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再说说希腊历史
具体的历史是希腊哲学思想产生的土壤。希腊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爱琴文明,也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前2000—前1200年);荷马时代(前1100—前900年);古风时代(前800—前600年);古典时代(前500—前400年);希腊化时代,也称马其顿统治时期(前400—前200年)。古希腊文明在克里特岛萌芽,克里特岛是希腊第一大岛,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诞生了一些小王国,在这些王国里,最著名的君主是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因此克里特文明也被称为“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文明的高峰期出现了统一的克里特王国,这一文明持续到了公元前1400年左右。至于毁灭的原因,历史学家众说纷纭,此后古希腊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
迈锡尼文明继承了克里特文明的许多特征,小邦林立、彼此征伐,如果说有值得一提的东西,那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战争是在迈锡尼时期发生的。

迈锡尼古墓
迈锡尼古墓由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博士于1876年发掘出来,里面埋葬着大量的金、银、铜制器物,可证迈锡尼文明时代的辉煌。
小亚细亚沿岸的城邦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拜访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时,拐走了斯巴达王美貌的妻子海伦。斯巴达王大怒,便去找自己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商议。阿伽门农联合希腊诸国,前去进攻特洛伊。战争打了十年,特洛伊久攻不下,希腊联军最后采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城,将城市洗劫一空,烧为灰烬。
众所周知,特洛伊战争是希腊城邦和特洛伊为争夺美女海伦而爆发的战争。争夺美女的战争?大家打半天就为抢一个人?为美女打架是可能的,但因此发动长达十年的战争是不可能的。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整个故事是以《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为中心,加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埃阿斯》《菲罗克忒忒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伊菲格涅娅在奥利斯》《安德洛玛刻》《赫卡柏》,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奥维德的长诗《名媛》等多部著作糅合而成。史诗描绘了战争,但对战争的真正起因却避而不谈,对战争的后果也讳莫如深。真实的历史是,迈锡尼城邦和小亚细亚重镇特洛伊为争夺贸易路线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特洛伊城是连接地中海和中亚腹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当时亚欧贸易的重要枢纽。商业发达的古希腊城邦早就对这块风水宝地垂涎已久,打败特洛伊就能独享亚欧贸易的全部利润。但任何一个城邦,都对强大的特洛伊无可奈何,城邦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打垮特洛伊。
发动战争的君王阿伽门农对各国做出无数承诺,才诱使那么多城邦跟他一起讨伐特洛伊。海伦的故事不过是一个香艳的、能鼓动平民战斗意志的借口而已,甚至在历史上有没有海伦这个人都很难说。
特洛伊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怀璧其罪。只有巨大的财富才能引诱强盗,没有这份巨大的财富和占领小亚细亚的诱人前景,谁管你阿伽门农一家的丢人事?连续十年的战争,绝对不是一个美女能引发的。
在战胜特洛伊后,迈锡尼文明辉煌了一段时间,但接下来的几百年,希腊将在黑暗中度过了。希腊南部是半岛和众多的岛屿,北部是山区。北部山区的部落武力强大,但文明落后,他们在下山结束了迈锡尼文明后,便让希腊陷入数百年的沉寂。直到斯巴达、雅典崛起,开启了希腊文明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前7世纪到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东方的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都让这个时代熠熠生辉。而希腊城邦的故事也长久流传,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希腊人团结一致打败了波斯。
