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5章 北伐与称帝哪一个更重要?

消灭张士诚之后,朱元璋除了继续派兵收拾南方各军阀和元廷残余势力,还在思考下一步的动向。在当时,朱元璋集团所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第一,建国称帝;第二,挥师北伐。

朱元璋最初的想法并不是急于建国称帝,而是先想办法北伐。他之所以会这样想,还是因为北伐的意义非比寻常。北伐大概是一个最具“中国历史特色”的名词,从晋元帝司马睿东渡到南北朝对峙,从宋高宗赵构偏安到朱元璋起兵,他们始终都坚定地认为,只有北伐成功才算是统一天下。

北伐是一面永远政治正确的大旗,只要举起这面大旗,南方各利益集团不管是否愿意,都不敢在明面上反抗北伐事业,顶多扯两句时机不成熟,攘外必先安内之类的话。

对朱元璋而言,如今他几乎扫平了江南大多数反对势力,已经拥有了建国称帝的资格。如果不尽快北伐,那么朱元璋所建立的政权就注定只能是个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换言之,这样的新王朝估计就是南北朝宋、齐、梁、陈的水准,再好点也就南宋的水准,与朱元璋的勃勃雄心完全不符。

早在1366年,张士诚还未覆灭时,朱元璋就提过北伐的事。那时的朱元璋对北伐还相当有信心,所以他制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策略:待平定张士诚之后,北伐大军直扑大都,把元廷皇帝抓回来。但到了1366年年底,小明王韩林儿死了,朱元璋的自信也没了。

韩林儿据说是翻船溺水而亡,许多人暗指此为朱元璋在背地里下的狠手。对于这种指责,朱元璋根本无可辩解。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并不想杀韩林儿,或者说并不想在当时杀韩林儿。有韩林儿这块活招牌的存在,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就可以师出有名,至少不会受到义军的敌视。只要北伐军能够突袭大都成功,就完全有可能联络各路义军,大家共同绞杀元廷。

可现在韩林儿死了,再看直扑大都的战略,就显得有些冒险了。就算大都被北伐军拿下,各路义军也有可能以“朱元璋辣手杀害韩林儿”为由拒绝配合。到那时,朱元璋的北伐军越过山东、河北攻打大都的行为,就是不折不扣的孤军深入,随时都存在覆灭的危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乱世枭雄统一北方之后,再打南方就会简单得多;从未出现过乱世枭雄先统一南方,再以此为根基北伐的成功案例。朱元璋算是头一例,也是唯一一例。

可朱元璋并未长前后眼,从他的角度来看,历史上北伐就没有成功案例,再加上现在没有了韩林儿的大旗,自己组织的北伐真能成功吗?放在台面上说,朱元璋自然是信心十足,可关起门来开会时,那就只能默默叹气。

元廷虽然被各路义军捆住手脚,但他们在中原统治近百年,早已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秩序。朱元璋指望凭借自己一家的实力,通过一次北伐就彻底击溃他们,实在是有些不现实,大家商量来商量去,谁也没能拿出一个服众的方案。

以徐达为首的武将认为,直扑大都依然是不错的选择。韩林儿虽死,但那些义军其实早就没把他放在眼里,曾经大宋国的龙凤政权也早已烟消云散。只要我军能够在大都吸引元廷大军,各路义军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或许他们会认为是我们不忠不义杀害了韩林儿,但在利益面前,忠义这种大道理也就是说说而已。

以李善长为首的文臣则认为,韩林儿之死使得我军在政治上失分不少。这种时候就别指望用“直扑大都”这种军事冒险来挽回印象分了。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更是天生帅才,他有足够多的办法和兵力,可以既消灭我北伐军,又防止各地义军响应。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单纯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也很正常。可实际上,这种文武泾渭分明的所谓“争论”,根本不能从表面上来分析。能够让双方身份明确地搞对立,只能是利益因素。对于武将而言,此时的朱元璋虽然已经几乎拿下了整个南方,陈友定、何真和明氏等几个零星的元廷、割据势力不足为惧,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自己的发展上限。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完全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到北方,只有继续北伐,才能证明朱元璋是真正的天命之主,众将官才能再立新功,创下一个又一个传奇伟业。

