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先进个人
乌窟洼试验的最后一天,清晨带着丝丝凉意。
营地里的人收拾行囊、拆除竹棚,欢声笑语不绝——十日的挖掘、坚守和对抗风雨总算画上句号。
林生披着一件褪色外套,走在杂乱的营地中央,心中却涌起说不出的满足。
“各位准备好!咱收营完毕就下山。”公社干部李主任拿着一份厚厚的简报在空地喊。
身后两三名县里干部面带笑容,不时同社员握手道别。
林生听完,先让孙大柱和壮劳力把工具箱、竹编板子装上那辆破旧牛车。
几顶草棚和简易帐篷被拆下叠好,一车车往山口运。
乌窟洼的池边则留少量简易护栏,等待未来大工程时再回来扩建。
县里观摩干部径直走到林生面前,握住他的手臂:“小林啊,恭喜你们圆满成功。这份‘乌窟洼土法水利试验’的总结,你写得很详细,上头一看就能明白。还有个好消息:县里打算给你记个‘先进个人’奖章,表彰你在这工程里的突出贡献。”
林生先是一怔:“奖章?”
干部笑道:“是,算个荣誉。毕竟你带领着十来号青壮,克服极端缺粮和恶劣天气,把山泉凿出来,真是典型的自力更生案例。上头也想以此鼓励更多像你这样的技术员敢想敢干。”
这一消息瞬间让周围人沸腾,纷纷拍手叫好。
孙大柱、刘小虎也一脸喜悦:“林哥,恭喜啊!”
林生被大伙儿围住,心里五味杂陈。
这奖章在六十年代可算极高肯定,但若没有大家拼死相随,自己何能独力成事?
不过眼下正是热闹时分,他只得拱手谦逊:“多亏大家,个人并不重要。”
营地散去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县里干部也没走,干脆多留一宿,一来和大家同甘共苦算是收尾,二来也要准备明日下山后直接写报告。
篝火点燃,烤着不多的野菜和芋薯,大家把罐头瓶里仅剩的腌咸菜也拿出来庆祝。
这六十年代的苦日子里,已是相当“奢侈”。
林生高举那微薄的夜宵说道:“同志们,这十天真难熬,但我们靠合力修成了池子!没有你们挖掘火燎、没有你们在雨夜护堤,就没有今天的成果。”
人群鼓掌欢呼,有人喊口号:“为人民服务,咱干就干到底!”
县里干部也忙附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你们这一小块试验池就体现了嘛。”
第二天清晨,山路口临时搭起一块木头台子,像个简易小讲台。
县里干部决定就在此处给林生颁发“先进个人”奖章。
场面虽简陋,却透着独有的庄严。
红旗与毛主席像并排插在木桩上,干部高声宣读表彰词——
“林生同志不畏艰险,带领工友苦战十日,成功完成乌窟洼土法水利试验,为我县自力更生树立榜样,特授予‘农业劳动先进个人’奖章一枚,以资鼓励……”
说完,便拿出一块略显旧式的圆形金属徽章,上面刻着“农业劳动先进个人·一九六×年”,两旁饰以谷穗图案。
牛车边的社员和知青都拍手喝彩。
林生走到台上接过徽章,目光稍显激动。
他当场敬礼,嘴里哑声喊:“感谢组织、感谢毛主席关怀!”
一句话让现场又是一阵掌声雷动。
此时站在台下的孙大柱、刘小虎,更是笑容满面、仿佛他们自己也领了奖。
其余社员、几个工友也激动谈论。
公社干部拍了拍林生肩膀:“好好干,将来秋后工程更大,就靠你们继续啃硬骨头。”
只是喜悦不掩艰难。
大伙儿接连十日高强度劳作,加之饥荒年代摄入有限,已有人出现发烧、头晕等症状。
这天一个小伙子突然腿一软跌倒,林生忙上前查看,发现他面黄肌瘦,是典型营养不良加劳累过度所致。
干部见状,只能叹气叫两人抬他下山看公社医务室。
此景又为这光鲜的成功增添一抹沉重:在这个欠收的年代,成就背后,是无数血与汗。
当日中午,各组人马整队从乌窟洼缓慢下山。
牛车驮着工具,社员们背负竹筐里的杂物,公社与县里干部骑自行车带路。
一路上颠簸不堪,却充盈欢欣。
壮劳力感慨这十日宛如打仗,虽苦却出了成果;
年长社员则擦眼泪念叨:“若毛主席知道咱们土法凿山,肯定表扬咱们有革命精神啊。”
当大队部那座破旧土墙映入眼帘时,原本安静的社员们忽然激动起来。
村口竟自发聚集了不少老幼在等候。听说乌窟洼成功了,大家从早上起就在村口张望。
远远见到牛车队伍,便纷纷挥手,大妈大婶提着破旧红布条,孩子们喊着“爹,娘,回来了!”。
柳家湾的民众不多,能有这么多村人自发迎接,已是极大场面。
大队长李洪昌上前,和县里干部握手致意。
林生则被众人团团围住,七嘴八舌问:“水池真蓄满水啦?”
“以后能否引到咱自家田?”
“慢慢来,这次只是试验,但县里大致答应秋后给配点粮和材料。咱再集中劳力开渠,水就有希望引回来了。”林生说这话时声音不高,却能让村民感到踏实。
此时,县里干部又走到临时搭起的大队部小院台子上,亲手把那一枚“农业劳动先进个人”的奖章别在林生胸前。
场下爆发掌声与“毛主席万岁”的高呼,这位二十出头的青年技术员,经历十天乌窟洼试炼后,成为村里乃至全县的“水利先进典型”。
林生腼腆地摸着那枚略显陈旧的金属章,上面有稻穗与星星的图案。
冲台下的人抱拳:“这是大家的功劳。”
随即响起更激昂的口号,李洪昌也在门口拍手叫好,笑得眼角皱纹挤成数道:“林生,咱柳家湾可真多谢你。大伙儿要努力干,更不辜负主席号召!”
傍晚,县里干部骑车返回公社,社员们也散去,唯余林生在院子里看着胸前奖章,心情仍难平复。
孙大柱和刘小虎递来碗稀粥,笑道:“哥,你先垫垫肚子,今晚可别又熬夜了!”
林生放下奖章,轻轻抚摸那缺口碗,米粒寥寥:“再努力也还是缺粮啊。不过等秋后引水成功,明年就一定能多收些谷子了。”
夜幕降临,村头老喇叭里响起“敬祝毛主席万岁”的播报,不少人从土屋探出脑袋遥望大队部,充满希冀。
乌窟洼若能扩建成大工程,柳家湾就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