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祜禄·讷亲
两朝宠臣的轰然坠落
清高宗乾隆帝执政63年,60年皇帝,3年太上皇。在此期间,清朝中央政府,一共出现了九位首席军机大臣,他们与乾隆共同制造了一个时代。这九位大臣,分别是鄂尔泰、讷亲、傅恒、尹继善、刘统勋、舒赫德、于敏中、阿桂、和珅。其中,鄂尔泰是先帝清世宗雍正,在遗诏中指定给乾隆的辅政大臣。故,乾隆帝亲自拔擢的军机首席,当从讷亲起算,我们本书亦将以此开篇。
讷亲发迹于雍正年间,崛起于乾隆朝堂,曾为乾隆朝前13年的政治改革做出过重大贡献。讷亲也是乾隆早期最为器重的政治明星。不过,讷亲性格上的缺陷与能力上的短板最终让他在一平金川的军事行动中以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是乾隆亲自培养的第一位首席军机大臣——钮祜禄·讷亲。
军机处作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本质上是清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的一切运转都必须在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因此,军机处的总负责人——首席军机大臣(俗称“首席大军机”),必须有贯彻皇帝意志、处理中央和地方日常政务的能力,同时,首席大军机的人选,必须要得到皇帝的高度信任。
乾隆朝的第一任首席大军机西林觉罗·鄂尔泰其实是雍正朝留下的能臣,他虽是当时最恰当的人选,但并非乾隆帝本人满意的选择。直到鄂尔泰因病去世后,乾隆才正式推出了他本人力捧的政治新星讷亲,让后者接替鄂尔泰总理军机处。
然而,乾隆悉心培养的政治新星,在担任首席大军机仅三年后,便身败名裂,惨死京外。
问题来了:讷亲他凭何特质吸引了乾隆,让自己得到了重点培养呢?他又到底有着怎样的问题,导致了自己失败而身死的结局呢?
这位乾隆朝的首席大军机,在他的人生履历中,我们能看到他一路高歌猛进,也能看到他在顷刻间轰然坠落。
家族风波中崛起
根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的记载,讷亲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姓钮祜禄,出身于满洲有名的勋贵家族。
讷亲的曾祖父是后金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祖父是康熙朝的辅政大臣、获封一等公爵的遏必隆。然而,等到遏必隆去世后,承袭遏必隆爵位的却是讷亲的七叔阿灵阿,而非他的父亲音德。
因此,讷亲家族只是钮祜禄家族的旁系,并不能承袭家族最高的爵位,享受最高的荣誉。不过,接下来出现的重大的政治风波改变了讷亲的命运。
康熙朝中后期,皇子们的夺嫡斗争愈演愈烈,许多满洲家族都牵涉其中,而讷亲他七叔阿灵阿在九子夺嫡斗争中旗帜鲜明地支持皇八子胤禩。史书记载:
最后,胤禩夺嫡失败,皇四子胤禛继位,成了我们熟悉的雍正皇帝。钮祜禄家族的爵位传承就发生了一次重大改变。
其实,早在康熙朝末期,阿灵阿就已经去世了,家族世袭的一等公爵降为二等公,传给了阿尔松阿。可即便阿灵阿已经去世,雍正在打击允禩的政治势力时,仍然没有放过阿灵阿的子孙。雍正选择直接问罪阿灵阿之子阿尔松阿,并将钮祜禄家族中的世袭爵位移交给了阿尔松阿的六伯、讷亲的父亲音德。史书记载:
这一年是雍正二年(1724),讷亲17岁。
至于雍正为什么选讷亲他爸音德来承袭爵位,则很有可能因为音德在夺嫡斗争白热化阶段主动投靠了雍正。在雍正后续打击老八允禩和老九允禟的活动中,音德就是雍正意志的主要执行人之一。史书记载:
在家族内各种政治风波不断时,少年时期的讷亲始终忙着刻苦钻研学业。雍正四年(1726),年仅19岁的讷亲成功考上笔帖式,进入朝廷工作,开启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转年,雍正五年(1727),讷亲的父亲音德因病去世。20岁的讷亲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被雍正选中,承袭了音德的二等公爵,封号为“果毅”。据记载:
讷亲虽然年纪轻,但凭借着自己勤勉、果决的办事风格,深受雍正青睐与重用。乾隆登基后也回忆说:
讷亲常常受到父皇的表扬,在年轻一辈的大臣中,讷亲最被寄予厚望。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雍正对讷亲的喜爱,也可以看出早在雍正朝晚期,弘历就已经对讷亲非常熟悉了。
在雍正的重用之下,青年讷亲迎来了跨越式的升迁。20岁承袭公爵之位的讷亲,当年就一步登天,被任命为从二品的散秩大臣,相当于皇宫警卫部队的副队长。6年后,年仅26岁的讷亲入职军机处,一跃成为雍正朝决策圈的核心人物。
至于雍正为什么要破格提拔讷亲这样一个年轻人,最有可能的答案是雍正有意培养讷亲,让他未来去辅佐弘历。最后也的确如此,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在临终前也的确安排年仅28岁的讷亲去做皇四子弘历的顾命大臣。史书记载:
那么,在雍正朝运气不错也颇受重视的讷亲,到了乾隆朝之后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转折呢?
