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章节
第三十九章
昔[1]之得一[2]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3]得一以灵[4],谷得一以盈[5],侯王得一而以为正[6]。其致之[7]也,谓[8]天毋已[9]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10]。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1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谷[12],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13]无誉。是故不欲禄禄[14]若玉,硌硌[15]若石。
[1]昔:以前,从前。
[2]得一:“一”,指精纯、纯正,无染无杂而各自独立,因此称为“一”,指代万物各自的精粹本源;“得一”,这本源是从道所得,万物遵从于道,而各得其一。
[3]神:指精神的存在,神灵。
[4]灵:灵验,灵动。
[5]盈:充满,《说文》:“满器也。”不过此处之“盈”充满的不是实物,而是空虚,指拥有足够的空间。
[6]正:中正,合于道的,得到治理的。
[7]致之:“致”,招引、招致,使达到;“致之”,指导致的状况,造成的结果。
[8]谓:指报告,讲诉,说明。
[9]毋已:“毋”,不、没有;“已”,完成,达到某个状态;“毋已”指不能完成,没有达到,无法做到。
[10]发:放出、射出,表示物体向上或向前迅速运动;《说文》:“发,射发也。”
[11]蹶:颠仆、跌倒,昏死过去;《说文》:“蹶,僵也。”
[12]不谷:“谷”,指赡养,养育;“不谷”,指不得养,无以相养,先秦诸侯谦称。
[13]致数(shuò)誉:“数”,频频,屡次;“誉”,称赞,赞美;“致数誉”,指招来赞美的频次高,数量多。
[14]禄禄:《说文》:“禄,福也。”福禄珍贵而难得,用来形容稀少而贵重。
[15]硌硌(luò luò):坚石,《玉篇·石部》:“硌,山上大石。”石头普通而常见,用来形容众多而低贱。
译文
以往得到“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动,谷得“一”而水流丰盈,侯王得“一”而成为百姓依从的范式。推而言之,天再也不能清明,恐怕将要崩裂;地再也不能安宁,恐怕将要崩塌;神再也不能灵动,恐怕将要停歇;谷再也不能水流丰盈,恐怕将要竭尽;侯王再也不能贵高,恐怕将要颠仆。故而必定得以尊贵,是以贱作为根本;必定得以崇高,是以下作为基础。侯王以“孤”“寡”“不谷”作为自己的称呼,这不正是以贱作为根本吗?所以,招来太多的赞赏,就等于不是赞赏。因此,不愿做尊贵的玉石,而愿做坚实的石头。
庄子补释
【原文】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庄子·知北游》
【复观译读】它的到来没有行迹,它的去往没有边界,没有路径也无处停留,通向广阔的四面八方。依从于它的,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目聪敏,用心不会劳苦,应物不拘定规。天不得到它便不会高远,地不得到它便不会宽广,日月不得到它便不能运行,万物不得到它便不会昌盛,这就是道啊!
【原文】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庄子·齐物论》
【复观译读】只有通达的人能知晓事物相通为一的道理,因此不会固执己见,而是把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物之中。所谓平常的事物,就是事物通常发挥作用时呈现的状态;认识了事物保持常态的道理就叫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常理;恰如其分地了解常理也就接近了大道。顺应事物的常理就可以了,顺应事物的常理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叫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