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团队第一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理想团队是进化出来的

这本书的写作团队由四位生于不同年代,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阅历、不同行业工作经历和不同团队管理经验的作者组成。在开始讨论策划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彼此之间甚至还没有那么了解。对团队价值的认可和对理想团队的追求,促使我们走到一起,共同完成这个“使命召唤”项目。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目标聚焦、成员协作的团队。

这篇序写在全书的封笔时刻,关于如何写,写作团队几经反复,最终当我们回归写作本书初心的时候,决定为大家讲述两个故事。不仅因为这两个故事来自我们这个写作团队中最年长的王二乐老师(年长的人阅历更丰富,更加有故事)的亲身经历,还因为我们在亲耳听到这两个故事时的深切触动,更因为这两个故事传递的主题——“我们每个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个团队中!”

故事一:高考家庭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我的孩子读高三那一年,忙碌各自事务的自由成员组成了一个聚焦高考目标的高度协作团队。团队成员是孩子、太太和我,还有孩子的老师们。

高三的第一个假期(寒假),几乎从未参加过孩子家长会的我被班主任单独留了下来。孩子的情况比我想象的糟糕不少: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全班倒数第二,对数学难题心存畏惧,文综中的史、地、政三科分数波动巨大,本该最有优势的英语由于作文的影响也不能保证理想的分数。

老师讲完之后,我的职业本能被激发了,当时就用自己比较习惯的临时性项目思维做了一个盘点。如果把高考任务当成一个项目来思考,那么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孩子、家长、六位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共同的交集目标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最大化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三全年,特别是最后一学期的冲刺学习和连续数次的模拟考试,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不小的考验。这个最重要的基础问题留给了孩子妈妈操心,除了细心的饮食起居安排外,相对擅长数学的孩子妈妈开始自己刷题,以期帮助孩子解决一些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行动帮助孩子消除畏难心理,增强他的信心。

而我就成了和六位单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对面沟通的主角。通过和老师们几次一对一的沟通,我基本上了解了各任课老师的特点及他们的关注点。沟通中我也把孩子的一些个性特点特别是潜能优势及时传达给了老师。

这个过程最大的收益就是老师和孩子一次次短时间的一对一辅导答疑,快速切中要害,特别是老师有针对性的鼓励增强了孩子对各科学习的信心、动力和兴趣。

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家长会,我作为家长代表做了一个总结发言:首先,要基于孩子、家庭其他成员的个性特点,充分善用各科老师的优势,把正常发挥可以达到的各科分数这个总目标按时间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可衡量的具体目标;然后,通过后续的各种考试测验不断验证,因时而变,把孩子、其他家庭成员和各科老师的特点与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最优化动态适配起来;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每个人的差异性上,即因人而异,通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家长、孩子和老师们共识的分数最大化目标。

孩子最后的高考结果是名副其实的皆大欢喜,五科成绩都超过了当初预期的正常发挥水平的分数目标。

故事二:创业团队

让我终生难忘的团队就是自己第一次创业时的团队。当时,几个志同道合的资深专业人士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时间窗口,走到一起合伙创业。那个时候团队的目标特别明确,就是活下来。其间每个核心成员基本都是人尽其才、全力以赴。大家有分工,但这种分工完全是为了团队整体目标的实现,即活下来。

前三年的业务蒸蒸日上,但是随着业务的扩张、公司规模的扩大、员工的增加,创业团队成员对下一步的团队目标有了不同的理解,这也意味着团队不再聚焦。团队成员似乎更看重自己分工负责的领域。当时大家的分工角色都基于个人显性的专业擅长,基本上不考虑每个人背后隐性的天性特长,更忽略了这些人在一起时本该有的合力效应,即团队角色如何组合制胜。

这些团队成员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基本上达到了理想团队成员的三项品质标准:谦卑、渴求和聪慧。而当时公司的业务也处在上升阶段,那为什么团队没有一起走得更远更高?或者通俗来说,为什么一把好牌没有打出该有的高分?通过复盘,我们发现,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遵守“解决问题”这一基本原则:“先解决团队问题,再解决问题本身”。事实上,我们正好弄反了。

那能不能少走一些弯路,少体验一些沉痛教训,特别是对新的团队领导者来说?

这正是本书写作团队的良苦用心。我们希望这本书承载的内容能成为读者朋友开启理想团队进化之路的第一课,因此我们最终将本书定名为《理想团队第一课》。同时与本书配套的还有同名的版权培训课程。我们期望《理想团队第一课》能成为读者朋友的一门必修课,我们更期望读者朋友能够借本书之力使自己的团队成为各自领域中的第一。

由于团队类型的多样性和团队场景的个性化,我们选择了对一个真正团队具有最核心影响力的团队目标(以终为始)、成员适配(人尽其才)和应用场景(因地制宜)三个主题,围绕团队生命周期(创建、执行和结束)这条主线,通过步步为营的阶段性里程碑管理,加速团队循环往复的演化和创变,使其最终成为高效能的理想团队,实现团队共赢的目标。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介绍了理想团队的进化罗盘模型:团队生命周期三个阶段和三个核心主题及其关系。

第二章阐述了创建团队初始准备阶段的团队目标、成员适配和应用场景三个主题的具体落实。

第三章到第五章围绕团队任务执行阶段,分别讲述执行前期、中期和后期如何完成团队有效分工、高效合作,最终聚焦团队共赢的理想团队进化转变过程。

第六章覆盖了团队结束阶段的复盘、反省、认可和告别等内容。

第七章介绍了新涌现的团队教练角色的现状、修炼,及其在实践场景中如何发挥价值等。

本书是团队努力的结果。全书从酝酿到成书历时两年,作为团队领导者、讲师顾问和教练多种角色,四位作者在这期间做了大量团队访谈、案例收集和各自真实团队的复盘工作。

全书创作过程也是按照临时性的项目团队组织的。写作的实操过程中我们有意识阶段性地验证团队目标聚焦、创作成员的动态适配和契合创作场景这三个主题。由于团队方面主题本身的广泛性、个体差异性及场景实践性特点,我们弱化了个人权威,实践了由作者自己选题、两人结对写作的自组织模式进行敏捷交付。关于书稿主要部分,作者团队的全部沟通是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的。写作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的示人以真的信任氛围(场景),使全书的创作充分发挥了个人特点及善用团队组合的优势。这使得最初写作团队最担心的沟通协调、效果效率和书稿全文的一致性问题并没有那么突出,而且我们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如果团队成员中有一半是女性,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组合。

本书中我们特别增加了“团队教练”一章,就是希望那些新的团队领导者、负责极具挑战的项目的团队领导者及特别希望突破自己瓶颈的团队负责人,能找到团队方面的教练资源,避开创业团队遇到的那些坑。为此,我们在本书立项之初,还特别邀请了一位资深的专业团队教练,其从书名选择、内容取舍、读者体验和实践案例指导等多个方面给予我们指导,做出了贡献。

这也是我们践行团队教练的一次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