龄做适合的事情。选择辅导员职业,不是给自己的职业上保险,如果人职之间不再匹配,不能互相保鲜,保险箱就会变成自我束缚的牢笼,安稳的工作就会成为煮熟青蛙的那盆温水。
第二个问题:选择辅导员工作可以带给我什么?
在我进行的一项辅导员胜任力调查中,辅导员职业带给受访者最大的满足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我实现,即作为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二是想法可以自主,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导学生;三是情感满足,即与学生建立起长期的情感互动与连接,结下终身的师生情谊。从这三方面的表述来看,辅导员职业的价值主要来自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享受。
我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100位高校辅导员进行了性格测试,发现优秀辅导员具有团体依附、适度紧张、情绪稳定三大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与辅导员胜任力之间呈正相关性,即辅导员性格中这三种特征越明显,胜任工作的能力越强。
总结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对优秀的辅导员们画一个像,他们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他们追求心灵满足和精神富足,看重自己对他人的教化作用和影响,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带给他们足够的幸福感;二是他们看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注重团队和谐,个性太张扬的人并不适合这一职业;三是因为每天要应对、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类事务,因此,他们需要具有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感,让自己随时保持适当的亢奋和紧张;四是他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练就了处变不惊、踏实沉稳的处事心态,这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
年轻时,选择做辅导员能带给我们什么?答案已知晓。首先,如果你在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之间,更看重后者,或者也看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对他人的影响,辅导员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尽管辅导员面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但对提升个人统筹协调、团队合作、抗击压力等综合能力方面也大有裨益。这不失为一段有价值的人生经历,是一笔财富。
选择怎样的职业,与一个人的性格、人生理想密切相关。
辅导员相比专业课教师,陪伴学生的时间更长,其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潜移默化,从这个意义而言,辅导员的职业价值不可估量。但如果外在制度环境不能为辅导员提供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职业松弛,选择离开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
这本访谈实录,汇集了辅导员、学生、副书记对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原汁原味。所访谈的15位辅导员,都是各高校推荐的优秀辅导员。在他们身上,有对这份事业的敬业与热爱,也有无奈与彷徨。无论如何,这是走进他们心灵的一次探索。
感谢张岷、杨兴无、杜琳、张斌、徐丽、张莉老师对案例的点评。他们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资助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教育指导方面的老中青三代,均有超过10年的从业经验,有些老师将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他们的点评务实而切中要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请读者细心阅读他们的点评,一定会有所体悟。
希望本书对致力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求职者有所帮助。
邹涛
201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