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人到军工人](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43/53246743/b_53246743.jpg)
第18章 心路历程
黄瓜山的海拔并不算高,可山上的冬季,却比山下的平坝要清冷许多。1977年腊月的一个夜晚,黄瓜山迎来了一场大雪。雪花纷纷扬扬,从第一天的半夜,悠悠然飘落,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的下午,气温也随之降到了零度以下。
清晨起床,我轻轻推开房门,那漫天飞舞的雪花,瞬间让我满心欢喜。走出家门,只见自家房屋之上,堆积着厚厚的积雪,洁白而松软;远处的竹林与树木,都凝结着素雅洁净的冰花,宛如梦幻之境。极目远眺,漫山遍野皆是银白之色,这景致,实在是美得让人心醉。
这是我下乡之后所经历的第一场雪,这般自然风光,在城市之中可是难得一见。那时的我,心底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冲动,大概是被这美景触动,竟也有了几分诗兴。于是,我回到屋内,穿上厚厚的棉衣与绒裤,围上那条胭脂色的长围巾,怀着满满的兴致,登上了院落后面的山坡,去尽情欣赏这如梦似幻的雪景。
天气着实有些寒冷。寒风呼啸着,像是带着凛冽气息吹响的口哨,在这风声里,我的手指渐渐被冻得麻木,整个人都被凉意包裹着,周身凉飕飕的。天空中,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脚下的积雪发出细微的吱吱声,我在这冰天雪地中缓缓前行,一边走,一边在心底默默构思着诗句,浑身直冒酸溜溜的迂腐习气。
待爬上那被白雪覆盖的坡顶,四周一片静谧,仿若时间都在此刻静止,空气里满是清新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我不由自主地伸直双臂,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刹那间,思绪也如同那纷飞的雪花,飘向远方。
正当我沉浸在这无边的遐思之中时,远远瞧见几个身形瘦小的农村女孩,从那银装素裹的山野间走来。看她们的模样,大概也就六七岁左右,大多身着一件单薄的旧棉袄,下穿粗布长筒裤,洗得泛白的解放胶鞋里,垫着些许稻草,连袜子都没有穿,被冻得通红的脸蛋在寒风中格外显眼,小小的身躯止不住地颤抖着。她们背着竹编的背兜,双手拢在衣袖里,缩着脖子,在风雪中艰难地穿梭。在这滴水成冰的季节里,竟没有看到有谁因寒冷而发烧感冒。
抬眼望去,世界被皑皑白雪包裹,一片银装素裹,本应是美不胜收的景致,可刹那间,我竟没了半点作诗抒情的兴致,满心索然,脚步拖沓地返回屋内。城市与农村的天壤之别,让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忍不住扪心自问:倘若我生于农村,长于这片乡土,又会是怎样一番人生?还会像此刻这般,处处埋怨生活里的一切都苦不堪言吗?