打败波斯的两个主角,一个叫斯巴达,另一个叫雅典。
斯巴达人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军事苦修制度。每一个斯巴达成年男性都是战士,从小便经受严酷的军事训练。斯巴达实行双王制,两位国王具有同等的权力,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五位长老手里。长老是由公民选举而来,而公民就是战士。
劳动由奴隶完成,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中的俘虏。斯巴达是战士的国度。斯巴达的战士以重装步兵为主,而重装步兵则是斯巴达民主的源泉。在希腊骑马贵族的时代,骑兵对步兵有绝对的统治力,这时候的希腊自然无法产生民主。只有重装步兵诞生了,袍泽们肩并肩战斗,平民获得了武力,把骑马贵族拉到马下,这才有了公民民主。

斯巴达战舞
希腊的另外一个主角是雅典。雅典跟军事部落特征明显的斯巴达不同,它靠贸易致富,财富进而转化为雄厚的实力,尤其是海军的实力极其强大。在陆地上波斯人遇到的是勇武的斯巴达人,在海上他们则遇到了以海为生的雅典人。
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挑战与应战”理论来看,希腊和波斯还真是一对完美的案例。它们崛起的时间大致相同,都是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而最终的结果是希腊的马其顿彻底消灭了波斯帝国,然而在此之前,希腊作为受到进攻的一方,承受了更多的打击。
还记得那位将犹太人从新巴比伦帝国的可怕统治中解救出来的居鲁士大帝(约前600—前529年)吗?正是在他的手里,新建立的波斯帝国获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他在短时间内就将波斯帝国的版图从扎格罗斯山脉以东,扩张到了爱琴海东岸。过去由米底、巴比伦和吕底亚三方瓜分的世界中心文明圈,到此时已经有三分之二落入居鲁士的手里。他的继任者冈比西二世(前529—前522年在位)由于统治时间太短而来不及显露治国才能,直到大流士一世上台,才开启了波斯的黄金时代。

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前522—前486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三十六年,真正让波斯帝国成为使人望而生畏的强大帝国,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万王之王”的称号。
波斯帝国采取了一种相当宽松的统治模式,除了帝国的核心部族外,在其他被征服地区,帝国只是设置了20个行省并派驻了总督。跟任用流官的统治方式不同,这些总督可以世袭,这也意味着他们不会在当地实行特别残酷的统治;相反,他们会尽量在这片土地上施行仁政,以保证人民不会逃亡到其他行省,从而削弱他们自身的力量。总督在自己的土地上犹如国王,但他们需要向“万王之王”效忠,效忠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
1.参加每年在苏萨召开的、由国王主持的最高会议时,必须携带符合臣服之礼的贡礼。
2.各行省用金或银缴纳年贡。没有史料显示年贡具体是多少,但数额多少与忠诚度一定密切相关。如果你要展现忠诚,就要多交钱。
3.“万王之王”御驾亲征时,按不同地区的实力提供兵力,由总督本人或行省高官随同作战。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波斯帝国实行的是一种类似郡国制的国家动员体制,如果要在东方找一个对应者,那么西汉王朝建立后的前五十年,与之有着相当大程度的重合。
强大自信的波斯帝国,对宗教问题的处置也极为宽松。波斯的国教是祆教,又叫琐罗亚斯德教。这一宗教的主旨是善恶二元对立,阿胡拉·马兹达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是代表光明的善神。它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赫里曼经过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基督教的教义极有可能从中吸取了养分。
虽然波斯以祆教立国,但帝国不强制异教徒改变信仰。在波斯帝国统治下,无论是一神教信徒犹太人,还是多神教信徒希腊人,在信仰上都享有充分的自由。
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的时代到达疆域的巅峰,随之他将目光投向了西边。希腊人从来不认为波斯人会对他们感兴趣。相比波斯土地的肥沃,希腊多山的土地实在太过贫瘠。大流士一世征讨希腊的具体原因中,应该不会有向往爱琴海的美妙风情这一项。
