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十年前,为了找寻心底的植物味道,我开始频繁进山,从大别山到祁连山,从长白山到五指山。兴凯湖的海棠红了,哀牢山的松花黄了,青海的银露梅开了,西子湖的荷花摇曳着绽放……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护佑着多少植物旺盛生长。它们拥有各自独特的气息和品格,那是藏在心底的味道,镌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植物有力量,一直守护着我们。
我把可以食用的植物做成各种花草茶,做了气息的辨识和味道的还原,也创作了大量的文字与视频,记录这十年的艰辛和快乐。
感谢我妈,她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除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她还送给我两样值得骄傲一生的财富:一是一颗柔软敏感的心,可以体察人间细微之美;二是能够自如地用文字记录情感,我与深山的情感、我与植物的情感、我与那些淳朴的百姓的情感。那么多山里的朋友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告诉我:“悦木啊,你要早点回来,一定要回来!”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云南的雪山玫瑰基地,八十岁的傈僳族阿婆拄着拐杖走了几里山路,来看我制作玫瑰花茶。临离开那里时,阿婆握着我的手,用当地的方言告诉我:“孩子,放心往前走,天上的神仙会看着你呀,护佑着你走这条长长的路!”
哈尼族的阿卡姐姐送了我一张植物织成的网,她说:“回家挂在门后啊,可以把夜晚的不安网住,那样就可以一觉到天明。”
侗族的小哥哥带着我们去他小时候游荡过的山谷,用蕨草秆吸油茶花蕊中的花蜜,那是一个关于童年与自然的秘密。
佤族的叶满妹妹普通话说得并不流畅,但还是努力地告诉我:“小木姐姐,你啥时候回来?回家来,我想你啊!”
我曾站在拖拉机上,被苗族的阿姐们拦住,在她们缠绵悱恻的歌声中喝下七碗苗家酒,气血上涌,红着眼眶去拥抱。
每一张真挚的笑脸,给了我丰厚的滋养,让我在人世间,更加安定和充满勇气……
这些经历,弥足珍贵。
多少情义,就在这些年的一草一木中,在农家的一杯一盏中。有多少朋友就有多少热烈,有些美好,仅仅用眼睛、耳朵是感知不到的,唯有用心,才能体会到那些温暖和感动。
我因为这些真实而有温度的人和事不倦怠地进行创作,终于有一天,蓝姐姐告诉我:“悦木,出书吧,一定要把这一路的动人故事写成书,让更多的人看见。这些真实的人和事,太有价值!”
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原来我真的可以写一本书,把我看到的遇到的感知到的,一字一句写下来,变成纸上的味道。
创作自二〇一六年开始,动笔之后我才知道,要把微信中琐碎记录的文字变成一本书里的文章有多么难。几度提笔,又几度放下。最早还是用手写,写了撕,撕了写。后来用手机写,在写完几篇还算得意的文章后,没有及时保存到电脑里,结果手机出现问题,文字和图片全部消失,再受打击。再后来的三年,因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一路颠沛流离,气喘吁吁,也就没有再写书,只在微信中做每日记录。
直到二〇二二年底,居家两个月,没办法再回山中奔跑,于是彻底静心创作。再执笔时,比起之前,多了许多沉淀。再一次把自己投入文字的“炼狱”,虐并被虐,与自己相爱相杀,战栗地爱着那个昨日悲情的自己,也一点一点蜕变成现在的自己。
真的,写书的过程,真的是一种煎熬,不停地回忆与思考,落笔时迟疑,成文后质疑。多少次在长夜里把自己写得泪水涟涟,码字这事儿,真是虐得心尖儿疼。
但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总也忘不了,二〇二〇年底,在昆明制茶期间,经常会在午后溜去文明街的东方书店,喜欢店里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的那句话“向着明亮那方”。
彼时自己正处于生命中的低谷,需要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更需要在历史的光芒里徜徉,获取滋养。在东方书店的那些下午,一切的一切静谧而又美好,仿佛那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安静、平和。
有些发生,仿佛并不属于这个时代,只是为了完成使命——把美好传承下去,让中国味道绵延无尽,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悦木
二〇二四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