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自2017年出版以来,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经过了多次印刷,许多高校将其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作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这本书的质量,及时更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本次改版对第1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再组织和更新。具体改动内容如下。
1)将本书重新划分为六个部分——软件工程概述、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开发计划、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实现与测试、软件维护与软件工程管理,并且将各章节重新进行了整合。
2)在第1章软件工程概述中,增加了“开源软件开发方法”“群体化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工程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3)将“敏捷软件开发”单独构成为第3章。
4)在第5章结构化分析中,增加了“原型设计”方面的内容。
5)在第6章结构化设计中,增加了“UX设计与UI设计的区别”和“软件设计评审”方面的内容。
6)在第7章面向对象方法与UML中,增加了实例。
7)在第9章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中,增加了实例。
8)在第11章软件实现中,增加了“代码重用”和“分析和评价代码的质量”方面的内容,并使用WebStorm和PyCharm工具来实现“‘墨韵’读书会图书共享平台”的“用户登录”模块(结合了Vue与Django框架)。
9)在第12章软件测试中,增加了“自动化测试”方面的内容,并使用PyCharm对“‘墨韵’读书会图书共享平台”的“用户登录”模块进行了单元测试。
10)在第13章软件维护与软件工程管理中,增加了“软件部署与软件交付”和“自动化运维”方面的内容。
11)针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内容,录制了微课视频。
12)对全书仔细地进行了梳理,去掉了重复和不重要的内容,重新修订了各章节的实例。
本书共13章,内容涉及软件工程概述、软件过程、敏捷软件开发、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开发计划、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方法与UML、面向对象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面向对象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以及软件维护与软件工程管理。
本书理论知识的教学安排建议见表1。
表1 理论知识的教学安排
建议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
建议理论教学时数:32~48学时。
建议实验(实践)教学时数:16~32学时。
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适当删除一些章节,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调整章节的顺序,增减各章的学时数。
本书的作者为吕云翔、曾洪立。感谢胡湘鹏团队、石远翔团队、蒋博文团队、周涛团队等对本书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为本书做出贡献的同仁们。
本书配套的视频二维码位置见表2。
表2 视频二维码位置
(续)
本书通过网盘(获取方式见封底)提供:程序设计指导、“软件学院‘墨韵’读书会图书共享平台”案例(含文档和代码)、软件工程常用工具及其应用、综合案例(含文档和代码)、基于“软件学院‘墨韵’读书会图书共享平台”的实验。读者可扫描封底的二维码,下载后阅读相关文档。
由于软件工程还在发展之中,软件工程的教学方法本身还在探索之中,加之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也希望各位能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与我们交流(yunxianglu@hotmail.com)。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