要致富,先修路;要战争,也要先修路。居鲁士大帝征服吕底亚,拿下了都城位于小亚细亚的萨迪斯,而大流士一世修建了一条“王之道路”,从都城苏萨通往萨迪斯。希腊人没有注意到这一重要的事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条道路再往前,就要通到爱琴海沿岸了。
时间进入到公元前5世纪,大流士一世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他首先向欧洲大陆上的希腊城邦发出威胁,要么臣服,要么被征服。在强大的武力威胁和自治权利得到极大保留的保证下,大陆上的马其顿和色雷斯先后向波斯帝国表示臣服,而半岛上的雅典和斯巴达还抱有波斯不会跨海而来的侥幸。
然而战争不期而至,大流士一世以雅典等城邦曾经帮助过米利都抵抗波斯为由,发动了第一次大战。或许是太过自信,大流士一世并未御驾亲征,而是派遣了两名信任的将军指挥大军前往。显然,他没有机会听到后世的军神拿破仑的名言:“宁愿要一个平庸的将军领导一支军队,也不要两个天才同时领导一支军队。”而且大流士一世不亲征,就意味着波斯最精锐的王族军队不会出动。
此时的雅典也处于如日中天的状态,当时的民主政治尚未演变为民粹政治,公民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无与伦比的忠诚。而且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拥有一位参加过色雷斯保卫战的将军米提亚德。
公元前490年,第一次希波战争在雅典东北的马拉松平原全面爆发。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次进攻,波斯方面出动了大约2.5万人的兵力。希腊诸城邦从未出动过如此规模的军队,但希腊人的幸运在于,波斯军队有两名地位完全相同的指挥官,一位统领1.5万人,另一位统领1万人,他们之间如何协调,谁正谁副,大流士一世并未有明确指示。或许他认为这么多军队压过去,哪怕没有任何战术都能轻易获胜吧。
雅典方面出动了9000名重装步兵,普拉提亚提供的1000名士兵也包含其中。在波斯慢吞吞地进军的时候,雅典军队加强了训练,更重要的是理顺了指挥系统。要知道雅典是一个民主国家,最怕由一个将领掌握军权,然而战场上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将是很致命的,于是他们非常理性地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把军队的实际指挥权交给了从色雷斯回来的米提亚德。
1万名希腊士兵面对的是1.5万人的波斯军队,另外1万人的波斯军队谁也不知在哪里,何时到达,或许还在处理占领地的诸多问题。由此,波斯的兵力优势从2.5∶1降到了1.5∶1。这在冷兵器时代,并不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数量差距。毕竟勇气和用兵的技巧比单纯的兵力优势重要得多。对于希腊人来说,更有优势的地方在于,波斯军队长途跋涉而来,基本以轻步兵为主,而他们的骑兵还没有到达战场。雅典人则以重装步兵为主,只要短兵相接,胜利必然属于雅典。
希腊将领甚至排出了两翼重兵而中间相对薄弱的阵型,这是要把敌军全歼的架势。波斯人恰恰相反,他们在中间布下重兵,而两翼则相对薄弱。
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如果波斯人的中路先击溃希腊人的主阵,那么希腊人只能溃逃;相反,如果希腊人在中路顶住了优势敌人的攻击,而两翼先把波斯人的两翼打垮,则波斯士兵没有一个能逃回到他们后方的运输船上。
双方将领都知道这一点,当战争前的一切排兵布阵都完成之后,剩下的只能交给勇气和命运了。很显然,波斯人的好运可能在之前用得太多,而马拉松平原注定不是他们的荣耀之地。两个被宿命缠绕在一起的文明,在爱琴海岸边进行了第一次对决。如果天上有神祇关注人间的这场对决,他们一定会惊讶于交战双方的阵亡人数竟然如此的悬殊。波斯军队两翼的轻装步兵完全无法抵挡雅典重装步兵的攻击,双方阵亡人数分别是6400人和192人。或许那位跑了40多公里回雅典报捷的勇士,也要加入这份阵亡名单。
不慌不忙的斯巴达人没有赶上这场厮杀,马拉松战役是雅典城邦独立对战波斯帝国并取得完胜的战争。实际上,波斯军队的主力还在,溃逃并重新集结的人马,加上未参战的另外一路大军,还有近2万人,但军队士气低落,军心已散。害怕被君主责罚的两名将领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逃避惩罚,而不是继续战争。
也许,这点损失对于庞大的波斯帝国不值一提,但心理上受到的重挫则是不可估量的。一向战无不胜的波斯大军铩羽而归,那些归附的地区会不会有别样的心思?果然在马拉松平原大战之后,波斯新归附的地区便不断发生叛乱。大流士一世疲于镇压各处,直到他去世,叛乱也没有停止。
薛西斯一世(约前519—前465年)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既伟大又混乱的帝国。帝国可以容忍失败,但不接受任何质疑。他是伟大的居鲁士的亲外孙,他也是伟大的大流士一世的嫡长子,征服希腊对于他来说并非一个有实际利益的选择,而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远征。否则,帝国内部的质疑声会越来越大,帝国的存亡有赖于大众的信念。
