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智能风控:模型、平台与业务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3 互联网信贷业务监管演进

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针对征信业务、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的法规,其中大部分在2022—2023年实质性落地生效,如表1-1所示。为了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经营行为,银保监会分别出台了“一个办法、两个通知”对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中的风险管理、贷款合作管理等提出了全方位要求。

表1-1 互联网信贷监管政策清单

1.一个办法

互联网信贷未改变信贷的本质,而是基于互联网等技术,将原来在线下进行的信贷业务迁移到线上。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很多业务细节并不受原有监管体系约束,产品模式和业务流程也呈现出一些不合规的趋势,特别是少数金融机构存在一些粗放经营的行为,在线上信贷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不足较为突出,同时还存在过度授信、多头借贷、个人信息滥用等现象,对风险的把控和信贷资金流向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监管部门在制定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时,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互联网贷款进行规范,补齐监管制度短板,鼓励业务良性创新,这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几年,互联网信贷的线上非接触服务备受关注,客观层面要求加快出台相关政策。

2020年7月12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可以看作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的基本准则,它正式确立互联网信贷的定位和要求,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并加快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程,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办法》明确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进行控制,加强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同时防范和管控信息科技风险。规范合作机构管理,并要求银行建立健全合作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应加强限额管理和集中度管理等。充分肯定互联网信贷普惠金融特性,在强化风险管理、加强监管的同时,对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额度及期限的规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贷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并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办法》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吸收和反映最新实践成果,抛弃“一刀切”的简单监管思路,鼓励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同时,设置两年过渡期,保证现有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连续性,保护客户权益。《办法》有助于鼓励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加快产品创新,鼓励主流银行扩大在线信贷业务,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在线贷款投放,提高小微企业首贷率、续贷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助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2.两个通知

2021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对《办法》进行细化和修正。该通知的重点是要求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关键环节外包。对联合贷款出资比例、集中度、限额管理等方面设定严格的定量指标,严控地方法人银行跨区域经营,大幅度收紧互联网贷款业务政策要求。同时,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2022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既肯定了互联网贷款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指出了贷款主体责任不到位、过度依赖外部合作等方面的不足,着重细化明确贷款管理和自主风控要求,提出规范外部合作,并将过渡期延长至2023年6月。从履行贷款管理主体责任、完善贷款资金管理、规范合作业务管理等多方面,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自主风控要求。

谈及延长整改期限,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近两年,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部分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特别是合作贷款业务面临到期合规的压力。为了审慎推进整改、创造更好的条件,避免因业务停办产生收缩效应影响小微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同时综合考虑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整改进度、业务连续性以及与征信规定衔接等因素,有必要对过渡期作出统筹安排。

通知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过渡期延至2023年6月,有助于市场机构有序整改、平稳过渡,确保互联网贷款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不减,较好地平衡加强监管和促进创新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

从两个通知可以看出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规范与第三方机构的互联网贷款合作业务,对共同出资、信息科技合作等业务分类别签订合作协议并明确各方权责,不得在贷款出资协议中掺杂混合其他服务约定。对于合作机构及其关联方违法违规归集贷款资金、设定不公平不合理合作条件、未依法依规提供贷款管理必要信息、服务收费质价不符或违反互联网贷款其他规定的情况,商业银行应当限制或者拒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