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不收礼”:一个村落的仪式性礼物交换与互惠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余天休奖评委会推荐语

获奖者:郑姝莉

人类行为中的互惠关系是社会学及人类学关注的经典领域,已经有大量以东南亚社会为基础资料的研究文献,中国一般被视作具有类似行为模式的区域。作者续接这一研究传统,发现中国案例中传统互惠行为发生了变化。

第一,理论功底不错,涉及了主要的礼物问题研究,从人类学的经典课题到社会学的细致讨论,作者基本准确。作者捕捉到“请客不收礼”这一比较有趣、“反常”且值得研究的现象,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体现了较好的问题意识。第二,与《社会学研究》中的很多论文的文献回顾相比,本文的理论脉络清楚,没有偷懒耍赖。第三,经验材料丰富、有张力。作为一篇社会学“个案”路径上的文章,本文的田野资料比较丰满,说明作者的调查比较扎实。作者概念化了这种现象,即互惠行为简化——资助型互惠缩窄,关系延续型互惠单重化——并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社会学的解释。微观方面,根据案例事实,论文试图回答互惠变化的多个经验问题:为何人们对资助型互惠的依赖降低,对建构声望的需要加强?哪些连锁反应推动了互惠去制度化进程?关系选择怎样推动了道义性的礼物关系圈萎缩?宏观方面,针对以往将互惠作为一种无差异的普遍性制度假设,特别是外部制度环境压力导致变迁的解释,作者发现村内互惠的功能指向有差异:从通过选择性送礼维系互助情感,到不收礼宴请获得新声望,资助型互惠逐渐消退。村民是主要的制度筛选者,是案例内部非正式制度(关系功能)的变化(作为主因)与外部环境制度变化(官方推广)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互惠规则的变化。论文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基于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表现出推进现象的概念概括、将理论问题和经验材料相联系的研究意识,是一篇扎实的社会学经验研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