第一受恩的明星
讷亲的官场生涯真可谓顺风顺水。在雍正朝本就一飞冲天的情况下,到了乾隆朝,讷亲的风头更上一层楼。
乾隆二年(1737),刚到而立之年的讷亲升任兵部尚书,并兼任议政大臣。转年,31岁的讷亲又在年底调任吏部尚书,再加上其军机大臣的身份,可以说权势极为显赫。
风光之下,暗藏危机。时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便曾上书说过:
这里,刘统勋一共指出了讷亲三个问题:
第一,讷亲负责的事务太多,即便他的智力可以应付,体力也难以支撑,时间长了,一旦精神劳累,就会耽误中央行政机器的正常运转;
第二,讷亲本身的权力太大,各路下属同僚全都要围着他转,走他的门路,这就增加了系统性腐败的风险;
第三,讷亲执政的个人风格太强,雷厉风行,对官员提出要求后,总是强制对方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时间久了,恐怕有擅权的可能。
总之,看了刘统勋这道上书,我们能发现,乾隆朝初期的讷亲的确是深受乾隆信任、位高权重的,而刘统勋的核心诉求很明显是希望乾隆对讷亲进行削权。可面对刘统勋指出的讷亲的种种问题,乾隆的反应是什么呢?史书记载,乾隆最后回复刘统勋:
讷亲为官,模棱两可、推卸责任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事情处理不当,也是在所难免的。朕经常告诫他不要自满,相信讷亲如今见了这份奏折,一定会更加自我勉励、多加注意的。
简言之,乾隆没有对讷亲的权力做出任何实质性的限制,只是点到为止地简单提醒。于是,问题来了:讷亲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他获得乾隆这么深的信任呢?
讷亲做官有三个不容忽视的优点——忠诚、勤奋、清廉。让我们逐个来看。
第一,忠诚。皇帝用人,忠诚总是第一位的。而讷亲总是能让乾隆感受到自己的纯粹与忠诚。举个例子,乾隆九年(1744)时,讷亲曾到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查阅营伍、验看河工,见河南、江南军纪废驰,讷亲便给乾隆写了一份非常详实的考察报告。史书记载:
看完讷亲这份考察报告,乾隆感慨说:
当乾隆认为他能在讷亲这里听到实话、看到真相后,他自然也愿意让讷亲去处理更多的事务。这就是忠诚的力量。
第二,勤奋。如果讷亲只是一个忠诚、肯说实话却别无长处的人,那乾隆虽然会信任他,但不一定会重用他。讷亲之所以能让雍正、乾隆两代君主都十分看重,是因为他本人不仅忠诚,还是一位勤奋可靠的能吏。比如,讷亲曾负责到地方考察河工水利工程,针对不同地区做出了非常专业的分析判断。史书记载:
讷亲不仅能根据各地的地形地势给出专业的分析建议,而且在考察堤坝、湖泊之时能兼顾粮食生产与贫民救济。一个忠诚、能干的大臣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清廉。关于讷亲的为人处事,史书中有描述:
讷亲这个人,办事勤勉机敏,很得皇帝的心意,且为人以清廉自我约束,官位虽高,人们却从不敢因私求他办事。讷亲还专门在住宅门口拴了一条凶猛的大狗,根本没什么人会接近他的宅第。
因此,这样忠诚、清廉又勤奋能干的讷亲,当然非常受乾隆喜欢。乾隆十年(1745),首席大军机鄂尔泰病逝,讷亲在乾隆的鼎力支持下,坐上了乾隆朝的第二任首席大军机的宝座。这一年,讷亲年仅38岁。
事实上,在鄂尔泰去世前,讷亲在军机处的排位仅为第三,军机处的次席军机大臣是康雍乾时期的老臣张廷玉。换句话说,乾隆强行提拔讷亲是绕过了张廷玉的,以至于乾隆自己都感叹道:
可见讷亲早期在乾隆朝真的很受宠。
不过,讷亲为官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史书记载:
讷亲觉得自己出身好、地位高,道德也过硬,接人待物时常常过于刻薄,导致许多官员都对其心怀不满。
这种情况下,讷亲虽然身居高位,但依然如履薄冰。因为得不到下属与同僚认可和支持的首席大军机,他仕途的容错率注定是非常低的,当他犯错时,同僚甚至不需要落井下石,只消袖手旁观,就足够他喝一壶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讷亲很快就在一件事情上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身死金川的结局
要了解乾隆朝一平金川战争的背景,我们需要先了解土司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政府在管理少数民族聚居区时,考虑到民族与文化的差异,也为了避免冲突,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统治的方式——只要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愿意称臣纳贡,中央政府便会允许该首领以世袭的方式长期统治其民族的聚居区。这些世袭的少数民族土著首领被称为土司。因此,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土司政权,其实就是一个个半独立的割据势力。