继位两年后,三十九岁的薛西斯一世御驾亲征。跟上次大流士一世的漫不经心不同,这一次薛西斯一世决心狮子搏兔,用整个帝国的力量压垮不肯臣服的希腊人。他把大本营设在了萨迪斯,所有的亲王和行省总督都要率军参战,王族卫队“不死军”是进攻的核心和主力。
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中描述薛西斯出动了数百万大军,考虑到当时落后的物质条件和后勤能力,供养百万人大军是一件不具备任何可能性的事情。因此,历史学家们推测,薛西斯倾全国之力,应该能召集20万大军。不包括路上络绎不绝的运输队,这已经是古代战争中军队人数的天文数字了。大多数希腊城邦的人口都没那么多。
然而薛西斯一世没有想到的是,决定性的战役并不在陆地,而在海洋。征服了大片陆地的波斯帝国,对海洋还很陌生。
面对前所未有的强敌,还在内战的希腊各城邦立刻中止了战争,一致对外。尤其是雅典的宿敌埃伊纳也加入了联盟,这对希腊方面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消息,因为它们将把海上的控制范围扩大到萨拉米岛附近的海面上。在同盟会议上,希腊诸城邦一致要求在陆地上与波斯大军进行主力会战,因为无论雅典人多么善于海战,希腊诸城邦的城池都不能搬上海船逃离。斯巴达国王,年逾六旬的列奥尼达决心死守温泉关,因为温泉关是希腊中部的一处重要关隘,背山靠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波斯大军入侵希腊南部的唯一通道。斯巴达人希望通过坚若磐石的防守,让波斯人知难而退。
公元前480年,著名的温泉关战役爆发了。列奥尼达带领他的300名重装步兵,以及其他城邦派出的轻装步兵约7000人,打算在温泉关决一死战。出发的时候,列奥尼达和这些年轻的勇士已抱必死之心。而只带三百勇士的原因是,当时的斯巴达五位长老并未决定全面开战,身为国王的列奥尼达无权调动斯巴达大军,只能带着他的亲卫队出战。斯巴达的军事体制类似于原始公社,即使国王也不能独裁。

温泉关之战
本质上是个温和君主的薛西斯一世派出了使者,带去了他的建议:放下武器,各自回家。列奥尼达的回答是:想取我的脑袋,请便。这句话之后成为斯巴达人的标签,每当提到斯巴达人的时候,后来的人都会想起这句话。
战争在第一天就进入白热化状态,波斯的附从军源源不断地攻上关口,败退,再进攻,再败退。第二天,薛西斯一世的两个弟弟带领“不死军”进攻温泉关,然而结果依然是失败,两个弟弟也都阵亡了。
跟影视作品不同的是,控扼温泉关后路的近道并非无人防守,当波斯人发现这条近道并突然降临时,希腊人无力抵挡泰山压顶般的波斯大军。得知后路危急的列奥尼达允许其他城邦的步兵自行决定是否撤退,而他们将在温泉关死战到底。最后参加对波斯人的战斗中,有自愿留下的300名斯巴达重装步兵和700名塞斯比亚士兵,以及被列奥尼达强行留下的400名底比斯士兵。
人类是一种集高贵和卑劣于一身的生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温泉关前,希腊人所有的高贵品性诸如勇敢、坚毅和视死如归,集中体现在这些自愿赴死的1000余名战士身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泉关的守卫职责本来属于底比斯人,他们留下的人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最终可耻地选择了投降。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薛西斯王的印记——这是奴隶的印记。
前两天的惨败激怒了薛西斯一世,这一次他没有在后面等待战争的结果,而是将他的宝座直接搬到能够看到战场的前线。10多万大军前后夹击,箭矢如暴雨般落下,被包围的希腊勇士则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箭雨。
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以斯巴达和塞斯比亚士兵全部阵亡而告终,暴怒的薛西斯一世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他把列奥尼达的头颅砍下来戳在矛尖上示众。
战争彻底结束后,希腊人在此地树碑,上写:“异乡的人啊,请告诉斯巴达人,为了我们热爱的祖国而献出生命的我们长眠于此。”
由于底比斯已经接受了薛西斯一世的条件,加入了波斯阵营,大军通过温泉关南下已经没有任何障碍。接下来的决战,将在海上展开。
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薛西斯一世的20万大军如果没有海上运输线保障供给,那么不需要与敌人开战,他们就会不战自溃。

特米斯托克利
雅典首席将军特米斯托克利(前524—前460年)说服了希腊其他城邦,只有怀着必死的决心才能摆脱被波斯统治的命运。决战地点就在萨拉米岛附近的海上,这里是船只南下的必经之地。爱琴海岛屿众多,并不是浩瀚大洋,他们无需担心会在萨拉米错过敌人。至于雅典城,让给敌人好了。
薛西斯一世的大军从陆地进入雅典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连猫都被雅典人带走了。这让他的愤怒无法消散。雅典和斯巴达,都曾处死前来劝降的波斯使者,他的父亲大流士一世也在马拉松铩羽而归。对于薛西斯一世来说,雅典和斯巴达都是必须毁灭的,假如他们下跪求他赐予怜悯,他也不是不能饶恕他们。但现在面对一座空城,薛西斯一世更加愤怒了。他下令焚毁雅典城里所有的神庙,包括卫城和里面的雅典娜圣殿。