这样带着粗粝感的启迪,是无法从教科书上获得的。
所幸,知青岁月里那些难以想象的劳动艰辛、生活磨难,并没有白白经历。在那片土地上,我挥洒过汗水,熬过无数个艰难的日夜,即便如此,也并非一无所获,那些在艰难中沉淀的思想,成了我生命里宝贵的财富。
那是1977年暮冬的一个午后,天空像是被一层昏沉的纱幕所笼罩,一阵细密的雨滴毫无征兆地飘洒而下,转眼间,便将正在坡上维修水渠的社员们淋成了落汤鸡。我和众人落荒而逃,一路小跑了约莫二十分钟,才浑身湿透地回到家中。换上干爽的衣物后,只觉疲惫如潮水般涌来,我一头栽倒在床上,蒙头沉沉睡去。
是夜狂风大作,雨脚如麻。临近半夜,我从睡梦中醒来,只觉周身寒冷,腹中饥饿,头疼欲裂,口中干渴难耐,似是发起了高烧。我缓缓掀开被子,坐起身来,用脚在床前摸索着找到鞋子,随后划燃火柴,点亮了那散发着昏黄光晕的煤油灯,想去倒些开水。然而,摇晃热水瓶时,才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无奈之下,我只能从水缸里舀了半瓢冰冷刺骨的凉水,一饮而尽,而后又躺回那冰冷的床上。
凌晨时分,高烧愈发严重,我在迷迷糊糊中再度醒来。外面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滴轻轻敲打着窗棂。我望向窗外黑洞洞的天空,暗夜无边,一个彻骨寒透的冬天几乎看不见尽头。一种对未来感到迷茫与忧虑的情绪,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将我笼罩。
虽说从城市下乡的知青在身份上是等同于农村农民的。不过,知青的根不在农村,知青的归宿也不在农村,国家在政策上还留有知青回城的口子,这就是下乡知青和当地农民的区别所在。知青们于是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拚命想抓住那虚无飘渺希望,期待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要实现回到城镇就业的期待遥遥无期,这就是令人苦恼的现实。
我直面自己的内心需求,带着无助与绝望与自己对话:我需要机会、需要实现、需要成就、需要价值,我的需要谁能满足?凡此种种都没有着落,我在内心呐喊:谁能告诉我,在看不到渡船的渡口,过河的人还能等多久?
我想起了我在一本书上读到的一个故事:有个作家丢了块表,他心急火燎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他安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作,突然隐约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丢失的表找到了。这个故事的提示是:焦虑与目的呈负相关。我们越是焦躁地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但处于那样的环境,要平静下来绝非易事。我尝试着慢慢放下那些萦绕心头、略显不切实际的忧虑,心底隐隐觉得,实在不能再这般虚度光阴了。回想起过去的这几个月,我身处相对封闭、发展落后的乡村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他们每日不辞辛劳,从早到晚,脸朝黄地背朝天,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不过是为了获得好收成,过上温饱的日子。可生活再苦再难,他们也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始终坚韧不拔;即便希望看似遥不可及,他们依旧默默耕耘,毫无怨言。他们的生活态度,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知青们远离了城市里优越的生活条件,背井离乡来到农村插队落户,生活环境可谓一落千丈。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面对困难重重,出路何在?不禁让人思考。我想,答案其实就在自己身上,关键在于我该如何去思考、去应对。仔细想想,困难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虽说我无法改变当下的环境,但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我试着以乐观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时,那些原本看似难以忍受的艰难,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捋顺了思路之后,我想通了一件事:时代在前进,我不能只在祈祷中生活,在困苦中沉沦,在逆境中崩溃,我需要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反应。在农村连初中生都是高学历的情况下,我这个受过10年教育的高中生,到农村来的意义不能仅仅学会农村里的农民那种默默无闻的承受和忍耐。奋斗是奋斗者的天性,只不过方式各异而已,看来除了奋斗没有退路可言。
在黄瓜山那个风雨如晦的冬夜,感冒的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有了一个了不起的感悟:或许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换个说法,过往已然成为过去式,无论曾经经历过什么,对于当下的这一天,似乎都难以再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未来呢,它太过遥远,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与变数,以个人的力量,似乎很难去左右它的走向。我想,我应当下定决心,好好珍惜当下的时光,就如同毛主席曾说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有时候,从决心到决定的距离非常遥远;有时候又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下乡仅仅半年多的那个凄风苦雨的寒夜里,我觉得是该当机立断作出决定了,没时间磨蹭了。这并非是因为高烧让我头脑发昏,而是在经历了种种磨砺之后,心智得到了成长的体现。这个感悟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这个决定本身,而是它为我的思想注入了一股力量,一种不甘于现状、奋勇向前的奋斗精神。