乾隆十二年(1747),四川西部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野心膨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兵攻打周边土司,严重威胁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辖。于是,乾隆决定发兵征讨大金川,并调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主持一平金川的早期战役。史书记载:
结果,受限于金川地势复杂,且莎罗奔方面碉楼坚固,仗打了一年多,清军不仅损兵折将,迟迟未能取胜,士气也逐渐衰微。
迫于无奈,为了扭转前线颓势,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乾隆决心派首席大军机——时年41岁的讷亲亲赴四川前线指挥全军,鏖战大金川。乾隆下旨道:
可见,此时的乾隆对讷亲抱有极大的期待。
讷亲虽然在行政上表现出色,但讷亲此前从未上过战场,以为自己只消似过去那般“出一言而势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积日”——只要盯得够紧,便能一举取胜。只可惜,战场形势错综复杂,态度、战术、勇气,甚至运气都能左右最终的胜利,把问题想得太简单的讷亲,刚到金川便出了岔子。
大金川有一核心要塞,名叫噶拉依,非常难打,想攻下来必须从长计议、好好制定战术才行。然而,讷亲抵达前线后,认为这只因士兵们勇气不足、魄力不够,迟迟不能取胜。于是,讷亲到了前线后力排众议,强行下令,要求全军三天内攻克噶拉依。史书记载:
讷亲的部署其实严重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无知,他不考察地形、不调研军情,在信息尚未全面了解清楚时,便强行下令进攻。于我方而言,这是在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现场就有军官劝谏讷亲再考虑考虑,然而,讷亲完全是在拿管理官员那一套去管理军队。据记载,讷亲在部署进攻噶拉依的军前会议上是这样的:
将士谁敢劝说就军法处置,讷亲这是逼着官兵们去强攻。
实话说,政府里的工作,领导是可以强逼下属去干的,即便下属有时明知领导不对,也能勉强接受。因为在政府里,面对领导的错误意志,下属去执行的代价顶多是浪费一些时间,出岔子了领导担责,而不接受却会有丢工作的风险。因此,政府工作靠强逼还可以推动。
然而,军队里的工作就完全不一样了。最高主帅是很难强逼着一线官兵去作战的,尤其是官兵们意识到主帅的指挥有问题时。在战场上,面对主帅的错误指挥,官兵去执行是可能会没命的。如果自己的牺牲是有意义的还好说,若自己的牺牲没有任何意义,军队就有可能哗变。
最终,讷亲凭借着自己军机处首席大军机的身份强行推动了对噶拉依的进攻,清军的官兵们也算得上努力。只可惜,有些结果,在战前就已然注定了。据史书记载,噶拉依战斗的最终结果是:
讷亲部署的这次强攻非但没能取胜,反而导致任举等官兵阵亡。
噶拉依攻坚战的失败,也成了讷亲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此前的讷亲,自诩能力、品德无缺,做事雷厉风行,如今经历一次惨败之后,整个人仿佛忽然泄了气。因为他的确不懂军事,又从来不擅长团结周围的同事和下属,噶拉依攻坚战过后,身为主帅的讷亲面对接下来的作战指挥,居然选择了逃避。史书记载:
没能拿下噶拉依,还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那么逃避责任、拒绝前线指挥就很不负责了。讷亲丧失信心后,这场仗就完全没法打了。主帅都不相信仗能打赢,士兵又该如何努力呢?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讷亲战败之后,他过高评估了战争的难度。当时清军的兵力已达4万,而大金川的兵力仅有3000余人,拥有超过10倍兵力的讷亲,依然向乾隆上书索要更多支援。讷亲请求:
讷亲想用7万人,约莫20倍的兵力去打大金川。
讷亲的请求送到中央,乾隆都看不下去了,回复道:
讷亲你要兵之前,能不能先解释解释,4万人打3000余人,为什么兵力处于劣势的大金川能轻松地应对我们的进攻,而我们的兵力却始终不足以进攻大金川呢?讷亲你要是能奏明目前的4万兵力是如何部署的,未来的3万兵力需要补充哪些不足,朕也能考虑给你资源,你若讲不明白,总不能硬要兵力,去玩数字游戏吧?