远远地看着卫城燃烧着的希腊人,已经陷入了不胜便亡的绝境。几百年后,东方的军神韩信攻打赵军的时候,曾经刻意营造过这样的处境,而现在的希腊海军也是“背水一战”。
双方的船只数量也是波斯一方占优。按照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的记载,波斯人的战船来自投靠他们的埃及人和腓尼基人,以及部分希腊城邦,总数大约900艘;希腊方面的战船大约400艘,力量对比依然悬殊。
然而,跟波斯陆上的本族兵力不同,波斯的海上力量全部由附属国组成,他们的军事技术和战斗意志,都远不如已无退路的雅典人。
公元前480年的秋天,萨拉米海战爆发了。与陆战不同,海战的进程是缓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没有埋伏和藏身之所,缺乏远程大炮的时代,海战只能是交战双方靠近后用弓箭和刀枪厮杀。
执政官特米斯托克利指挥的雅典战船,是体积小而沉重的加莱船,船头配有撞角,相对腓尼基人的大船,雅典战舰在萨拉米海湾里更加灵活。希腊人竟然用200只船包围了腓尼基人的300只船。另外一边,雅典盟军的战船在跟附属于波斯的希腊城邦战船纠缠不休,但双方都没有拿出必死的意志。在海岸悬崖上,端坐在黄金宝座上观战的薛西斯一世,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腓尼基舰队全军覆没,他的又一个弟弟,作为海战总指挥死在了腓尼基的战船上。

薛西斯一世观看萨拉米海战
公元前480年9月,在萨拉米海湾,希腊联军与波斯海军展开激战,最后希腊联军获胜。
面对海战一败涂地,薛西斯一世毕竟不是居鲁士那样的大帝,他留下陆军来年继续进攻,自己则一溜烟跑回小亚细亚。
最后还是要通过陆战来解决问题。这一次,斯巴达的军队没有迟到,相反,在亡国危机的刺激下派出了所有的军队,拥有公民权的1万重装步兵,以及没有完整公民权的3.5万大军。列奥尼达率领的300人卫队,就全部是拥有公民权的勇士,想象一下这个数字扩大30多倍后会爆发出怎样强大的战斗力。
次年,波斯军队和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平原对峙。波斯出动了10万大军,希腊出动了4万大军。仅从兵力对比上看,双方的实力是一如既往的悬殊,然而波斯无法想象希腊能够迸发出怎样的战斗力,前者为国王而战,后者为自己而战。

帕萨尼亚斯
斯巴达人负责希腊军阵的左翼,他们直面的是波斯本族精锐和王族卫队“不死军”,指挥官是列奥尼达的侄子帕萨尼亚斯(前513—前471年),这个三十四岁的壮年人将在这里证明斯巴达人的勇气。之前的海战依靠雅典,现在陆战的问题则由斯巴达解决。
这位并未指挥过大型战争的斯巴达将领,先后退吸引敌人进入丘陵地区再反攻,大获成功。一拥而上的波斯人受到埋伏,遇到坚决反击后,由于前后信息不畅导致全军拥挤不堪,乱作一团。尤其当他们的指挥官马铎尼斯在战场上阵亡后,波斯军兵败如山倒。从战争的结果看,与其说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斗,不如说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10万波斯大军,逃出生天的只有区区几千人。战后,投降波斯的底比斯被斯巴达人围攻,然而他们并没有灭掉这个城邦,而是让底比斯交出三名责任人后,解围而去。
虽然之后还有一系列战争,但在普拉提亚之战后波斯再也没有攻入过希腊半岛。公元前449年,希腊和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和约》,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令人唏嘘的是,斯巴达的战争英雄帕萨尼亚斯,十年之后被斯巴达的五长老委员会迫害致死,指控他的罪名是莫须有的;雅典的英雄特米斯托克利也经公民大会陶片投票被放逐出雅典,他后来担任了波斯新国王的边疆总督。命运,就是这样不可琢磨且玩弄人心。
波斯人在三次征讨皆告失败后,失去了向希腊进攻的能力,希腊人则因为是否追击波斯人而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斯巴达人是陆战民族,他们对海外征讨并无太大兴趣,以斯巴达为首组成了以半岛为名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之相对的则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雅典人对追杀波斯很有兴趣,因为他们的海军十分强大。消灭波斯的天命并没有降临到雅典头上,赶走波斯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战到了一起。