《论语》中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那些空洞的话语和不切实际的大话,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决心,这是从古至今人们为人处世所遵循的原则。而我选择即刻行动起来,也为自己日后的成长默默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
天亮了,住在隔壁的生产队会计来敲门喊我出工。知道我发烧后,会计的老婆为我熬了一大碗草草药,又吃了大嫂送来的苞谷粑,蒙头一觉睡到下午,我感到全身轻松了许多,但心里似乎更加郁闷。我筋疲力尽地爬起床,烧火煮饭,吃完饭后天已经黑了。
我轻轻点亮了那盏煤油灯,在摇曳的昏黄灯光中,翻开了下乡之后记录的日记。看着那些文字,思绪不由自主地飘散开,心中思索了许多,而萦绕最多的,便是“天道酬勤”这四个字。我心里清楚,再完美的计划,若没有行动去支撑,最终也不过是镜花水月,一事无成。就目前而言,我想实现自我救赎,唯有即刻将心中的愿望化作实际行动,至于这一番努力能否收获成功,或许也只能看命运的安排了。
说起来,我上面讲了这么多废话,其实丝毫没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不过是些无病呻吟的家常话而已。大家读到这里不妨做个见证,在我的青少年时期,确实没有那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远觉悟,也未曾有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宏大抱负。我只要我想要的,我只做我能做的,我只不过想花力气做更好的自己。毕竟在现实的磨砺中我渐渐明白,人只有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曾经遭受的那些蔑视与忽悠才会消散不见,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他人的巴结与尊敬。
我提起笔来,打开日记本,将自己定下的知青生涯的两个基本任务洋洋洒洒地记在备忘录里:
任务之一:坚持下乡的本质要求,就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强健筋骨,磨练自己的意志,让身体更健康。
劳动是人消耗大脑、肌肉、神经、手脚等生理能量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解决冬天的活路少,空闲时间多的锻炼身体问题,我特地到采石场请生产队的石匠帮忙,打了一副石哑铃和石锁。从此闻鸡起舞,到屋后的竹林里举哑铃、甩石锁。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规律的体育锻练,有助于人格的完善和建立正常的价值判断。还能缓解压力,增强心理健康。这是其一。
任务之二:在农村,我除了劳动,如果还能做点什么事,那就是读书了。我打算把静心读书作为放眼长远的一项修为,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提升学问品性。
拿破仑说过:“世上有两种力量:刀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刀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道理是这样的,人人都知道。可从知道到做到,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意愿跟这个能力。好在我嗜书如命,我还记得书上讲的“知行合一”,遂决定另辟蹊径,通过书籍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以知识提升自身的涵养和能力,以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
但问题来了,我有愿望也有时间,但农村书报很少,不容易找到需要的书读。
要说的话,读书是普通人也消费得起的“高消费”,可说起来你别不信,那时的农村,能读之书屈指可数。既然没法按照兴趣爱好开一个量体裁衣的书目,那就开卷有益,管他正统也好闲书也罢,手头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吧。从此,算是进入了唐代颜真卿描述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那种读书人的状态。
略为不同的是:我当知青时的作息时间,早上的时间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农忙时期早饭前后都要按照生产队的安排忙活路;农闲时期则将锻炼身体嵌入早饭前的时段。所以读书主要安排在晚饭后。在乡下,晚上的时间多半属于自己的天地。
夏天的晚上,忙完坡上的农活后,只要有时间,我就泡一壶黄瓜山茶,手持一把朴扇驱赶蚊虫,坐在即是餐桌又是书桌的简陋方桌旁,点上一盏煤油灯,在摇晃的油烟熏烤下,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记完日记后便开始孜孜不倦的阅读。每当捧起书本,生活的节奏似乎也慢了下来。
冬天要相对麻烦一些。天冷时,破旧的屋子四处漏风,周身冷得很,尤其是双脚冻得受不了,只好披件棉衣坐在被窝里看书。床边的方桌上依旧点着煤油灯,放一支钢笔随时在书页上做记号,床上枕边的图书不时与提包里私藏的图书进行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