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理论、实务、教书、育人于一身的学术大师1
田文昌2
今天,在高铭暄老师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发言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高老师亲自培养的学生,而我作为一名编外学生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深感荣幸,也许正由于我这种特殊的身份,对于高铭暄老师的学术思想更有一些特殊的感悟。
学术思想不同于学术成果。学术成果体现的是对某一个学科的精通和贡献,而学术思想则体现为对某一个学术领域的引领和创见;学术成果可以得益于钻研与勤奋,而学术思想则是集大成者高屋建瓴的深思熟虑。高铭暄老师正是将理论、实务、教书、育人汇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我不仅对高铭暄老师本人满怀敬仰,对高老师的学术思想也深有体会。我1982年就开始听高老师讲课,并得到高老师的悉心指导。我撰写硕士论文的参考书是高老师书架上的两部关于刑罚学的俄文专著。我的硕士论文因为观点超前而受到校方质疑,是高老师在评语中予以充分肯定才得以通过的。我于1987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刑罚目的论》,是高老师作序。我于2017年出版的另一本书《与法治同行》,还是高老师作序。今年(2023年)我的学生杨大民律师正在编辑出版的《田文昌谈刑辩》一书,又是高老师作序。
我1995年从中国政法大学辞职创办京都律师事务所,高铭暄老师一直是京都律师事务所的高级顾问,对律所的活动和案件论证有求必应,从未间断。直到今天,高老师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仍然对我和京都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关怀备至。这不仅仅是高老师对我本人和京都律师事务所的厚爱,更体现了高老师对法律实务的深切关注和悉心指导。
几十年与高老师相处的切身经历,不仅使我感受到了高铭暄老师学术思想的深邃和价值,也领悟了高老师学术思想的渊源。能够将理论、实务、教书、育人融为一体,集于一身,并且为之投入毕生精力,正是高铭暄老师学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老师对刑法理论的深耕和对立法活动的推动有目共睹,自不待言。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积累和不断探索,才能凝练出引领几代人的理论精华。
高老师对法律实务的关注和参与,在发挥理论指导实务作用的同时,也为学术思想的不断深化补充了营养。
传道、授业、解惑既是教授他人的过程,也兼有提升自我的价值。因为,只有把一种知识真正理解透彻才能够讲授清楚。而高老师无论是授课还是辅导,都能够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把深奥的理论如数家珍般讲授得“清澈见底”,让学生欣然接受、茅塞顿开。这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思维能力,正是在诲人不倦的辛勤耕耘中升华而成的。
教书和育人并非每一位师者都能够同时兼顾,而高铭暄老师却堪称楷模。高老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正是他育人成功的见证。高老师以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品格对青年学子言传身教,以开阔的胸怀包容创新,并善于从青年人的梦幻思维中捕捉闪光的火花,再将这些火花点燃成学术高地上的熊熊大火。在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异见、不拘一格扶植晚辈的过程中,也使他的学术思想不断更新。
与高铭暄老师几十年的近距离接触,使我深切感受到,理论、实务、教书、育人已经成为高老师一生中不可分割的完美组合。高老师的学术思想正是由他在这些领域倾心投入的心血凝结而成的。
高铭暄老师不愧为集理论、实务、教书、育人于一身的学术大师!我不仅从高老师的教诲中学到了知识,也感悟了人生的价值,在耳濡目染中领悟了品格传承和学术传承的深远意义。
希望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同辈和后辈们,能够深切领悟高铭暄老师的学术思想,并将高老师的学术思想不断发扬光大!
1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刑法学研究会、浙江省玉环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高铭暄学术馆开馆仪式暨高铭暄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发言(会议时间:2023年4月7日,会议地点:浙江省玉环市)。
2 京都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