在波斯人到来之前,希腊各城邦之间就因为各种矛盾厮杀不休,当波斯入侵时,由于共同的敌人,它们暂时联合到了一起。但波斯的威胁一旦解除,它们的矛盾又重新爆发。希腊人的内战几乎席卷了整个希腊世界,战争持续了二十七年,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但斯巴达的实力也被严重削弱。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时间为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最终斯巴达一方获胜。
发生在希腊城邦间旷日持久的大战,给希腊半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大批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破产,大批田地荒芜,昔日繁华的希腊地区一片萧条。每次战争的结果都差不多,都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大富豪们乘机掠夺土地,捕捉失去家园的人充当奴隶。城邦经济体逐次崩坏,大批公民破产的同时,兵源也减少了,这些都导致城邦政治的基础动摇。对此,柏拉图痛心疾首地说:“每个城邦,不管分别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
各地相继发生的暴乱进一步加剧了希腊地区的混乱,也让希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衰落下去。斯巴达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他们所谓的“军事统治”也在公民大批破产的情况下趋于瓦解。提洛同盟失败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也同样走到了尽头。底比斯和雅典相继起兵跟斯巴达战斗,这场战争注定没有赢家。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时,大希腊地区一个曾经看起来很落后的希腊城邦崛起了,它的名字叫马其顿。马其顿在希腊黄金时代偏于一隅,完全引不起任何人的关注,许多希腊人把马其顿人看作野蛮人,甚至不拿马其顿当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马其顿人甚至加入了波斯一方与其他希腊城邦作战。
直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腓力二世(前359—前336年在位)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一币制,设立常备军,发明以长枪为武器的马其顿方阵,在雅典和斯巴达因连年战争而衰落的情况下,马其顿逐渐主导了希腊政治。
公元前338年的夏天,马其顿军队与以雅典、底比斯军为首的反马其顿联军决战于中希腊的喀罗尼亚,反马其顿联军惨败。战后,希腊各邦被迫承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7年,马其顿主导了科林斯大会,确立了马其顿的统治秩序:各邦禁止互相攻伐,各邦内部禁止重新划分土地,没收富人财产并取消穷人债务,禁止因为政治目的解放奴隶,马其顿军队会后进驻希腊各战略要地以维持秩序。
除了斯巴达,其他的希腊人都臣服于马其顿人脚下。反马其顿同盟并不甘心,在两年后,他们派出刺客在腓力二世女儿的婚礼上刺杀了他,迫使他刚刚二十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前356年—前323年)继承了王位。
亚历山大的老师,就是有着如星空般浩瀚智慧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的悉心教导下,他系统学习了哲学、医学、科学、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他最喜欢的书《伊利亚特》,描述的正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征服小亚细亚特洛伊的历程。现在他上位了,年轻的血气和深沉的智慧,让他立刻抓住了纷乱希腊的节点。

亚历山大与老师亚里士多德
反对马其顿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他彻底毁灭,底比斯的公民被全部当作奴隶贩卖,土地也被马其顿和其他希腊城邦瓜分,贵族被处死,他们的女儿被亚历山大赏赐给部下或当作礼物送给别人。整个希腊被恐惧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只希望亚历山大的目光不要关注到自己,对亚历山大的东征,他们都忙不迭地举起双手表示欢迎,愿意出钱出人出力,只求他赶紧离开。
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组建起一支由30000名步兵、5000名骑兵构成的东征大军,在第二年初春,大军渡过赫勒斯滂,开始了历史性的希腊化(2)征程。出征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分赠给他人。一位大将问:“请问陛下,您把财产分光,给自己留下什么?”亚历山大回答说:“希望,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带给我无穷的财富!”
