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3章 科技兴村,艰难起步
随着科技培训班筹备工作的推进以及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曙光初现,林羽和同学们满怀热忱地投身于将设想转化为现实的行动中。然而,理想的丰满在遭遇现实的骨感时,往往需要付出超乎想象的努力。
距离科研机构专家前来考察的日子越来越近,林羽和同学们深知,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村子的优势与潜力充分展现出来,为合作争取更大的机会。他们决定在村子的农田旁开辟一块科技示范田,运用从科技杂志上学到的先进种植技术,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期望能以直观的成果打动专家。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上,林羽和同学们已经扛着锄头、背着种子来到了示范田。这片田地杂草丛生,土地板结,要将其改造成适宜新技术种植的示范田,并非易事。
林羽撸起袖子,挥起锄头,率先干了起来:“同学们,咱们加把劲,一定要赶在专家来之前把示范田弄好!”同学们纷纷响应,一时间,田野里响起了锄头与土地碰撞的声音。
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难题。由于缺乏经验,在翻地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土地的肥力分布不均,部分区域土壤过于贫瘠。“这可怎么办?这样的土地种下去,庄稼肯定长不好。”张强望着那片贫瘠的土地,焦急地说道。
林羽停下手中的动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思索片刻后说:“我们可以试试堆肥法,利用村里的秸秆、人畜粪便等制作有机肥料,既能改善土壤肥力,又环保经济。”
于是,同学们兵分几路,一部分人继续翻地,另一部分人则在村里收集秸秆和粪便。在收集过程中,同学们遭遇了不少尴尬。一些村民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你们这些孩子,不好好读书,收集这些脏东西干啥?”一位大妈皱着眉头问道。
林羽耐心地解释道:“大妈,我们想用这些制作肥料,改善示范田的土壤,这样以后种庄稼就能长得更好,提高产量。”虽然解释了半天,但还是有部分村民摇头离开,觉得他们在瞎折腾。
然而,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收集材料,按照林羽从书上看来的方法,一层秸秆一层粪便地堆起来,进行发酵处理。在等待肥料发酵的日子里,他们也没有闲着,继续学习种植技术,精心规划示范田的布局。
与此同时,科技培训班的宣传推广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张贴了海报,但前来咨询报名的村民寥寥无几。林羽意识到,村民们对科技的认知和信任还远远不够,必须主动出击。
他带领同学们挨家挨户地拜访村民,耐心地介绍培训班的内容和好处。“大叔,参加科技培训班,您就能学到如何科学种田,以后收成肯定更好。”林羽诚恳地说道。
“孩子,不是大叔不想学,可这科技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年纪大了,而且我们种了几十年的庄稼了还用学吗”一位大叔问道。
“大叔,我们编写的教材很简单易懂,而且会手把手教您。这些都是我们整理出来的科学种植法。学会了这些知识,说不定您还能成为村里的科技种田能手呢!”林羽笑着鼓励道。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一些年轻的村民被他们的热情和诚意打动,愿意报名参加培训班。但大多数年长的村民,依然持观望态度。
日子一天天过去,示范田的肥料发酵完成,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地里,然后开始播种。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他们精心呵护着,期待着它们发芽成长。
终于,科研机构的专家们来到了村子。林羽和同学们紧张又兴奋地带领专家参观示范田和科技培训班的筹备情况。在示范田旁,林羽详细地向专家介绍了土地改良的过程、种植技术的应用以及对未来收成的预期。
专家们一边听着林羽的介绍,一边仔细观察着示范田的土壤状况和已发芽的幼苗。一位白发苍苍的专家微微点头,说道:“孩子们,你们的思路很清晰,方法也很科学,虽然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但潜力很大。”
听到专家的认可,林羽和同学们心中的大石头落了一半。随后,他们又带着专家来到祠堂,展示了科技培训班的教材和教学设施。专家们翻阅着教材,对林羽他们将复杂科技知识简化的做法表示赞赏。
然而,在考察过程中,专家们也指出了一些问题。示范田的灌溉系统虽然经过改进,但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可能存在不足;科技培训班的课程设置还需要更加贴合村民的实际需求。
送走专家后,林羽和同学们并没有因为专家指出的问题而沮丧,反而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他们知道,科技兴村的道路虽然艰难,但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契机。他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计划,为实现科技兴村的梦想全力以赴。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过程中,林羽和同学们的决心愈发坚定,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科技的光芒将照亮整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