对于文臣而言,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几乎拿下了整个南方,接下来只要稳稳地干掉陈友定、何真和明氏等几个零星的元廷、割据势力,那么至少也能形成一个南北朝划江而治的格局。千万不要觉得这样想问题是没出息,饭要一口口地吃,咱们应该先以南北朝为目标,再统一天下。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到建国称帝上,只有先把这件头等大事做好,才有办法逐步淡化韩林儿被杀事件的影响,用新王朝去吸引北方义军归附,重新回到合力灭元的正确轨道上。

简单来说,武将的意思就是暂缓建国称帝,这样对武将最有利。此时天下未定,武将受封的官职未必能比文臣大,因为他们打来打去都只是在江南。如果能够征服广袤的北方,武将才能真正硬气起来。文臣的意思是先建国再看情形,这样对文官最有利。他们心心念念地想要恢复宋朝那种文臣驾驭武将的局面,所以不希望武将再立新功。等南方建国数年,北方战乱频仍之时,由一位德才兼备的文臣挂帅北伐,再辅以勇猛的武将和精锐的士卒,届时一战可定天下。诸葛亮不就是文臣嘛,他率军北伐照样打得有声有色。

武将们翻来覆去地对朱元璋说:“我们起兵的目的是推翻暴元,此时北方众多好汉都在与暴元鏖战,我们怎么好意思作壁上观呢?诸葛亮在敌强我弱时依然坚持北伐,这才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啊!”文臣们翻来覆去地对朱元璋说:“我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南方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做,哪有工夫去管北方。刘备打下益州后,诸葛亮立刻建议他称帝,也没说一定要先北伐啊!”

客观地说,文武双方虽然都是从各自的利益点出发,但他们的说法也都有道理,大义和名分都很重要。该如何取舍呢?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反复斟酌之后,朱元璋决定效法三国时期的蜀汉,再加入一点自己的改良秘方:先试探性北伐,只要有结果就立刻称帝。这就为朱元璋北伐定下了基调。北伐的目的是为称帝造声势,替新王朝打响名头,能打到哪一步,到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至于北伐的策略,朱元璋也想好了,就学诸葛亮玩防守反击,先打山东看看元廷的反应,要是他们没反应,我就继续打河南、河北和山西,反正慢慢来就是了。要是元廷有反应,我们就防守反击,不行再撤回南方,将来找机会继续北伐。

总而言之,此次是第一次北伐,不说取得多大的成绩,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输,在此基础上尽量给北方人民一个印象——南方的新王朝值得依靠。

就这样,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五万北上,讨伐暴元,克复中原。

徐达和常遇春很争气,或者说元廷太不争气,北伐军只用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成功拿下济南,大半个山东落入朱元璋之手。大喜过望的朱元璋不再犹豫,他当时就想立刻称帝,向全天下宣称:你们有了新的天命之主,就是我朱元璋!而李善长却在一旁提醒他:“莫忘‘三揖三让’之礼。”

所谓“三揖三让”其实是一种迎宾之礼,就是客人到访之后,主人先后三次作揖,客人则三次礼让,双方再分宾主落座。具体到政治层面,那就要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禅让。旧王朝皇帝还在,他决定禅位给权臣,于是写诏书通知权臣准备登基大典。这时权臣千万不能接,否则一定会被儒生痛骂,所以必须坚决辞让,表示自己才德皆不足以服众。见到权臣辞让,旧王朝皇帝自然还要再次劝他,如此循环三次之后,权臣才会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登基称帝。这种情况的代表人物是魏文帝曹丕和晋武帝司马炎,他们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上位。