接下来是亚历山大短暂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小亚细亚,马其顿大军轻松击败了在此驻守的波斯大军并继续东进。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率军在叙利亚的伊苏平原打败大流士三世(约前380—前330年)亲率的10万波斯大军,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战后被俘。

伊苏战役
这是发现于庞贝古城牧神庙内的一幅镶嵌画,反映的是伊苏战役的画面:战斗异常激烈,图左的亚历山大手持长矛骑马冲到站在战车上的大流士三世之前,大流士三世则急忙催促车夫掉头逃跑。
公元前332年,他占领了埃及,在这里登上法老王座,并在尼罗河口建立了一座伟大的城市,用他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亚历山大城。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的大军继续推进,在高加米拉击破波斯20万大军,大流士三世再次落败而逃。波斯都城巴比伦沦陷后,波斯的超级城市波斯波利斯也落入亚历山大之手,希腊最强大的敌人波斯灭亡了。波斯大批学者、工匠逃往东方,在那里他们将继续获得重用。
亚历山大的最终目标或许并非波斯,而是世界的尽头。在攻占波斯王城后,亚历山大并未停下脚步,而是沿着里海南岸继续深入中亚,一路上筑造堡垒,留下了许多历史名城,赫拉特、坎大哈、白沙瓦……除了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遇到了一些麻烦外,亚历山大大军所向无敌。
直到进入印度并击溃印度大军,亚历山大征服的脚步才停了下来,并不是他想停,而是他的士兵们已经厌倦了无休止的征伐,他们想回家了。
于是亚历山大率军回到了巴比伦,征服的过程也改变了他从小以来形成的观念——东方民族没有文明,他发现波斯的贵族也很有智慧,东方民族也有辉煌的文明。于是他着手进行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工作。为此,他还迎娶了中亚公主罗克珊娜和波斯公主斯妲特拉,并鼓励马其顿士兵跟东方女子组成家庭,还将波斯人大量编入他的军队。在他的征服计划中,阿拉伯半岛、腓尼基甚至更西方的罗马都是被征服的对象。

亚历山大大帝之死
或许是他的计划太过庞大,以至于人间都无法容纳,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去世,死亡原因一直是个谜,他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于是,他的将军们争权夺利,亚历山大帝国四分五裂。他的几位将军建立了不同的国家,亚洲部分由部将塞琉古继承,也就是后来跟庞培征战不休的塞琉古王国;埃及由部将托勒密继承,在这里他获得了法老称号,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就是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任法老;以及小亚细亚安提柯王朝等;对印度的统治也很快在孔雀王朝的崛起中结束了。
虽然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但他把希腊文化带到了东方,并跟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日后带有希腊化色彩的中亚文明。例如,佛教女飞天就有较多的希腊化色彩,佛教的造像艺术也蕴含着希腊化元素。
希腊人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明,特别是他们的城邦政治,是多种政治体制的试验场。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把古希腊文明散播到四方。然而历史的进程,并不因为某个文明的伟大,就让他们永存。
希腊的衰弱并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于希腊衰落的文献有很多,历史学家对希腊的衰落也做了很多研究。或许雅典和斯巴达的内战是一个因素,双方在长时期的超强度争霸中,耗尽了希腊的潜力;或许斯巴达获胜后快速堕落腐化也是一个因素,在寡头共和制的斯巴达,封闭是他们维持自身体制不变的前提,而卷入联盟式战争,破坏了斯巴达的内部平衡,腐化不可避免,堕落不问可知。
此外,地缘的变化也是希腊衰落的原因之一。文明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在它向西向南扩散时,依次在埃及和希腊展开,继续向西扩散的时候,就到达了亚平宁半岛。相比于希腊半岛,亚平宁半岛则位于地中海中心位置,在地缘上更适合担当地中海霸主的角色。在古希腊文明已经成熟时,亚平宁半岛上还是一些相对原始的部落,希腊人甚至可以向亚平宁半岛殖民,输出他们过剩的人口。当罗马崛起后,其在地缘上的优势逐渐显示出来,并最终取代了老迈的希腊。
(1) 本书介绍古希腊文明时,为了简便,都用“希腊”指代古希腊。这里的希腊指的是受古希腊文明影响的区域,而非一个国家。与现在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希腊不是同一概念。
(2) 希腊化主要指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新的特点,这一过程被称为“希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