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下:我的文艺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燕京文艺

韩春明这下是清闲了。

每天手写几章稿子,再看看高中的课程,趁着空闲时间,还能捣鼓点别的东西。

日子过的轻松又随意。

以前嘈杂的大杂院,这会儿也突然安静下来了。

韩春明依旧早起。

这天一早,就滴溜着自行车,直奔护国寺街道。

自从上次答应郑同,来陪老爷子练拳,他隔三差五就会过来一趟,如今也算步入了正堂。

“老爷子。”

韩春明穿着老三件出现,八月底的天气已经不算太热。

“嘿,小子!最近挺勤。”

“拜师学艺,咱可不得积极着点?”

韩春明最近每日都在锻炼,见老爷子没有反应,奇道:“今儿咱们练点什么?老爷子,我可提前跟你说好,我今天不受折腾。”

“端大枪。”

李老神情严肃的站在一旁,边向院内走边开口解释。

“太极的练法,动作越慢、越柔,才能掌握‘松柔’的要点。太极奸,八卦滑,最毒不过心意把。太极为何‘奸’?因为太极的发力软如棉,猛如锤,静如山,动如雷,腰部就是发力的中转轴心,所以你要把腰练的像弹簧。

才能更好的转换劲力。”

“至于为什么要端大枪?那练的就是‘听劲’,太极的功力深浅,全在‘听劲’上。”

“好好练!”

韩春明看着老头儿心满意足的离开,眨了眨眼。

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了?

......

“嚯!”

“好多来信。”

三天后的早晨,燕京文艺编辑部,大家伙忙的热火朝天,郑同拎着一麻袋来信放在地上,不可思议的看向边上的同事。

“这期读者未免也太热情了吧?”

“都是来信?”

“赶紧喊谭老师来看看。”

燕京文艺复刊以来,从没收到过如此多的反馈,像这种情况,经验老道的同事分析,要么是件好事,要么就得有麻烦。

不一会儿,谭谊走了过来。

他解开麻袋上的绳子,随便翻出来一封信。

见写:

“燕京文艺的同志,您好:

我在京西煤矿工作,因为“政治问题”被剥夺了“工农兵学员”的机会,岂料命运竟眷顾于我,让我混迹于点缀“大好形势”的大军,由此结缘了燕京文艺。

今日看了刊登的两首小诗,深受触动,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感想,我为作者的大胆感到后怕。

他不拒绝于“现世报”,他愿意为推动社会的进步“鼓与呼”,他也更知道文学的责任与特质,需要为“来世报”而努力。

这两首诗歌的刊载,堪称是时代的进步,文字的丰富,是属于我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情感宝库......”

“还不错......”

谭谊点点头传给旁人,顺手又拆开一封,脸色稍稍一滞,紧接着他又拆开第二封,第三封......

直至拆阅到第十封的时候,谭谊脸色已是一片凝重。

同事们好奇地望着负责人。

“谭老师,怎么了?”

“没事,小郑把这些来信都送到我办公室,我慢慢拆阅。”

“哦,好。”

谭谊回了办公室,看着地上的一袋信纸,吩咐道:“对了,小郑!那个小韩同志你留意一下,后续还有稿子。”

“嗯,知道了。”

“下次见到他,记得询问一下稿子的进度。”

“好啊。”

郑同欣然应允,离开办公室。

谭谊坐下没一会就觉得今儿太奇怪,这俩小诗莫名其妙的引起读者共鸣了?

来信骂的有多难听,就说明当下对这种题材的难接受。

“是不是太冲动了?”

谭谊咕哝了一声。

靠在椅子上,他随手从麻袋里抽出封信纸,看着上面的内容,开始思考着《燕京文艺》未来的发展,到底该何去何从。

一本好的杂志,需要一部部作品的个性呈现。

因此谭谊觉得,《燕京文艺》不应以文学风潮的“时髦”为时髦,它应该诚实地去发现每一部作品所深藏的底蕴,发现作家们重新铸造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在中国乃至人类情感之流中的价值。

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是有意义的。

他坚信通过这样的文化传承,才能将《燕京文艺》培养成一方可以信赖的苗圃,令其有足以自豪的“风骨”呈现在文坛。

咚咚——

敲门声打断了思路。

谭谊扭头看去,惊讶的打了声招呼。

“老李?你怎么有空过来?”

来人正是人民文学的李编辑,两人是多年的旧相识。

正在工作的老李同志,听闻这件事,立马骑车跑了过来,一方面是想求证真伪,其次便是想了解一下,燕京文艺此举的动机。

“谭谊,你糊涂啊!”

老李如此说道,又随意瞥了眼桌旁的麻袋,似笑非笑道:“我这才知道你们把那首诗给刊登了,怎么样?现在火烧屁股了?”

“不至于,不至于!快请坐,喝水不?”

谭谊憨厚的笑了笑。

老李皱眉,摆了摆手:“这玩意不能发,你们可别瞎折腾。”

“我觉得可以试一试啊。”

谭谊的表情很认真,把搪瓷缸递给老李,接着又道:

“咱们办刊物不就这么点事儿,见到好的作品敢说好,见到次的敢说不?现在我看见好作品了,你说不让我发表,那哪行啊?如果都这么搞,那咱们办杂志的意义何在?人家作者还愿意投稿吗?”

“老李啊,咱们是文学杂志,不是御用报刊。”

这年头的粉饰文学还很多,老干部退休论文也大有人写。

就连后来几年,李清泉担任《BJ文艺》负责人时,也曾退回过某位老干部撰写的“小说”,当时他的退稿信,写的就很明了:

某某同志,写小说不是写报告,何况你这也不是很好的报告,咱们只要好小说!

可见在取稿态度这块,燕京文艺的风格一直未变。

过了一会,老李苦口婆心的劝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啊!”

“你看,你这个老顽固。”

谭谊指着他笑了笑,随时收起了表情,一本正经地盯着对方。

“我们不回避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题材题旨,但它要以人物性格的塑造、文化韵味的展示、生机勃勃的叙事和个性纷呈的语言,凸显其在小说及其他文体上,开掘文学特质的努力,我觉得这两首小诗,写的就很好啊。”

“我们愿意给每个有理想的年轻人,最公平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