第二种情况是劝进。旧王朝皇帝已经不在或双方依然处于敌对状态,枭雄手下的文武百官联名表奏,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一位明主,主公应该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立刻登基称帝。这时枭雄也必须坚决推辞,表示自己的事业依然处于初步阶段,大家还要继续艰苦奋斗,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见到枭雄辞让,手下文武自然还要继续联名表奏,如此循环三次之后,枭雄才会在“众人逼迫”的情况下登基称帝。这种情况的代表人物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以及本书的主角朱元璋。

在完成了“三揖三让”的政治表演之后,还有一个大难题摆在朱元璋面前,那就是官方应该怎样定义元廷呢?从朱元璋集团诸多骨干的角度来看,他们对元廷是没什么好感的。要不是这个腐朽的帝国整天忙于内讧而不顾百姓死活,他们又怎么会被逼着走上杀官造反这条路呢?可问题就在于,朱元璋所建立的新王朝自然不能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总要有个出处。如果不是传承于元廷,那就只能传承于元之前的宋朝,而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

韩山童和刘福通起兵之时,就打着“反元复宋”的旗号,韩山童更是自称“宋徽宗八世孙”。你也别管一个宋徽宗赵喆怎么会有一个姓韩的八世孙,至少当时的人都承认这一点。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也就是宋徽宗的九世孙,可这个九世孙被你朱元璋给弄死了,虽然你极力否认,但在世人看来,这就是你干的好事。弄死了人家的九世孙,又宣称自己的新王朝传承于宋,什么叫厚颜无耻?什么叫卑鄙小人?大概就是你姓朱的这副模样吧?

无论是传承于元还是传承于宋,这对朱元璋集团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就在朱元璋为此烦恼时,李善长等人建议可“两害相权取其轻”,为避免受韩林儿之死的影响,新王朝还是宣称传承于元最合适。

在南方,朱元璋已经宣布元廷灭亡,将中原传承给了大明,可在北方,徐达依然还在吭哧吭哧地和元军交战呢。朱元璋宣称自己的新王朝传承于元,就可以敦促北方各地区认清形势,早日归顺,这对北伐而言肯定是一大利好。

除此之外,传承于元还可以加深北方百姓对南方新王朝的归属感。中国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大一统政权”呢?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谁敢分裂我们的国家,谁就是遗臭万年的罪人。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皇权时代,答案恐怕就不是这样的。东周分裂五百多年,才有秦汉的大一统,可秦汉之后,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的隋唐也能算是大一统,但唐自安史之乱以后就逐渐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唐灭之后则是五代十国,那也是个标准的乱世。北宋自建立起,就始终是一个“非常别扭”的大一统政权,因为北宋周围的强邻实在太多,而南宋又是偏安政权。一直到元廷统一了中国,但元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足百年,且元廷又采用“人分四等”的政策,使得北方人天生就比南方人高一等。这不但没能使得南北各方有同胞的感情,反而加剧了他们之间的隔阂与仇视。朱元璋非常希望自己的新王朝能够逐渐消弭这种隔阂与仇视,将大家再度融合为一家人。

解决了传承问题之后,朱元璋终于扫清了称帝前的最后障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立国号为“明”,定年号为“洪武”,同年将应天府更名为南京,定为明王朝首都,并追尊自己的高祖为玄帝、曾祖为恒帝、祖父为裕帝、父亲为淳帝。四个早已去世多年的底层佃农,却在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得以享受最高等级的香火祭祀,也算是身后哀荣之至了。

在《登极诏》中,朱元璋认定元世祖成吉思汗是天命真人,从沙漠起家,最终入主中原,成为天下共主。百年之后,天命真人一系的运数将尽,自己受上天眷顾,驾临人间取代他们,天命真人对此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就是政治家,他们几乎很少会因个人感情而冲动行事,只要符合集团利益,哪怕仇人都是可以利用的。看看朱元璋在《登极诏》中的恳切言辞,再结合北伐大军在北方的大开大合,实在是太讽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