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医联体建设愿景和目标
一、医联体建设愿景
建设医联体的愿景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建设医联体的愿景是希望医联体内部成员各级医院均受益,使医联体的“龙头”医院承担内部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等责任。各个医院技术水平提高后,能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从而减轻“龙头”医院的负担,使“龙头”医院能更好地为危重患者、疑难杂症患者服务。
建设医联体的愿景是希望国家受益。无论是参加城镇医保还是新农合的患者,其医疗费用越高,国家财政需要报销的费用也就越高。医联体的双向转诊机制和上级医院技术指导帮扶机制降低了患者的诊疗费用,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费用资金。
建设医联体的愿景是希望社会受益。医联体的运行使患者有了安全感,逐级负责、最终解决患者的疾病之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医患矛盾引起的社会矛盾。
二、医联体建设目标
建设医联体的目标是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在医联体内部分享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医疗技术,上级医院帮扶下级医院促进其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实现分级诊疗,具体目标如下[6]。
1.资源共享 牵头三级医院对联合体内的每个成员,有偿或无偿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对于紧密型医联体的下属成员,建立内部核算机制,三级医院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应该实行内部核算。对于松散型医联体,一般情况下是有偿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合同或者帮扶协议之内。
建立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后,还可以实现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联系和沟通,实现信息“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医疗资源的统筹共享,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2.优势互补 三级医院对下级医院进行业务指导,加强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的业务交流和技术协作,解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对基层医院质量管理、综合效益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收治上级医院转回的康复患者和慢性病患者,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三级医院应有义务对下级医院进行技术培训,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基层医师参与上级医院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的模式。
3.互惠共赢 为实现分级诊疗,建立各级医疗机构疾病诊治范围,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双向转诊通道。为吸引更多社区居民首诊到联合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二级医院就诊,三级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配有专职人员负责通过技术输出与交流等方式,统一操作流程,规范诊疗行为,逐步提高联合体内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合作共赢。
4.联动发展 医疗联合体是区域内医疗机构以独立法人身份,以自主自愿为原则,在联合体的章程下,共同协作、共同发展的合作组织。探索患者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协作机制,是医疗联合体的工作重点。联合体内所属医疗机构,在共同纲领的框架下,以技术、服务为纽带,相互协作,逐步建立组织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机制,构建分层级,分阶段,功能完善,“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优化、规整了医疗资源[1]。
国家推行医联体建设,实现的战略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建立医联体形式下的分级诊疗体系。
2.探索分工协作机制和顺畅的转诊机制。
3.探索医保费用总额控制下的付费机制。
4.打破三级、二级、一级医院之间的利益格局,探索建立分工协作下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5.探索医联体模式下的医疗管理、慢病健康管理与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