然而,即便乾隆意识到讷亲的军事能力有限,也没办法撤回讷亲了。很简单,讷亲此前的地位太高了,他的行动涉及国家颜面,无功而返,必遭人耻笑,大金川战事结束之后,讷亲也只会更加膨胀。史书记载:
看到讷亲在前线狼狈的样子,乾隆仍想挽救一下,多次下旨令讷亲仔细思考战事,至少也要打两个局部的胜仗出来。乾隆的目的也很简单:他想让讷亲以胜利的姿态回来,平息可能存在的颜面风险。据记载:
只可惜,讷亲依旧畏战如虎,不敢进攻。
不仅如此,乾隆还收到情报称:讷亲在前线,不仅作战失败,甚至连忠诚度也出了问题——讷亲有意隐瞒了部分失败战役,导致中央军机处信息残缺;且有人发现,讷亲还发过“金川事大难,不可轻举”[25]和“此皆我罪,令如许满洲兵受苦”[26]的牢骚。
这两句牢骚,前一句有甩锅给中央发动战争的嫌疑;后一句则严重动摇军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满洲兵本就以弓马骑射娴熟著称,应是热爱作战的,主帅怎么能直言打仗是受苦呢?
综合而言,讷亲在金川战场上,身为主帅,早期部署未做调研,导致损兵折将;中期指挥拒临前线,又致士气渐损;后期作战也无良方,试图推卸责任于中央。于军法而言,无论讷亲在赴金川战场前的20年官场生涯有多么勤奋可靠,单凭金川战役中的种种糟糕表现,也足以将讷亲杀头。
最终,忍无可忍的乾隆正式下令,由大学士傅恒接任金川前线总指挥,并命侍卫鄂实携讷亲祖父遏必隆的御赐遗刀前往四川军营,将讷亲正法。史书记载:
40余年都在高歌猛进的讷亲,最终还是受军事短板与性格缺陷的影响,在一平金川作战失利后轰然坠落,就此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终年42岁。乾隆努力培养的第一位首席大军机,就此宣告退场。
注释:
[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七,《列传七十四·马齐》,中华书局,1977,第10222页。
[2]见《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五,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3]见《清世宗实录》卷四十二,雍正四年三月初四日。
[4]见《清世宗实录》卷五十六,雍正五年四月十八日。
[5]见《清高宗实录》卷九,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6]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1页。
[7]见《清高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六,乾隆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8]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2页。
[9]见《清高宗实录》卷二百十三,乾隆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10]同上。
[1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2-10443页。
[12]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2页。
[13]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五,乾隆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14]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杀讷亲》,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1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七,《列传八十四·张广泗》,中华书局,1977,第10401页。
[16]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十二,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17]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3页。
[18]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杀讷亲》,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19]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3页。
[20]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杀讷亲》,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21]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一,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十九日。
[22]见《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一,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十九日。
[23]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4页。
[24]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杀讷亲》,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2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一,《列传八十八·讷亲》,中华书局,1977,第10444页。
[26]同上书,第10445页。
[27]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