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护理是中医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时至今日,中医护理技术在促进中华民族健康中仍起到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是一门强调技能性和操作性的临床学科,与其他中医临床学科及现代基础学科之间存在广泛联系。中医护理技术疗效显著,属于“绿色疗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和支持下,中医护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陆续制订了52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以及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开展,推广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已成为全国各中医医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医护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医护理技术也为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随着中医医院成立,中医护理学逐渐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指出:“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切实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中也指出:“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2018年7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0号)中指出:“提升中医护理服务水平。制定中医护理常规、方案和技术操作标准。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防治、康复促进、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随着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项目呈现递增趋势。2012年《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要求“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2项”,2017年《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要求“全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低于10项,且应用人次逐年上升,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低于4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统计:2013年4月—2014年1月,全国122家中医医院共开展中医护理技术50余项。由广东省27家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可知,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率为98.8%,约有77.8%三级医院开展10项及以上中医护理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在特色护理门诊、信息技术平台助力下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中医护理门诊健康处方内容项目之一,不仅扩大了受益对象的范围(将受益对象由住院患者拓展到门诊患者),而且提高了非药物诊疗的治疗率,实现医护有效互补,带动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8年,全国已有多家医院建立了中医护理特色门诊,为服务对象提供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穴位按摩、艾灸、拔罐、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等中医护理技术。
此外,研究表明,针对某一症状或病种,联合应用多项中医护理技术效果优于单独运用某项技术。例如,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症状过程中,将足底按压与耳穴压豆联合应用,其作用效果优于单纯实施足底按压操作;耳穴贴压联合灸法改善老年患者便秘症状的效果要优于单纯应用耳穴贴压技术;五行音乐疗法结合八段锦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八段锦治疗。
1984年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相关专家起草编写了《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为初步规范中医护理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此后经过3次修订,于2006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程》展示了15项技术操作的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可作为临床实践、操作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制定了18项临床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标准,并规范其操作名称、操作流程、重点环节、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进一步推动了中医护理技术专业化、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